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落实合作学习?一线教师手把手带你分组、分工、调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合作的提出为课堂教学引入了平等合作、互助等基本理念。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创建一种学习共同体,使学生知识共享,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实现了多向交流互动。

那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我们可以注意这几个关键词:分组、分工、调控、评价。分组,如果是借班上课,一般是按照座位分组。若是在自己班级进行教学常规的长期训练,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分组,避免出现按座位自然分组带来的随意性。一般以“组内强弱搭配,组间水平相当”的原则来分组。这样的分组,让组员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让每个小组都能成为全班的一个样本。当然,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等进行分组,例如《月光曲》,可以成立乐曲鉴赏组、画面想象组、文字品味组。

老师不仅要重视分组,还要关注组内角色的分配,给每个人分工。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具体的工作,例如:小组长:接到任务之初,安排组员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方法提出建议、学习活动结束后,评价成员任务的完成情况;记录员:清楚记录组员讨论得出的有效信息;分享员:代表小组进行汇报展示;监督员:管理讨论活动的音量和秩序、督促学习内容的落实。 我们把这种分工与前面的分组原则对照去看,是不是能发现其中的层次性与合理性?这样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可以不定期安排学生互换角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角色,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既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又促进不同角色间的相互尊重和配合。

当然,小组合作中,教师绝不是局外人,而是观察员、调度员。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学习团队,进行随机调控:调控主题,避免学生的讨论跑题,确保学生围绕主题展开从而把握课堂主旋律;调控进程,冷场时适度激活,热场时合理降温,从而达到“能放能收,收放自如”。老师教学生表达、倾听、思考、辩论的技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章可循;可以运用一些简单易行的话语模式,引导学生习得像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和协调等合作技能,从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长。我们来看一段小组合作自学生字的片段。

关于小组合作,最后说说评价。一方面是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另一方面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可以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关注小组内每一个成员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

课标强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之前,应让学生先深入文本,独立思考,带着“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融入小组讨论氛围,而不是只看别人学,把别人学的成果塞进自己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