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饅頭和90年代的饅頭有什麼區別?

第一口美食


我是60年出生於關中某縣(大家所稱的白菜心的縣)農村的人,我如實比較一下:

一、六七十年代

1、六七十年代嚴格意義上的饅頭是極少的。

(1)、農村人能經常吃上純麥饅頭的極少,一般都是如下機會,一是一般只是春節期間的幾天到二十幾天。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到二十九,把每家只有的幾格蒸籠幾家互助集中,一家輪一家的蒸(饅頭、包子、花饅、蒸碗等)。一個是招待客人吃。一個是拜年追節,那是拿得起點心的很少,大多是拜年拿8個包子,8個小花饅頭或一般饅頭,也可能有一個大花饅頭。追節只有花饅頭了。

二是其他時間如五月端午和八日十五,就是用純麥做成禮物送親戚。

三是我見過山東抬面的。他們不是送蒸熟的,而是用擔子送麥面。送多少,怎麼個講究,不清楚。

(2)、城裡人總體比農村人好多了。一是城裡是定量供應,因而一家飯量特小的基本上除早飯吃一點雜糧稀飯外,全部是黑白混蒸饅頭。飯量大和有農村拖累的可吃到一半以上黑白混蒸饅頭。

二是一小部分有特權的,可以額外搞到糧票,也就是早飯雜糧稀飯外,全部為饅頭、麵條和米飯了。

(3)、城鄉的其餘糧食狀況。一是農村人能經常吃上主(麥面)雜(玉米、高梁等)兩攪饃、餅、飯食就不錯了。純雜糧是經常性的。

二是農村有不同比例(一地與一地不同,一家與一家不同,大約20一50%)吃不飽的。城市也有少數吃不飽的(主要是飯量大的,有農村拖累的)。

二、比較一下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和現在的饅頭。

1、三個時間點質量比較

(1)、六七十年代,一旦稱得上饅頭,可是真真實實的,有純白麵的,有黑白混蒸的,無論那個都是麥香味十足的饅頭。

(2)、九十年代的饅頭就開始有增白劑等添加劑了,不過,那時還不太多。己經在逐步失去麥香味。

(3)、現在的饅頭分四種。一種是生態饅頭。是農村小面機磨的,不加任何添加劑的,而且是農民專門種給自己吃的,自己蒸的(城鄉都有),還有個別商家賣的(可是賣不動)。當然是麥香味十足了。

第二種是一些商家賣的自稱生態饅頭,用的是農民種的銷售麥,麵粉廠按國家標準加增白劑,用酵面蒸的。麥香味已打折扣了。

第三種是蒸饃房賣的酵面蒸的,麵粉廠己加增白劑,饃房又加的饅頭。很漂亮,食之無味,形同食臘。

第四種是與第三種的區別是用發酵粉蒸的。質量更差。常食反胃。

2、從八十年代開始,人們很快解決了吃飽的問題。


魚磊衛靜


我老媽今年八十多了,只要一蒸饅頭,她就叨叨沒有饅頭味,不如以前的饅頭香。

我就好奇了!問她以前的饅頭什麼味?她給我總結了一下:

以前吃純麥子蒸的饅頭,必須是每年麥熟的時候,也就是新小麥剛下來的時候,家裡才能蒸一頓不摻雜其它雜糧的饅頭。(那時候糧食緊缺,一般家裡蒸饅頭都摻地瓜面或一些其它的野菜)

現在的白麵沒有以前的白麵香,因為磨的太細了!吃起來沒有以前一揭鍋就滿屋飄香的味道,而且以前的面不論怎麼蒸,也沒有現在的白。現在這種面,那時候叫“精粉、細糧”,不是普通人家能吃起的。


現在蒸饅頭的火候和方法也跟以前不一樣,一起是柴火大鍋,火硬所以滋味足。以前都是老面施鹼蒸饅頭,所以饅頭有筋骨、有嚼頭還香。其實聽她這麼一總結,我覺得認為以前饅頭好吃的原因,不過是怎麼幾點:原材料比較原生態,那時候的種植水平和產量跟現在沒法比。以前都是柴火和老面,所以純手工的味道能足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那時候一年也吃不上幾次“細糧”,所以自然覺得那時候的饅頭好吃。

我老媽一直說:“還是現在的生活水平高,很多東西都是當年她做夢也想不到的!”所以我覺得用60代的饅頭跟90年代的饅頭比,基本就是用“大哥大”跟蘋果11比一樣幼稚。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73神牛


我是陝西愣娃,愛美食愛生活。

60年代的饅頭和90年代的饅頭有什麼區別?我們家住在農村,父母都是以務農為生,饅頭是我們那的主食,早餐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吃饅頭,也有時候一天兩頓飯都會吃饅頭。家裡種植著小麥,所使用的麵粉也都是用自家種植的小麥去磨的。所以這麼多年下來,母親也是明顯的感覺到了饅頭的變化

