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卢氏

卢氏,卢氏

李志强

  在这个星球上,中国人口最多;在中国这个国度里,河南省人口数一数二;在河南这个人口大省的西部,却有着这样一个县:这里的人口只有38万,国土面积竟达400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承载人口不足百人,密度只有全省平均的1/6。在国土资源日渐紧缺的当今,如此“奢侈”的低密度生存,人们不禁要问,这里真的不适宜人类居住吗?


  这里自西汉元鼎四年建县,至今已经2132年。两千多年来,这个县县名未改,城池未移,稳稳地端坐在群山之间。这里没有人们对西部惯常印象中的戈壁与荒漠,也没有高原极地足以挑战人类生存的恶劣气候,有的却是每立方米平均6000个以上的负氧离子,是大气环境质量每年90%以上的优良天数,是全域70%的森林覆盖率,甚至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

  这个县就是卢氏。在当今中国,以姓氏命名的县,只剩下了河北石家庄的元氏、河南开封的尉氏和三门峡的卢氏了。

  据说,卢氏的名称起源于尊卢氏。按《庄子》记载,尊卢氏是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与黄帝、祝融、伏羲、神农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当。随着现代考古发掘,在卢氏县境内已经发现40余处仰韶及龙山文化遗址,证明在4000~7000年前,这里的人类活动已经相当活跃。

  在卢氏县城东北15公里处范里镇的山河口,有前清知县刘应中书写的“神禹导洛处”。无论这个“神禹导洛处”的遗址是否属实,《尚书•禹贡》所载的“大禹治水,导洛自熊耳”,已是大禹治水过卢氏的确证。尽管《尚书》存在今古文之辨,但作为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的地位学界是公认的。洛水源自渭南,经陕西东南出,蜿蜒近千里,在河南巩义注入黄河。大禹治水,足迹已遍天下,尤对黄河用力最多,像洛水这样的黄河重要支流,当然他不可能坐视不问。

  熊耳山位于卢氏县的东南部,是秦岭的一条支脉,主峰海拔1569米。郦道元写《水经注》,说这座山“双峰齐秀,望若熊耳”,道出了山名的由来。秦岭作为横贯华夏版图中部的重要山脉,西起甘肃白石山,东经麦积山入陕西,于豫陕之际分为三支:北为崤山,南为伏牛山,中间就是熊耳山。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脉走向,使秦岭、大别山、淮河一带成了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秦岭、熊耳山也因此成了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渭河、洛水自秦岭注入黄河,嘉陵江、汉水自秦岭汇入长江。在卢氏境内,大大小小的山峰4000多座,长长短短的河流2400多条,向北的河流多注入洛水,向南的河则多数流进了老灌河。老灌河一路跌宕,广纳百川,经西峡、入淅川,汇丹江、通汉水,最终汇入浩瀚的长江。

  “三山两河两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陕晋乡俗,豫楚风韵,独特的山川形胜造就了卢氏特有的人文气质。重重大山阻隔了外界的喧嚣与浮躁,给这里的山民们留住了太多的敦厚与纯朴。

  汤河乡距卢氏县城45公里,地处伏牛山腹地,以汤河温泉知名。由于温泉水滑,既能除尘垢,又可医百病,被当地人们称为“天赐圣水”。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都是露天裸浴。村民们约定俗成,农历单日为男人洗,双日为女人洗。无论老幼,在没有任何遮拦的情况下,或入池浸体,或出池沐发,毫无羞赧,一任天然。不足百米的河对岸即是马路,行人往来,早已见惯不惊。倒是好事的游客,时而相视而嬉,时而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态来,仿佛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

  随行的汤河乡政府领导向“河南思客采风团”的作家们介绍,这里的裸浴温泉也曾有过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男女混在一起作露天洗浴,虽然当地人早已习惯,但在外人看来还是有伤风化。甚至还出现过男女抢水的情形,女人如何抢得过男人!后来当地人请来了五里川的曹培元老先生。曹老先生表字植甫,是豫西一代大儒,桃李遍及卢氏,说话当然也有份量。他来到汤河,给大家想了个办法,既保留了当地人露天裸浴的传统,又不至于让外人说太多的闲话,从此就有了男单女双、分日沐浴的规矩。

  这里说的曹植甫老先生,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曹靖华先生的父亲。曹植甫先生是卢氏五里川镇河南村人,晚清秀才,学有大名,20岁即设塾课徒,传道授业60余载,卢氏上下尽仰其名。

  在他65岁的时候,学子们为纪念他课业授徒45年,通过已在北大教书的曹靖华请鲁迅先生写了《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这篇文字盛赞曹植甫先生植根深山、泽被后昆的善行义举,称赞曹植甫先生“作时世之先驱,与童冠而俱迈”,后来此文收入《且介亭杂文》。

  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见到曹靖华,曾问及曹靖华府上。当曹靖华说他是河南卢氏人时,毛泽东问:卢氏,卢氏,卢氏有位曹植甫先生,一生献身山区教育工作,鲁迅先生曾为他作一教泽碑文,那位曹先生你可知道?当得知曹植甫正是曹靖华父亲的时候,毛泽东感叹道:那真是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啊!

  不错,在卢氏,在河南,在中国,在人类红色历史上,曹植甫、曹靖华父子都是不朽的。曹靖华先生早年投身“五四运动”,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旋即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1927年~1933年,曹靖华重赴苏联,回国后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向国内翻译推荐了大批苏联文学作品,鲁迅先生称他是“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的人”。

  曹靖华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也是战友,是鲁迅先生培养出来的翻译大家,鲁迅寄给曹靖华的书信之多,仅次于夫人许广平。鲁迅先生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仍然在为曹靖华翻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作序。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更是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教育的理解深刻而独到,《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是鲁迅著作中收录的唯一的一篇碑文,其间自然也寄予了鲁迅先生“启迪后进”“为学日新”的教育情怀。

  卢氏之名历两千年而不朽,卢氏的曹家父子也必将名垂丹青。如今38万卢氏人正在实施着一个更加伟大的不朽跨越——在历史性地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卢氏人已经跨越了大山的阻隔,跨越了单一的农耕文明,跨越了“傍大款”做附庸式的“后花园意识”,依托资源优势,展开主动出击,形成了全产业、全区域、全社会的发展联动。现代工业、高效农业、特色种植业、优质养殖业、旅游服务业优势互补,可以装瓶出售的空气和随处可见的绿色有机食品,正日益成为都市人群心目中的“奢侈品”,群山环抱的清清卢氏,正在成为豫、晋、陕、鄂更多人的出行目的地。

  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历史性跨越之中,我们不能忘记,如今仍在使用中的卢氏县委大院那一排排朴实的土坯房,因为那里彰显着共产党人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也一定不朽!

来源 三门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