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說出三國謀士綜合實力前三的都有誰,並詳加分析,謝謝?

神筆李通


首先說說荀彧;我認為荀彧才是三國中(包括東漢末)的真正第一謀士。在荀彧投靠曹操前,儘管曹操發起了諸侯聯盟去討伐董卓。但曹操連個董卓的部將徐榮都打不過,還被打的大敗,隻身而逃。實在乏善可陳!荀彧正好是在曹操最不得志的時候(公元191年),29歲的荀彧因看出袁紹屬於不能成大事的人,離開袁紹而投奔了曹操。曹操稱荀彧為“吾之子房也!”事實證明,曹操沒有垮大荀彧的作用;曹操把荀彧用為“司馬”,就是幫曹操主官軍事的副手,比“軍師”的級別只高不低。《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此後,曹操對荀彧更是言聽計從,軍事開始順風順水,大小的對手逐個被滅,地盤也越大越大。此後,在跟袁紹決戰的時候,此時因為荀彧主管朝政,不在曹操身邊。曹操每遇疑難的關鍵大事,都不惜千里迢迢的修書向荀彧求問方略,並嚴格按照荀彧的執行。從而取得了對袁紹決戰的大勝!因為荀彧的加入,令曹操真正的做到了“戰無不勝”!

荀彧是大戰略家、政治家,他最著名的戰略論述有兩次;一次是他對曹操論述的“高祖居關中,光武據河內”之論,此論主要是為曹操講述了根據地的重要性,令曹操恍然大悟。最有名的戰略論述,是力勸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令曹操搶先一步把漢獻帝接回。從此,令曹操的任何征戰,都具有了“合法”性,使曹操一舉佔據了“道德”的高度!至於行政能力;就看曹操把朝廷內政,悉數交給他主管,從而且令曹魏集團因此而越來越強大。便可見他主政治理國家的能力,不在諸葛亮之下。再看看他臨陣的軍事能力;曹操徵徐州,呂布趁機聯合了陳宮、張邈等,攻擊奪取了曹操的大本營兗州。最後剩下了三個縣城,一旦失去,曹操就真的無容身之地了。就是因為荀彧的指揮,才以極弱之勢而料敵如神的能力,保全了這三個縣。此外,荀彧還為曹操推薦了一大堆的頂級人才;荀攸、郭嘉、蔣敬、戲志才等。

而當荀彧被曹操冷淡後,曹操便開始走下坡路;一敗赤壁、二敗漢中、三敗襄陽,甚至被打得想遷都以避。可以這樣說;曹操的敗仗,都是在失去荀彧後打的。可見荀彧的軍政綜合能力,是超過三國中任何一位謀士、軍師的,他才是真正的三國第一!

至於第二、第三,還真的不好排;曹魏的荀攸、賈詡(郭嘉實際排不上)、司馬懿,袁紹的沮授、田豐,劉備的陳登、法正、諸葛亮,東吳的周瑜、魯肅等。這些人都是屬於“全面型”的人才,但又各有所長。排誰是第二、三,都似乎很有道理,只能是見仁見智了!


傲視蒼穹39


三國綜合實力前三的謀士,分別是諸葛亮、司馬懿、魯肅。

一,諸葛亮。始出山,便規劃戰略,輔助劉備創建蜀漢政權。

劉備死後,諸葛亮統攝軍政大權,再造蜀漢,出師北伐,威震中原。

諸葛亮提拔並培養了蔣琬、費禕、姜維等文武能臣,使其身後蜀漢又延續了三十年之久。

可以說論功業智略,三國之世謀士,無人能超越諸葛亮。

二,司馬懿。曹操生前,謀略自主,有郭嘉、荀彧、賈詡、程昱等謀士共參與謀劃。曹操死後,軍政大略,多倚仗於司馬懿,成為曹魏的柱石。

關羽水淹七軍時,曹操欲遷都,司馬懿勸阻,並獻策令東吳襲荊州,致關羽殞命。

曹操死後,司馬懿東平公孫淵,西抗蜀漢,中擒孟達,無不顯示了高超的勇武智略。

三,魯肅。其在《榻中論》中,對孫權說:"肅竊料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今為將軍計,惟有鼎足長江,以觀天下之釁。……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可以稱得上是魯肅版的《隆中策》,為東吳規劃了明確的全局戰略。