60年代的時候,母親去磨面,所使用的小麥都要先在家裡用洗衣盆淘洗一遍,洗去小麥的灰塵,然後再將淘洗過的小麥晾曬乾。去磨面的時候都是用的石磨子,有的是用人推有的是用牛拉,磨出來的麵粉不是很細,裡面還殘存著麥麩皮,麵粉磨好回來之後去蒸饅頭,饅頭的麥香味非常的重,顏色也不是很白

那個時候蒸饅頭用的都是老面引子,自然的醒發,那是真正的手工純鹼饅頭。做出來的饅頭不是那麼的蓬鬆暄軟,但是非常的好吃非常的耐實。母親說60年代的饅頭按現在的標準來說都應該被算作是粗糧,因為那個時候糧食相對來說還比較短缺,人們將小麥的大部分都當做了麵粉,只有小麥幹皮被篩出,蒸饅頭的時候有的人還會給麵粉裡面專門再加上玉米麵粉或者是蕎麥麵粉,為的就是節省小麥麵粉

但是到了90年代以後,慢慢就實行起來電磨坊,人們在磨小麥之前也不會專門去淘洗了,都是機器在操作,小麥拉去磨坊之後,會在機器裡用水稍微沖洗一下,再倒到案板上挑去裡面的小石子,放上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去磨了。磨面的時候也都是要精麵粉,稍微有點麥麩都不要了,磨出來的麵粉是又細又白

這個時候糧食已經不是那麼緊缺了,手裡有餘糧心裡不發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開始慢慢講究了起來,就像孔老夫子說的那樣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慢慢的人們也講究吃白麵饅頭,趕起了時髦。饅頭是越白越好,為了白,就想盡辦法,有的還添加了專門的增白劑

後來蒸饅頭的時候也都流行起了用發酵粉,更有甚者會給裡面添加泡大粉膨鬆劑,做出來的饅頭口味就和之前的大不一樣。從口感上來說沒有了之前饅頭的麥香味,從顏色上來說那當然是更白更好看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感謝大家的觀看,歡迎評論點贊轉發,記得關注我哦,每天都有不同的美食和美食故事與您分享


赳赳老秦不暇自哀


饅頭。

六十年代饅頭和九十年代饅頭區別,我出生七十年代,只能說七十年代的饅頭了。七十年代末期吃頓饅頭非常難得的,那時的小麥產量一畝只有二三百斤收成,沒有化肥農藥種出的小麥瘦小,出面粉率低。蒸饅頭有的是老酵子,是上次蒸饅頭留的一小塊面計。當饅頭出鍋時遠遠就能聞到一股特殊的小麥香氣,出鍋後個個飽滿,吃的的有嚼勁。九十年代後,小麥品種多樣化了,有國外的,有雜交的。隨之而來的病蟲害多了起來,化學農藥被廣泛使用,題外話,我九十年代初參加工作,見當地人背上一水壺往小麥上噴水霧,我還不知道有何作用呢。盡跟著小麥高產,饅頭走向普通百姓的餐桌。蒸饅頭用上了發酵粉,方便快捷,蒸出的饅頭白白胖胖的,沒有了小麥的特殊香氣,也少了嚼頭。


詩詞奴隸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是晨末記食,關於60年代的饅頭和90年代的饅頭有什麼區別?

60年代是屬於上一代了,那時候的生活條件都沒有現在這麼好,如果家裡有肉有菜,那他家不是大戶,都得是小康了,我爸媽就經常會跟我講述,他們年輕的時候,生活有多麼的辛苦,但是苦盡甘來,現在生活也有些改進,要說饅頭的區別那還得從60年代說起!

60年代的饅頭,是什麼饅頭呢?

60年代的生活,都是比較難過的,在那個年代,不管做什麼都會有些顧慮,在一日三餐,也都是比較樸素,但是饅頭,那時候作為吃飯的糧食,家家戶戶多少都是會做,白白胖胖的饅頭蒸好,孩子們都高興極了,爭先恐後都拿著吃,那時候的饅頭是什麼饅頭呢?其實也是白麵饅頭,就是那時候的製作工藝有些不一樣,是用傳統的老面發酵方式來製作的,用日積月累的驚豔,熟練的掌握了老面的酸度,再來添加適量的鹼來中和酸味,才讓做好的饅頭,蓬鬆有嚼勁,這一點是我們現在的人要學習的,很多人都掌握不了這門手藝,還有說鹼吃多了多身體不好,慢慢的也就被埋沒了,我吃過幾次老面饅頭,真是味道記憶深刻,不過現在在外面基本沒見到過了!

90年代的饅頭,是什麼饅頭呢?

90年代的生活,也開始慢慢的好了,在吃的方面也不用怎麼擔心了,就是我們這一代小的時候,雖然我家那時候還是挺窮,但是吃飯這方面不需要擔心,吃得雖然不好,但是一日三餐也都滿足,家裡也有偶爾做一下饅頭,我記憶裡看著做的饅頭,不是發黃,就是發酸,當然也有做的很成功的,非常有嚼勁還有麥香味,但是後來,家裡的買了酵母粉之後,就再也沒做過類似的老面饅頭的做法了,簡答的說90年代的饅頭,基本就是用方便的酵母粉,或者泡打粉來發的,現在吃起來口感一般般,但是小時候,吃著特別香!

