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鑑賞20法,供學習參考

收藏古瓷難度大,一不小心就把辛苦錢打水漂。所以要認真研習鑑定方法,苦練鑑定基本功。

下面,我們將各個時期的古瓷都有不同的特徵,通過20個要點一起來學習:

看點1、觀型

瓷之型代表和展現著歷史、人文、政治、經濟乃至形制和生產力發展的傳承脈絡。

是一個時段政治經濟發展演繹過程最直接的體現。

因而,我們研究認識瓷之型的演繹過程也便於瞭解社會的進程與發展。

如果我們對某一類的器物,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過程有一番系統的瞭解,

如瓷壺類,那麼我們從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斷代。

唐代 白釉雙龍耳瓶

唐 三綵鳳首水注

五代越窯青釉菱花式盤


2、看紋

這裡所說的紋主體放在繪、刻、劃、印、堆、貼、塑、鏤空、鑲嵌等紋刻。

老一輩的專家曾說,明白了形與紋就等於明白了器物的80%。

這個論調在不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確的。

器物的繪畫、裝飾、紋飾反映和體現了一個時代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君王嗜好,以及生產力的發展和工藝水準。

紋飾的範疇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皇家官類,二是民俗民風。

由於紋飾表現風格、特徵極其鮮明,為我們識別與斷代提供了很多便利。

北宋-金 定窯白瓷印花瑞獸紋花式洗


比如:沒有人會把定窯劃、印花與耀州地刻花混為一談;

也沒有人將元的貼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開,這就是紋飾魅力與特徵所在。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1969年陝西省耀縣出土

南宋剪紙貼花三鳳紋碗,江西省博物管藏


看點3、看釉

通常人們將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

在一般人的眼中,彷彿所有的瓷之釉都是一樣的,其實不然。

大約從戰國開始進入漢,就在陶器上掛釉。

早期至唐多為石灰釉,而後為石灰鹼釉。

唐時釉中入玉粉,後來在加玉粉的基礎上,又加入瑪瑙粉等稀有原料。

於是自從上釉以來到民國,如果能將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撫摸,便會感到他們的手感是不一樣的。

功底深厚的藏家一摸器之釉面,就能斷個八九不離十。

東漢 綠釉壺,高42.0cm


看釉的另一方面,是觀傳世痕跡。

只要傳世的一定有傳世痕;只要是出土的,一定有土沁。

當然也與材質和年代以及存放環境皆有關。

觀釉的第三步是,看是否是出土器,

因為只要入過土的,在器面上一定有入土的痕跡,

而這裡所說的入土痕,不涉及釉下,

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質中的酸與鹼包裹之痕。

這種痕跡,見水以後便在器表有顯現,細如粉劑的塵沫狀,為灰白,有澀手之感。

北宋晚期 汝窯天青釉瓷碗

1989年寶豐縣大營鎮蠻子營村窖藏出土

南宋 官窯灰青釉貫耳瓶

1952年上海市青浦區元代任仁發家族墓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南宋龍泉窯穿帶直頸瓶,遂寧窖藏出土