在決定三國命運的赤壁之戰中,魯肅最先提出聯劉抗曹的戰略,並身體力行,促成了孫劉聯合,最終擊敗了曹操。鼎定三國之勢。

魯肅之雄才大略,非一般謀士可比及。

三國之世,謀士甚多。眾論紛紛,莫衷一是。餘此簡論,亦為參考。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我來說一說。

三國謀士實力強勁的人很多,我們不是那個年代的人,只能通過史書上的記載來推論。

三國謀士第一名,諸葛亮,這個大家都是沒有異議的。

說他是第一,有什麼根據呢?有根據。

最好的依據是“三國志”裡他的傳記篇幅最長,所有的謀士都不如他。從“三顧茅廬”,“隆中對”,“草船借箭”,再到“出師表”,“空城計”,對他的描述無出其右。

成都的武侯祠,傳說中的“八卦陣”,“木馬牛車”也是最好的例證。

三國謀士第二名,龐統龐士元。沒有他,曹操早就統一天下,改朝換代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三國曆史上的赤壁之戰有他的謀略,如果龐統沒有出主意讓曹操鐵鎖連船,就沒有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沒有火燒赤壁。曹操就會橫掃江東,至此劉備只有一萬殘軍敗將,拿下他就是探囊取物。

所以,“鳳雛”龐統的鐵鎖計改變了三國的進程,不可謂不厲害。只是遇到了諸葛亮,可惜了。其實最該說“既生瑜何生亮”的應該是他。



第三名,郭嘉。他的“十勝之策”,幫助曹操堅定信心,最終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穩固的中原優勢,功勞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絕對有資格和諸葛亮爭奪謀士第一的名號。

我是白雲山水居,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白雲山水居


根據《三國志》記載,曹魏的謀主是荀攸;蜀漢的謀主是法正;東吳的謀主是兩個,張昭、張紘。從陳壽及襄陽記明確所稱的諸位謀主(田豐、荀諶、許攸、荀攸、法正、張昭、張紘、秦松、陳端、司馬懿父子)

荀攸無疑排第一,張昭排第二,張紘第三。法正不入流!

謀主顯然事關政治、軍事、戰略、治民等諸方面,可以認為是綜合掌權之重臣。

曹操說: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曹操對孫權說:若能內取子布,外擊劉備,以效赤心,用復前好,則江表之任,長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觀。

張紘對曹操說:以為乘人之喪。既非古義,若其不克,成仇棄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從其言,即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曹公欲令紘輔權內附,出紘為會稽東部都尉。(謀主荀攸)

(謀主張昭、張紘)


公明淏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三國的智囊團中謀士眾多,精英如雲。這些大牌謀士的前三甲應該是誰,我們做如下梳理:

第一名:諸葛亮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軍事理論家,號臥龍。被譽為“ 千古良相”的典範。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 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曹操孫權的剋星。赤壁之戰舌戰群儒,先後舌戰戰敗東吳名士七人之多, 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赤壁之戰後, 負責調整荊南三郡賦稅, 充實軍資。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 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

獻帝被害群臣勸劉備登基為帝, 劉備不答應, 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 於是劉備才答應。白帝託孤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 撤退至永安, 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

劉備病重, 召諸葛亮到永安, 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 劉備對諸葛亮說: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 輔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劉備逝世, 劉禪繼位, 封諸葛亮為武鄉侯, 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 政事上的大小事務, 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 由諸葛亮決定。七擒孟獲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 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 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北伐—六出祁山, 斬魏將王雙, 擊退郭淮退, 得二郡。

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郭淮於陽溪。與司馬懿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

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後又設計射殺張郃。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 死諸葛走生仲達”事。其“鞠躬盡力, 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 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當之無愧的智力第一。雖然時機不利, 但是他作出的戰績是有目共睹的。正史裡他不是一個完人, 也有許多錯誤, 但是他能輔佐一個當初勢力極其單薄的劉備成為一方霸主, 絕對有著超一流的水準。

第二名:郭嘉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東漢末年著名謀略家,戰術家,當機立斷,出奇制勝,隨機應變,料事如神,敢出險招。曹操謀士戲志才死,求才於荀彧,後者柬郭嘉。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 大喜道:“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 就是他了! ”討張繡, 郭嘉詳細立體的分析了曹操與袁紹的狀況對比,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說, 勸說曹操征討呂布。郭嘉的分析流暢縝密, 很具說服力, 不但重新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

