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救市效果并不理想,后续仍需觅“良方”

本报记者 王小霞

近期,全球市场大震荡,美股发生多次熔断,原油、商品期货等指数也频频下挫。为了应对这种动荡不安的局面,各国央行开始联合救市。在降息的基础上,美联储推出了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欧洲央行抛出7500亿欧元资产购买计划。而相关媒体也表示,日本正计划实施超过30万亿日元的刺激方案......

“降息和量化宽松可以避免流动性恐慌,防止经济陷入大萧条。但从市场反应来看,全球多数市场仍处于下跌趋势,整体救市效果并不理想。”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下一步,各国仍需多措并举开出更多救市“良方”。

“救市效果并不理想”

3月1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区间降至0-0.25%,并推出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计划,用来保护经济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3月17日,美联储再度祭出“大杀器”,正式宣布恢复商业票据融资机制,而上一次使用该工具还要追溯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

除了美联储各项救市政策外,Wind数据显示,3月以来,共有39个国家或地区推出了重磅政策。其中,美国、新西兰、韩国、越南、巴林、阿联酋、卡塔尔、斯里兰卡、智利等多国央行集体降息,此外,还有多国央行通过其他操作紧急注入流动性。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兰日旭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次美国救市的措施是全面且空前的,但是,这次救市与以往的金融危机(如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或经济危机(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不太一样。随着疫情在全球暴发扩散,民众对未来预期不明,恐慌情绪加剧,由此导致了股市等金融市场的大幅震荡。与此同时,各国仍采取往常应对危机的方式,所以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目前来看,美国的救市效果并不理想,美股3月份以来已经4次触发熔断,三大股指均进入‘技术性熊市’(即从近期高点下跌超过20%)。”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第一,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长期处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之下,利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失灵,美联储进一步降息和量化宽松的举措也就会收效甚微。第二,本次美股大跌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油价暴跌等因素,使得市场恐慌情绪迅速上涨。但美联储在紧急降息至0利率水平后,进一步释放出“暂时不会将利率调低到负利率”的信号,反而增加了市场对于未来经济走势的担忧。

对于这一判断,市场走势也进行了印证。Wind数据显示,以全球65个指数(多个国家主要股指、大宗商品、黄金白银等)来看,在救市政策接连出台的情况下,上周有60个指数出现下跌,其中,美股跌幅较大。

各国仍有政策空间

接下来,各国将有哪些政策措施可用?

范若滢表示,美国可能将刺激重心由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如进一步降税、向民众发放工资补贴、支持受疫影响企业、救助弱势群体等。但考虑到当前美国政府债务高企,未来财政政策可操作空间是否足够也将成为问题。

“对于美国等疫情相对严重的国家,首先,应采取财政政策和行政干预等措施以精准应对疫情防控,救助亟须帮助的民众,缓解民众的恐慌情绪。其次,应适当采取货币政策的窗口指导,引导降低中长期利率政策等方式,逐步缓解股市危机。”兰日旭说道。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表示,目前,美国已接近零利率,但很难走向负利率,美联储价格工具的使用空间的确缩窄了,但是其数量工具仍然有较大的空间。美联储在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后,资产负债表可以达到5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约23%。同时,考虑到美国核心PCE(个人消费支出)同比增速仅1.6%,疫情冲击叠加油价下跌后通胀将进一步走低,理论上美联储扩表仍然有空间。

另外,美联储还可以使用定期拍卖便利工具(Term Auction Facility),即期限比隔夜贷款更长的窗口贴现贷款(例如一个月或以上),增加银行使用贴现窗口融资的意愿。在充分考量信贷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请求国会授权购买一定数量的投资级公司债等。

而对于中国市场的后续政策走势,范若滢认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将大概率维持稳健偏宽松的走势。一方面,在疫情影响下,国内经济本身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任务紧迫,需要货币政策进一步加码逆周期调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美、英等主要经济体央行纷纷采取降息操作,也为中国的货币政策打开了空间。

“中国货币政策仍将是‘以我为主’,节奏上可能会与美联储有所差异。”范若滢表示,预计未来将有进一步的降准(或定向降准)、降息,2020年全年将共有4次左右的降准(或定向降准),将向实体经济注入长期流动性。此外,MLF(中期借贷便利)调降幅度也有望加大,以引导LPR(贷款基础利率)下行,推动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基准存款利率有望降低,为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提供空间。

兰日旭表示,在中国疫情防控正逐步见成效,但国外输入压力加大的条件下,中国仍需继续采取疫情防控与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的强有力措施。财政应加大发力,给企业(特别是救助中小微企业)减负,以增加就业岗位。适度采取定向降准等,重点化解中小微企业困难,拓展数字经济,持续精准地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同时,还要持续推进和深化对外开放,以稳外资、稳外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