看點4、識胎質

胎作為瓷之骨,是瓷器之根本。

唐 五瓣葵口大凹底秘色瓷盤,法門寺地宮出土


可以這樣說,一切官器御品之所以胎骨細如膏泥,纏綿如美玉,堅硬如剛,滿足大與特大型工藝的燒造要求,根本的原因是材料決定一切的。

而他們為了燒製出一代佳器,原則上在遵循這一個原則:“無寶不燒器”。

於是一切官器御品中,除了展示著各自的風格特徵外,統一的原則是:亭亭玉立,堅者如鋼,綿者如玉。

而如果我們細細的將各個年代的瓷器做一個對比,那麼它們個性的凸顯是相當清楚的。

相信,不會有人把唐之胎會誤認為是清之胎。

宋官窯粉青釉圓洗-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元代 釉裡紅地白花暗刻雲龍紋四系扁壺

高34cm,口徑8.5cm,足橫26.5cm,足縱8.2cm


明永樂 青花人物紋如意耳扁壺

高29.7公分 口徑3.6公分 足長12.0公分 足寬8.0公分


明宣德青花海水蕉葉紋尊-北京故宮

明成化鬥彩折枝花紋淺杯-北京故宮

清康熙霽紅釉梅瓶-北京故宮


看點、5看釉光

器物年代越久遠,釉光越深遂,而這種深遂的釉光,是年代久遠包漿厚實的最真實的體現。

在釉光中觀瓷,可分出土與傳世兩大類,其中又有釉厚釉薄的區別,還有釉中元素多與少不同的差異,而年代越久遠,釉光層就越厚,而只要釉內添入了多種元素,那麼釉面迎光內含五色也是必然的。

而這種含五光的器皿原則上不存在徦者。

金-元鈞窯天藍釉紫斑盂

收藏功底深厚者,可以從釉光中辨識器物之真假,並能劃分出精美還是一般。

宋代哥窯青釉弦紋瓶

北宋汝窯青釉玉壺春瓶,大英博物館藏


看點6、查土沁

土沁之痕是器物入土受浸所致。

就器物的歸類而言,土沁可分兩大類:

一是器表之沁,

二是釉內釉下直入胎骨的沁。

土沁之痕與自然界中的多色澤酸、鹼、鹽等土質相關。

原則上宋以前一元配的器物較二元配的器物受沁嚴重。

當然也與存放環境的墓穴坍塌、完好等因素相關。

北宋定窯白釉小罐(有藍色沁),淨志寺塔基地宮出土

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罐,蚌埠市博物館藏。

高47.5、口徑15.6、底徑18.7釐米,

1973年11月蚌埠市東郊曹山明初湯和墓出土

明代成化青花海水龍紋盤

景德鎮官窯博物館藏鎮御窯廠出土


看點7、查傳世使用痕跡

宋代建窯天目盞的使用痕跡

在使用痕的觀察、體驗中,最直接可以感覺到的是器物的老與新。

宋汝窯青釉

南宋 龍泉窯青釉菱口杯


看點9、釉面色相認定

釉面的色相組成,是胎與釉的組合成像。

而不同時代,不同器物的色相特徵與它對應的年代、取材用料是密切相關的。

如唐三彩釉面色相泛紅,越之秘釉面溫潤髮青。

以及宋元明清各種窯口器物色相、種別都極其鮮明。

瞭解掌握它們,對我們斷代識真辨偽,極為有力。

如果我們從色相涉及的取材用料等相關知識能夠掌握時,

我們很大程度上不會被造假所左右。

因為現代人一不知過去的取材配方;

二不可達到與古瓷一致的色相特徵;

三是色相還因年代、自然等等不可人為的因素所左右,所以不可仿製。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鳳首流瓷水注