討呂布, 郭嘉看出勝機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 提出有勇無謀者若之氣衰力竭只時便不久

於敗亡的觀點, 勸曹操急攻。果然一鼓作氣擒殺呂布。曹操派劉備聯合袁術。郭嘉看破劉備狼子野心,諫曰:“劉備不可譴也!”曹操從言大悔,派人追劉備回來,已經來不及了。後來劉備果然殺車胄叛走與袁紹聯兵。官渡之戰,郭嘉說袁紹性格遲緩多疑, 就算要偷襲也不會很迅速。但劉備的勢力剛剛聚集不久,眾心未附。如果實行閃電戰,必然得勝。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獲其妻子,擒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江東小霸王剛剛成就江東霸業, 其時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 遂有謀圖中原之心。曹軍得知這個消息都很畏懼, 只有郭嘉料道孫策剛剛吞併江東, 所殺的都是深得人心眾養死士的英雄豪傑。而孫策本人又輕率疏於防備, 雖然有百萬之眾, 但還是和孤家寡人一樣容易對付。如果有刺客伏殺, 只不過能憑藉一人之勇罷了。我看他必然死於匹夫之手。果然, 孫策是年死於許貢家客的刺殺。

破二袁, 郭嘉利用反間計輕而易舉的分別擊破了袁尚袁譚。是年,郭嘉建議曹操多多

招募重用河北名士, 收附民心, 徹底鞏固目前的控制抵禦。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 甚至重用了曾經詆譭過自己的陳琳, 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袁尚逃入烏桓。郭嘉進言道: “胡人自持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覆滅。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建議,立刻進兵遼東。大破倉促應戰的敵軍。這一戰也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從柳成回來的途中,日夜急行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逝,一代星隕。曹操痛拗失聲,並謂荀彧等曰:“你們都和我差不多年紀,只有奉孝最年輕。等到天下事竟, 我還要將後事託付給他, 但他夭折在巔峰之年, 難道這就是命運嗎! ”這一年郭嘉去世諸葛亮出山,兩位重量級人物擦肩而過。

第三名:司馬懿

“開言崇聖典, 用武若通神。三國英雄士, 四朝經濟臣。”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曹操稱魏王后,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與陳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曹丕代漢後,司馬懿節節高升,開始掌握重權。

曹睿繼位後, 司馬懿坐鎮宛城, 督荊豫二州軍事, 主持荊州對吳攻戰, 後接替曹真總管對蜀防禦工作,數次成功防禦諸葛亮北伐。曹芳繼位後,司馬懿、曹爽共同輔政。司馬懿受曹爽排擠, 後發動政變誅殺曹爽一族, 自此掌握魏國大權。司馬懿病逝後, 魏國政權仍由其兒子把持,多年後導致晉朝代魏的發生。司馬懿被後代追封為晉朝皇帝。

其實,三國演義中的大謀士何止這三位。我們只能忍痛割愛的這樣寫,其實還有龐統龐士元,周瑜周公瑾,陸遜陸伯言,荀攸荀公達,賈詡賈文和,荀彧荀文若,法正法孝直等等,個個都是蓋世的奇才!


燡烽堂


在三國謀士中,孔明為什麼不如龐統?

首先介紹一下孔明,千古賢相。不出蜀,既知天下大勢,把劉備迷得神魂顛倒。

一生功績: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正是《三國演義》的描述,諸葛亮才成為了中國人智慧的象徵。

甚至,後世人自吹自擂總是說:再世諸葛。

可見,諸葛亮的謀士身份得到了無可匹敵的追捧。

一部《三國》,半部《孔明傳》。

反觀龐統,著墨寥寥。

在領荊州牧時,龐統終日醉酒,不理縣務。劉備親自過問龐統,為何?

哪知,龐統一天之內便把縣衙裡積壓的案子一併解決,且無一差錯。

可見其治國理政之才能。

然而天妒英才,在攻城時,龐統不幸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殊不知後面一句才是重點(龐統即鳳雛)。

最後,我覺得再拼湊一個司馬懿,就是三國最頂尖的謀士集團了。

世人皆知空城計和“死諸葛走生仲達”。

司馬懿真有那麼無能嗎?