其實這兩代人的饅頭並沒有區別,在我們的記憶深刻,小時候的吃到的味道就是最傳統、最樸素、最讓人難忘得味道,以至於現在很多人長大以後,吃著同樣的饅頭,卻吃不出同樣的味道!

你們有這種感覺嗎?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我是晨末記食,想看到更多的美食文章和回答,請記得關注我哦!


晨末記食


六十年代饅頭,過去饅頭用引子,面硬,一層一層,我最愛吃三姨和乾孃蒸饅頭,這兩位老人身體很好,一個九十二歲,一個八十八歲,一生好乾活,那時候糧食不用化肥,現在用那個辦法,不如那時候香,我自己蒸饃頭,糧食不如從前,麵粉廠又一關,若再向從前不好說了。


用戶6749300950


60年代的饅頭和90年代的饅頭有什麼區別?

大家好,我是餐餐美味,我的回答是:60年代的饅頭好吃,90年代的饅頭不好吃。

饅頭,別稱“”“饃饃”“蒸饃”,中國傳統麵食之一,傳說是丞相諸葛亮所發明,是一種用發酵的面蒸成的食品。饅頭以為主要原料,是中國人日常主食之一。

我生於山東農村,從小都是與田地打交道,60年代小麥是非常少的,那個時候能夠吃上一次饅頭,那真是幸福的不得了,用手撕著吃,把饅頭抓的緊緊的,生怕被別人搶了或是掉在地上,那時候的饅頭真香。

60年代的饅頭好吃

60年代的時候,老百姓普遍比較窮,一家六七口人,偶爾買點面,又捨不得買太多,買上一點打打牙祭,也算是對饅頭的一種回味了,那個時候,能夠吃上一塊饅頭,至少開心好幾天,純純的小麥做出來饅頭有嚼勁,而且沒有任何添加劑,那才是真正的饅頭,有饅頭味。

90年代的饅頭

90年代人們手裡多少有點錢了,可以到飯館裡吃飯,能夠買得起饅頭,也可以在家蒸很多饅頭,人民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饅頭的味道卻沒了。

為了饅頭好吃,人們會把蒸好的饅頭放在爐火上進行慢慢烤制,這樣烤出的饅頭有濃濃的饅頭味,掰開烤好的饅頭,濃濃的香甜味撲鼻而來,這樣還算好吃。

結 語

60年代的饅頭,小麥加工是用最原始的加工方法,無需任何添加,麵粉非常純正,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麵粉加工廠都是機械化了,批量出來的麵粉,多少會有點添加劑,做出的饅頭肯定會遜色好多,當然,隨著人民生活物質的提高,標準也高了,要求也高了,因此,對饅頭味道不再知足了。大家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區留言討論哦!如果喜歡我們就點贊關注吧!我們下期再見!


餐餐美味


說實話60年代的麵粉與90年代的麵粉有質的天壤之別,口感都不一樣!聽做水面的師父說,城裡人吃不到純潔的麥子麵粉的,再問人家也不說給你聽了。記得小時候學校組織學工學農勞動,家裡讓帶饅頭燒餅餓了好充飢,(那時都是純粹的手工麵食品)饅頭冷了啃起都起面面,還感覺特別的香,現在聽說哪裡有手工饅頭都還要趕去試試,還是找不到兒時的味道了。


手機用戶石橋青龍


記得小時候,父親常帶饅頭回來,北方人麼,麵食為主。這饅頭特勁道,聞聞香,吃起來也香。比現在的圓饅頭再”高”一點,父親說這叫“高莊饅頭”。把擀麵杖一頭固定住,但能上下活動,把麵糰不停地翻轉壓擠,直到壓不動了為止。然後,用手捏成饅頭狀,上鍋蒸二十到三十分鐘。可費時費力了,現在的人,哪有這功夫去做”高莊饅頭”,現如今,做饅頭也機械化了,做出來的饅頭,吃起來又松又軟,兩個饅頭下肚,不到兩個小時,肚子就咕咕叫了。吃高莊饅頭試試,一個就能頂半天。


阿龍68837


60年代能吃上饅頭的絕對是土豪,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90年代能每天吃上饅頭的也是土豪,或許我老家太落後了?拖了後腿了吧。我這裡能每天吃饅頭不怕花錢,那怎麼也得2000年後。

雖然我沒吃過60年代的饅頭,但是想象就知道了,起碼那時候的麵粉是真正意義上的麵粉,現在的麵粉都是經過篩選,提純,添加劑做出來的,包括從小麥種植上那時候也肯定更原始,現在大量的肥料,農藥;先不說從饅頭製作工藝,就從原材料,小麥,麵粉上也是有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