認識釉面色相的特徵,包括單色釉和彩瓷都大有益處。

比如說粉青釉,從宋的湖田、龍泉、至元、明清,因不同的時代配方、用料獨具特色,於是,它們的色相特徵完全不一樣。

如果我們對它們瞭如指掌,僅此一點也不會從年代上張冠李戴。

沿著這一切入點,然後以對應的器物時代取材用料、工藝特徵、繪畫風格等核實,便也會為辨真論假提供有力的幫助。

而面對彩瓷,當避之彩光,影響到觀本色底釉,並要不受彩繪色澤光暈的左右,抓住根本。

瓷器同萬物一樣,有其自身的特點,但也大同小異。

應融會貫通、靈活應用。

明永樂翠青釉三系蓋罐


清康熙 青釉「魚躍龍門」萊菔尊 高:19.4釐米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頭瓶


看點10、青花料的特徵與繪畫風格

青花用料的種類總體為進口蘇料,石子青、平等青、回青和洋蘭等,而蘇料又分提純和未提純。

未提純的鐵斑下陷嚴重,並集積嚴重的錫斑凝結塊。

嚴重的會在凝結塊上出現冰裂。

而經過提純的,多沉浸於釉下,也有微量的錫斑點,但絕不會形成嚴重的凝集冰裂現象。

回青料也含鐵,多與石子青配用。

而平等青基本不含鐵,因而發翠蘭色,成化青花有用。

洋蘭為化工料,僅出現在光緒以後。

從使用年代來說,蘇料自唐到成化早期,石子青、回青料有幾種說法:一,元代小器上有用;二,唐宋始用,使用期限至光緒。

元代青花蓮池紋圓口大盤

伊朗國家博物館藏(原藏阿迪比爾陵寺)


從繪畫風格來看,主要和時代的歷史、社會文化相關。

而古瓷的繪畫用意、手法表現、風格特徵都是最與時代貼切的真實寫照。

比如青花的紋飾層次以及表現寓意,尤其官窯都是有規有矩的,於是,當真正瞭解古瓷從龍到各類花式文化,也就可以基本確立一件官瓷的對與錯。

元代 青花龍紋梅瓶 ,湖北省鍾祥市明永樂十三年郢靖王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明洪武釉裡紅雲龍紋雙耳瓶


明宣德青花龍紋罐

清康熙釉裡紅雲龍紋缽缸-北京故宮


雍正青花釉裡紅龍紋天球瓶 局部


清乾隆青花釉裡紅雲龍紋天球瓶局部


看點11、彩瓷用料的使用範圍及繪畫風格

彩瓷器的形成風格當在唐五代開始,雖說材料有的源於礦天然料,有的為釉彩燒結塊,但由於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很多隻有某一時段的器上才會出現的料種,後朝不得而見,這主要是配方不明,而這種料種的時代特殊性就極其明顯。