羅貫中評價司馬懿:“開言崇聖典,用武若通神。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

可見,司馬懿具備成為一個頂尖謀士的所有特質,出言不凡,用兵如神,隱而不發。

在一代梟雄曹操多疑的天性中混的風生水起,司馬懿並不孬。


輑下公子


謀士?

是什麼職位?幾品官?管理什麼事務?

看來都是讓遊戲影響到的。

其實稱之為文臣武將更為妥切。但實際上,分得也沒有這麼細。比如諸葛亮,在劉備的第一個正式職司是軍師將軍,這個職位,是劉備專門為了諸葛亮新設的,署左將軍府事,劉備外出征伐的時候,諸葛亮在後方足兵足食,

第一,諸葛亮。諸葛亮的才能,在三國時期是獨一檔的,統兵能打得曹真、司馬懿睜不開眼,內政治理得蜀中以一州彈丸之地,對抗九州半的魏國,這是天縱奇才啊。

第二,狗或,不對,是“燻魚”,啊,是荀彧。王佐之才,是曹操的戰略制定者,為曹操舉薦了很多人才,包括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人稱“荀令君”。

第三,蜀和魏都有了,第三就給周瑜大都督吧,人家也是“曲有誤,周郎顧”的文藝青年啊。


借草還魂


1、郭嘉

軍師祭酒郭嘉,擒呂布,破劉備,掃烏桓,遺計定遼東,算無遺策,幫助曹操統一北方。郭嘉對敵手心理的準確判斷,往往是取勝的關鍵。官渡之戰前,郭嘉提出的十勝十敗論,涵蓋兵法之要,毛澤東高度評價,古今罕成!有詩讚曰: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三分天下天註定,妙算神機猶可圖;倘若當時存奉孝,豈容東吳與西蜀!

2、諸葛亮

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發明家。

孔明自比管仲,樂毅,有丞相之能。

《三國演義》水鏡先生說:“諸葛亮還可以比兩個人,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開漢四百年之張子房”。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最有名的就是《隆中對》,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群雄逐鹿,曹操的勢力不及袁紹,而終能克紹者,既得益於天時,更在於人謀。孫權佔據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只可作為援而不可圖。

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劉備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也,取西川以立基業,內修政理,外結東吳,待等天下有變,命一上將以出晴川,百姓何不簞食壺漿,誠如所言,則漢室可興!

3、賈詡

曹操討伐張繡,給張繡出謀劃策,偷襲曹操,殺死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此人不多介紹,此人算無遺策,善於明哲保身,也是獲得善終的一位!





臥龍講歷史


個人認為綜合實力的話,前三名分別是:諸葛亮,司馬懿,陸遜。

第一諸葛亮

1. 政治上:廉政建設。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2. 經濟上: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


3. 軍事上:首先,治軍以明。諸葛亮治軍以明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的內容,從正面來說,諸葛亮治軍以明表現為:一、提出明確的道德要求。

其次,以信為本。諸葛亮治軍重信。“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誠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麼作戰一定會失敗;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夠執行,那麼即使有百萬之眾,也是毫無用處。

4.文學上:《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

《後出師表》,是蜀建興六年(228年)十一月諸葛亮二次伐魏前給蜀後主上的表章,為了與建興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區別,後人題曰《後出師表》。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

除上述作品外,諸葛亮還有《草廬對》《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等著作。諸葛亮的著作編成《諸葛亮集》,又名《諸葛氏集》。


司馬懿

1. 政治上:司馬懿在魏明帝大修宮室之際他也加以勸諫,魏明帝駕崩後他奏請罷修宮室,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 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在扳倒曹爽後,司馬懿或以剿殺,或以監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為日後其子孫篡魏開晉打下堅實基礎。

2. 經濟上:司馬懿在上邽興屯田,京兆、天水、安南興冶鐵,穿成國渠,築臨晉坡使雍涼足足食,並有餘力供給關中不足,司馬懿在太和五年屯長安,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開始主持對蜀的戰爭。為了增強實力,很重視對關中屯田基地的建設。

興修水利,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組織興修水利,“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裡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收到了“國以充實”的效果。

3. 軍事上:

