朗朗:天才钢琴家30年求学成长史,他父亲的教育方法一般人学不会

郎朗是我国著名的青年钢琴演奏家,曾被《人物》杂志称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

演奏台上,郎朗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及娴熟的钢琴技巧为我们带来了一首又一首的美妙乐章。作为世界一流钢琴演奏大师格拉夫曼的弟子。郎朗在世界的舞台上不单为个人,更为中国古典乐坛带来了无尽的惊喜与荣耀。

《华尔街日报》曾经转述一位权威人士的有趣评论:“如果郎朗是一支股票,我借钱也要买。”他被称为继霍洛维兹和鲁宾斯坦之后世界钢琴界又一位领军人物。如此多的光环背后的郎朗,真的只是因为天赋所然吗?这让人不经想到一句话“欲戴其冠,必受其重”在郎朗这样一位“天才”的背后更多的是我们无法理解的辛酸与付出。郎朗的成功与其父亲郎国任的教导有着莫大的关系。

梦想


1982年郎朗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郎国任是沈阳空军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干事。作为一名二胡演奏家,郎国任在还在娘胎的郎朗就寄予了莫大的期望。郎朗的父亲郎国任知道作为民族乐器的二胡要想走向世界的舞台是何其的艰难。但是郎国任坚信自己的儿子终有一天一定能站在世界的舞台之上成为国人的骄傲。

于是郎朗的父亲从小变为郎朗定下了一生的的奋斗目标。那便是以一名钢琴演奏家的身份站在世界舞台。事实上,郎朗也对郎国任的期待做出了回应。三岁的时候,喜爱动画片的郎朗无意间将《猫和老鼠》中的《匈牙利第二号狂想曲》弹奏了出来。在一旁的郎国任喜出望外。在心中坚信郎朗一定可以成功。

求学的艰辛


自从郎朗展现出在钢琴上的天赋之后,父亲便开始对郎朗进行刻意的培养。这时的

郎国任知道从此以后自己只能将对孩子的这份父爱化作无尽的严苛。唯有如此才不会耽误孩子的一生前程。对于郎朗,从此便与其他的孩子不同,他的童年将不再轻松。

三岁的郎朗,父亲每天都会坚持让他练习两小时的钢琴。可以说郎朗的童年都是在钢琴的陪伴中度过的。郎朗四岁的时候便能独自凭借记忆演奏出《西游记》中的音乐片段。在郎国任看来。只要用心培养,郎朗必定前途无量。

可是,就在9岁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插曲差点改变了这一切。那一年一直在沈阳学琴的郎朗由于老师出国的原因,不能继续练琴。郎国任深怕郎朗半途而废。这时的郎国任做了一个非常的举动。那便是辞职陪郎朗到北京求学。就这样,9岁的郎朗便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了北京音乐学院附小。

本以为来到北京以后的郎朗便可在求学的路上一帆风顺。可是就在这时教授郎朗在北京音乐学院附小的钢琴老师开始了对郎朗一系列的打压和不认可。郎国任简单的以为问题出在郎朗的身上。这时便郎朗有了少年时候的唯一一次叛逆。走进了成长道路上的低谷期。

那段时间郎国任似乎也对郎朗的天赋产生了怀疑。而郎朗却只有在不被人注意的时候弹起自己心中的美妙乐章。后来郎朗的启蒙恩师朱老师回国。在听取了朱老师的意见之后郎朗才走回了学琴的正途。

后来郎国任才知道对于郎朗的打压以及不认可,只是因为没有给北京音乐学院附小这位老师进“人事”。小小的一段插曲,让郎朗差点与之后的成就失之交臂。在父子之间的嫌隙得以消除之后便开始了更为艰苦的学琴生涯。

破釜沉舟


郎朗在经历了那段波折以后再一次展现出过人的天赋。郎国任对于郎朗也越加的严厉起来。郎国任也是不遗余力的支持郎朗学琴。94年的夏天,因为郎国任辞去工作陪伴郎朗学琴,家庭的负担也就全部压在了郎朗的母亲身上。这一年,郎朗的家里连一万元的都没有。除了一部钢琴、一套音响以外,当真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就在这时郎国任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的决定。举债5万,让朗朗参加在德国举办的第四届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终于苍天不负苦心人,郎国任的破釜沉舟给郎朗带来了机会与荣耀。郎朗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也是郎朗第一次站在世界的舞台之上。

第一名


郎朗的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里,他有描述这样一段和在他家住的堂弟的对话:

堂弟看到他爷俩每次练琴时都会提到得第一名,就对他说:

“你们爷俩可真够严肃的,就好像你当不成第一名,这整个世界就没法转了。”

我说:“确实如此。”

“那要是成不了第一名呢?”

“我必须是第一名。我会成为第一名的。

郎朗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候说过:“如果没有我爸,肯定没有今天的我。”他知道:“无论做什么,人要有追求,只要坚持,一定能取得成功。”在郎朗学琴的生涯里面,郎国任一直都是以第一名来要求郎朗的,面对父亲的高压,郎朗也很争气,一次又一次的在世界的舞台上夺的耀眼的成绩。

唯一的一次在比赛中郎朗成绩欠佳,仅仅获得第7名。在比赛之后郎朗的父亲表示让郎朗永远的记住,因为这场比赛并不公平。都说: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失败教训让郎朗在以后的日子里面都加倍的努力。郎国任也从此以一等奖作为标准不断的鞭策着郎朗前行。

回忆成长的岁月,若无郎国任这位虎爸的坚持,或许郎朗能有一个相对安逸与快乐的童年。可是世界古典乐坛也必定会少一个杰出的音乐家。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在那些光彩夺目杰出人物的背后有着太多我们不曾有过的艰苦数月。对于子女的教育,最大的关爱莫过于成长的陪伴。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郎朗一样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但是对于成长道路上的子女,我们还是应该在关键的时候放下作为父母的慈爱,鞭策其前行。

焦元溥在《乐之本事》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若有爱,又有什么事不能相互理解的呢”。相信那些走向成功的人对于父母曾今的严厉都会有着一样的理解,那便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