至於上彩的風格與繪畫技法,更是各具特色的。

書畫中所說的摏擦、點、染及填繪等等一切技法,在彩繪器物上都有應用。

只不過瓷上作畫更難於紙而已。

唐代 三彩碟,直徑29.7cm


明正德素三彩纏枝蓮紋高足碗


從彩瓷的料種色澤、繪料的純度、材料的種類以及由簡到繁的演化進程,原則上與時代共進。

而一些特殊器物的料種與繪畫風格,是極具時代性的。

彩瓷的釉下、釉上、三彩、五彩、鬥彩、素三彩、粉彩、琺琅進口料,國產料都會直接在瓷器上最真實的表現出來。

它們從發展以至衰敗都是有時段的,而這一切恰巧是我們認識、識別、鑑賞瓷的斷代依據。

原則上,古時的多種彩料現代人不可仿,而繪畫技法更不用談及。

如能將古彩瓷的材料爛記於心,僅此一招。

後仿與現仿一眼可辨。

由此可見,古彩瓷的太多特徵,只能是歷史的產物,而不是我們後人隨意可偽作的。

明代宣德青花五彩河蓮鴛鴦紋碗,薩迦寺收藏


明成化鬥彩海水龍紋天字蓋罐-北京故宮


清康熙琺琅彩黃地牡丹紋碗-北京故宮


清雍正珊瑚紅地粉彩畫牡丹貫耳瓶-北京故宮


看點12、器物釉下機理變化

器物的釉下機理特徵,從漢到清,各種器類各不相同。

而這種風格迥異,特徵不一的成因,是瓷土配方、取材用料以及燒製溫度的使然。

假如我們有幸像那些大家一樣,可以將其所有器物肌理特徵細觀,

一路走來,全部過目以後,我們會發現,各個時代、各類器物,同時代同類器物是有規律可循的。

比如唐邢器、唐越窯秘器以及北宋官、宋定、宋耀州、宋龍泉以至明清各類器物的釉下肌理變化,一定各不相同。

宋哥窯葵花洗-北京故宮


南宋丨建窯醬釉兔毫紋盞


看點13、釉下氣泡重組結構變化

器物的釉下氣泡生成原因眾多,而主導成因為胎質與溫度,

也就是說只要是高溫器的兩晉之器,也同樣有氣泡。

總體來說釉下氣泡不是無規律可循的。

只要我們潛心研究,我們會發現,氣泡的大與小、多與少、以及泡內霧狀亮的底有很多小泡狀(大泡包著小泡),以及聚集狀和破泡等等的變化重組,都是各具特色,各不相同的。

老化氣泡


宋代瓷器:自然老化、死亡的氣泡


元青花氣泡死亡


現代通過做舊的瓷器,破泡、腐蝕斑、土沁


現代仿製的死亡氣泡


看點14、查稀有元素的存在與變化

我國的古瓷之中,古人們為了令其精美,

想方設法地將太多的珍貴元素碾碎,加入器物之中,

有的在胎裡、有的在釉內、也有的在彩中,

這些不同的元素在器物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自漢最精美的器物之中有稀有元素入內如:寶石、瑪瑙,瑪瑙入胎、瑪瑙寶石入釉。

瑪瑙礦石,2015年清涼寺窯址出土


進入北宋官窯、汝窯等,有大量寶石粉的溶入。

於是五彩之光呈現。

從宋至清,所有的官器中的御品,絕對是一種“無寶不燒器”的局面。

據說國外以中國古瓷內含稀有元素的這一必然事實為基本點,在研究鑑定瓷的儀器應當是切實可以的。

北宋汝窯青瓷丙蔡盤


看點15、釉下有機物生成結構變化

瓷器中的有機物生成,是從瓷器燒出窯的那一天開始,

將伴隨日月星辰和歲月的流逝再逐漸生成,併發生著變化。

而這種有機物的生成變化,不僅在表面,

同時在釉內以至周身的每一處,都在生成變化。

相對而言,材質越精細,這種變化越小些。

但這種變則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宋代官窯釉顯微結構圖


明代仿官釉顯微結構圖


清代仿官釉顯微結構圖


那麼早期元青花、明宣德以及康熙青花的釉下有機物的生成變化明顯各不相同。

他們相對各有各的特徵。

而如果細細進行剖析,便可以尋找出它們的規律特徵,它們最大的特徵是表面縱然整體一新,而釉下的有機物生成變化則非常明顯。

而只要同此一致,那必真無疑,天下沒有表新內陳舊的假器物。

元代青花

宣德青花


看點16、時代特徵的印跡確立

古瓷的任何器物都有一個成熟發展過程。

而演繹進化的過程,從料而言、從一元配到二元配、從包羅萬象的工藝、從青花到彩無所不包、無所不含。

而諸如此類都有自身的侷限性、和缺憾存在。

而這一切的不可達至完美的缺憾,恰巧都是時代的印跡特徵,而它們是不可效仿的。

事實上很多的專家以至學者,正是從時代特徵的印跡點上來確立和認定古瓷的。

我們從一個罐瓶的不可無差錯的圓度上來認定一件器物的對與錯;

我們從一對器物的不可同等高來初斷他的對與錯;

我們從宋以前一元配不可成型大器的材料上確立一件器物的年代上限;

我們從民族文化特徵上斷定是遼和其它時期的器物;