平定孟達。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諸葛亮討厭此人反覆無常,有猶豫之意。司馬懿從宛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至京都八百里。司馬懿當機立斷,同時採取三個行動,一足立即致書孟達,陳述魏朝廷對他的恩惠和信任;二是派人奏明聖上,言明出兵之意;三是司馬懿親率大軍,火速登程。此時蜀吳軍隊尚未反應,孟達只得守城待援。魏軍攻城十三日,孟達部將開城投降,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餘,新城仍為魏佔有。待蜀吳兩軍趕到之時,孟達早已成為司馬懿的刀下之鬼。

智抵西蜀。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發起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率十萬蜀軍進逼渭水。司馬懿大膽地渡過渭河,背水結陣與蜀軍對峙。針對蜀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困難的弱點,他仍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想通過時間的延續把蜀軍消耗貽盡。兩軍長期相持,蜀軍力量漸漸不支。諸葛亮也終因積勞成疾而病死軍中。蜀將只好按照諸葛亮死前的部署,緩緩撤軍退回蜀中。聲勢浩大的第五次北伐,就這樣被司馬懿拖垮了。

遠征遼東。青龍五年(237年),魏國範圍的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魏朝廷,自立為燕王。次年,魏明帝召司馬懿,令他率兵遠征遼東鏟滅公孫淵。司馬懿領命點兵四萬即刻出發,明帝親自送出西明門,又命郡守、典農等地方官吏前往拜見。司馬懿抓住戰機,縱兵激戰,三戰三捷,大破遼軍。遼軍退守襄平,魏軍乘勢進逼,包圍了敵之巢穴襄平。魏軍攻入襄平,屠滅當地十五歲以上男丁,隨後乘勝平定了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


陸遜

1. 政治上:

輔佐東宮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讚賞陸遜的功績,在大將軍之上又設置上大將軍,地位高於三公。陸遜被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同年孫權東巡建業,留太子孫登、皇子及尚書九官等在武昌,徵召陸遜到武昌輔佐太子,統領留守武昌的宮府事宜。並掌管荊州及揚州豫章等三郡事務,主持吳軍國大事。

孫權令陸遜教導諸位皇子公子。當時建昌侯孫慮喜好鬥鴨。陸遜嚴厲地說:“君侯應當勤讀經典,增加自己的新知,玩弄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孫慮當即就拆毀了鬥鴨欄。

陸遜為人正直嚴厲,後來孫登到賴鄉面見孫權時,也曾述說陸遜的忠誠勤勞,武昌那裡無什麼顧慮。

2. 軍事上:正諫不諱。陸遜雖任職在外,但心中卻牽掛著朝廷大事,他上疏陳述時事認為法令條例過於嚴厲,應首先考慮人的優良才能,請求提拔重用施展他們為國效力的才幹。這是撫招遠方人才歸附的大計 [37] 。

黃龍二年(230年)春天,孫權欲派軍隊取夷州(今臺灣)、朱崖(今廣東徐聞及海南島),曾徵求陸遜的意見。陸遜認為不必,上書認為這樣的事情沒有益處。孫權依然去征討夷州,只得到數千人,得不償失,大為後悔 [38] 。
嘉禾元年(232年),陸遜率軍向魏廬江(治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進發。魏揚州都督、徵東將軍滿寵見吳軍舍船登陸,督率精銳部隊在楊宜口(陽泉水和決水匯合處,今安徽霍丘東北)設伏,迎擊吳軍。陸遜探得魏軍動向,遂連夜率部撤退。
嘉禾二年(233年)二月春,遼東公孫淵向吳奉表稱臣,孫權大悅。三月,孫權派使者攜金寶珍貨,赴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結果公孫淵認為吳國遙遠,難以長期依靠,將使者殺死。十二月,魏國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孫權聞後大怒,欲親自帶兵去征討。陸遜上書相阻,孫權聽取了他的意見 。

囬憶八


三國謀士實力頭三的3當然是諸葛亮,不用細說,大家都知道,2司馬懿,大家可能會笑,說司馬懿不如諸葛亮,可細分析一下,諸葛亮保的是劉備啊,!宅心仁厚,無後後顧之憂!放心大膽的幹!而司馬懿保的曹操,曹操何等心計?伴君如伴虎!司馬懿就算是謀士中成功的人物了,不是空城計種了諸葛亮的計,而聽懂了音,諸葛亡此,司馬無用!曹操殺之!

1第一的還得說是陸遜,從三國看後天下,天時不濟,卻專危為安,地利有別,各分春秋!

人和不得,卻獻熱血情懷,大敗劉備,關羽,而後因君不識己,而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