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鞠躬落俗套,特殊时期可使用“叉手礼”避免接触

这段特殊时期,不少人都在家隔离,大家都是实时在关注全球的疫情状况。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很多国家领导人为了避免握手感染,带领人们进行“合十礼”,毕竟疫情当下,大家为了避免握手接触交叉感染,都想尽了办法,这次印度合十礼借机在全球流行起来,不管是总统还是王子都纷纷开始用合十礼打招致意,印度总理莫迪也表示,这是让世界重新使用“合十礼”的好时候。



看到这条新闻,不少网友都想起中国的“叉手礼”,看剧的时候学到的知识点终于有用了!

不管是拱手礼(见《军师联盟》),叉手礼(见《长安十二时辰》),还是抱拳礼,大家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次通过特殊时期,也是科普我国古代礼仪的好时候。



如今,古装剧在亚洲地区盛行,中国古装剧大多都是对史实做出了部分修改,且娱乐性强,深受观众喜爱,更确切的说中国古装剧是以中国传统的东方审美风格为中心,抛开一切禁忌和束缚的框架,以人性化的方法还原中国古代造型和人物生活风貌,看剧的时候仿佛没有什么距离感,就拿82版《水浒》来说,剧中的“叉手礼”很正宗,可以说是很完美的还原了当时宋代人民的日常生活。



那些贴合时代的典章礼仪、饮食风物等也是古装剧的看点。

礼仪文明社会

礼仪,就是礼貌,但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中,礼仪的解释也变的丰富多样。

关于礼,有一些解释:“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礼是治国的大纲和根本。”、“法度之通名”、“中国文化的总名”、“礼也者,理也。”

看得出来,关于礼的解释范围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礼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礼仪的影子,虽然个人的发展有千千万,但是在礼仪上都如此的一致,所以我们作为中国人,也应该了解我国古代文明关于“礼”的点点滴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琅琊榜》等古装剧,对中华传统礼数、风俗的再现也很精致。



女子之间日常见面互问“妆安”,行“万福礼”;男子则作揖,行“拱手礼”;晚辈向长辈请安问好,则行“叉手礼”。

叉手礼

《礼记》载:“夫礼者,自卑人尊人”。其中有一种“叉手”礼,这种礼仪古老而独特。

《说文解字·又部》:“叉,手指相错也。从又,象叉之形。”

《玉篇·又部》:“叉,指相交也。”



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叉手是佛教一种敬礼方式,但是“叉手”不仅是一种佛教礼仪,也是一种世俗常用礼仪,属于揖礼的一种,历史文字记载少,仅在南宋时期陈元靓所作《事林广记》上有所记载: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胸二、三寸许,方为叉手法也。”

这么看文字肯定会一头雾水,不过看到图大家会更好理解。



其实我们还会在一些文学绘画作品,故事中看到这个礼节,但始终让人们遗憾的是没有看过它的实物图,这也为后人研究此礼带来了众多猜疑,不过在2003年,国家十五“艺术课题“四川南宋墓葬石刻艺术研究中”,发现了“叉手”实物,那也是首次发现的实物,它的出土对研究提供了实证价值,也对研究整个南宋时期的社会民俗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同为叉手礼,唐代的和宋代的一样吗?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叉手礼的标准动作是双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左手握住右手大拇指及手掌根部,右手五指舒展伸直,是一种表示恭敬、尊敬的礼节,执此礼时口中还要唱喏。(不同身份地位,动作也有所不同。)

在2000年的时候,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上绘一名正在行叉手礼的侍者;而发现于洛阳的宋墓壁画,画中也有一位正在行叉手礼的侍者。其实仔细观察两人双手的姿势,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细微的差别。



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宋代的叉手礼,也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翘。

同一种礼仪在不同时期也存在不同的姿态,由史书记载和出土实物资料显示,叉手礼这种行礼方式,出现于唐末,流行于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

传承不息

时隔50年,中国首部120帧动画《大闹天宫》要发布了,据说和在影院看《双子杀手》同样的清晰感受,什么是民族的好东西,看看大闹天宫就知道,而再次回顾《大闹天宫》,御马监小吏见到新上任的弼马温,行的就是叉手礼!



小时候谁能注意到这个细节啊,能够看到这个小细节,真的要给给老一代动画人跪了。

从古代到现代,我们不缺少科普的人,传承的人,我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不管是从周公旦制礼作乐还是到现代人的握手敬礼,都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一种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现如今“叉手”礼虽不为现代人所用,但是作为历史上某个阶段社会风俗的再现,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实现在疫情还没有过去,握手和拥抱都不合适,就连新闻里欢迎回家的医护人员时,都缺乏相应的礼仪,现在普及“叉手”礼在合适不过了,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随着汉服复兴,传统文化复兴,在此也呼吁普及礼仪文化,毕竟行礼的时候自己抱拳行礼,不必接触对方的身体部位,避免了接触中的感染可能,文明又卫生啊。

特殊时期反倒是叉手礼比西方握手礼、亲吻礼、贴面礼还都科学了,如果觉得“叉手礼”过于复杂,也可以行作揖礼(拱手礼),或抱拳礼!



科普新方向

现在这个融媒体背景下,网络为文学的传播通过了更多的可能性,古装题材网络小说在影视化改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实很多创作者都秉持着坚定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去粗取精的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再创作。



我们可以通过影视剧学习到更多在课堂上、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俗话说,自己丢掉的东西要自己找回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忘,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