我們從一種特殊的器物工法確定器物對與錯等等等等。

這不同時代的特徵印跡,以及生產力發展的侷限下,導致必然的工藝缺陷,這都有助於我們的鑑真論斷。

如若我們可以完完全全將這些時代印跡的多樣性和特殊性熟記於心,以這些不可效仿的特徵印跡斷其真偽,同樣可行。

世人只言一點否決法,不知一點也可確定。

事實上一點認定法同樣可行,而且可以斷真論假。


看點17、微觀識瓷認定法

我們通常看一件古瓷,容易看大,不看小。

容易從宏觀上觀型看紋,而忽略微觀的分析與認定。

事實上,如能掌握微觀的要素,則乃為鑑瓷裡手。

如宋汝的斜開紋、元中期的釉面瑪瑙粒小白點,以至唐黃釉金沉底、進口蘇料早期鐵斑深陷,並錫斑爆外有開裂痕。

至正器錫斑內陷,成化中期因釉厚而平等青色極淡。

康熙青花色分九種,故而有凸感等等。

所有的一切器物,尤其以官器御品,都有極具特色的突出點,只要用心細細鑽研便會找到。

而一旦掌握這些微觀識別的方法,將不會斷錯。

清康熙豆青釉雲紋馬蹄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看點18、胎足的修飾風格認定

從我國的戰漢開始至民國,各個時代、各類窯口、以及各類器物的胎足修飾方法,極其特別。

大體上一個時代是一、兩種或最多三種風格,而且特徵明顯突出。

從胎足的修飾風格,表現展示:一是實用,二是整潔,三是為了美觀,

如改變胎質缺陷(如黑色和粗糙。),上了護胎粉土、釉和彩釉等,

形成了從原始的笨拙到美觀的演變而這種各時期、各種器型迥異的風格,與那個時代的整體器型成為配套。

我們看到所有的鑑定者都不會斷瓷不看胎的。

因為瓷胎的表現是直接的,修飾手段是獨特的,釋放的信息也是真實的。

造假者正是因為並不知各個時代器物胎足的修飾風格,因而會張冠李戴,被人們識破。

古瓷的胎足官器、民器、御品粗看一樣、細看決不一樣,而且御用器種有特殊的修飾方法。

如:永宣御用器中胎足外牆高於內壁,成斜切口狀。

僅從款上看,我們常會將官器與御品混為一談。

事實上書御製的總體時為宮中所用,但未必為皇帝所用,而真是皇帝所用的,那一定更有特色,胎足的修飾也定然精美異常。

金-元鈞窯天青紫斑釉盤


南宋 郊壇下官窯灰青弦紋奩爐


看點19、 款致風格認定

古瓷的款致風格極具特色,

如:唐為刻;宋有刻、有書;元器面有醮釉,釉下書寫,也有底刻與書寫的;

洪武釉裡紅有器身書和年代書的;

永樂多篆書;宣德滿身書……等以至民國。

器物款的書寫方法、用款特徵,以及不同時期所用如青花料種,

在不同時代、不同器種的或下陷、或上鼓、或暈散等等。

這都是在識別款致時,不可忽略的款的色相。

唐代刻盈字款


宋定窯墨書款



看點20、超常識別認定法

超常為超乎尋常的思維認定方法,比如,在人們的正常思維中,是新的一定新,老的一定舊。

再如,在常人的思維理念中,一元配器會形成一元配的各類器物的特徵。

如若我們完完全全被鎖定在這樣一種思維理念中,那麼晚唐的秘色瓷就不可認定,而且如果永遠沿著有的專家們所言:成化無大器、汝官世間僅有70餘件等等,太多的器物根本無法認定與確立。

一切傳統思維理念認識中,如果我們能夠有一種超長的思維、更科學的理念來以科學的認識觀認識問題,

那麼我們能夠弄清探明太多原先根本未能認識的盲區。

元之所以可產大器,是太多優質的原料和燒造工藝的完美結合。

太多的御用特殊器物,由於用料配方及製作工藝,超乎尋常,

所以不可套用鑑賞一般器物的方法及辨識特徵來認定評判它們。

比如,永樂青花官器多數釉面凹凸不平,但永樂御用薄胎大碗則不出現。

宣德官器桔皮紋嚴重,但在御用盅式龍紋碗等釉面也不存在。

如若均以普通常規的認定方法,那麼乾隆御用的太多器物都無法認定。

所以說要有超常的思維理念,並儘可能的運用現代的技術手段,從原料入手。

明成化 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青花蝠果紋葫蘆瓶


宋 介休窯白釉鏤空薰爐


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鏤空香薰爐,2009年陝西西安市 藍田縣呂氏家族墓出土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以上僅僅是古瓷鑑定的一點概論,

而更多的則必須要融會貫通、整體運用,不可偏激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