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有一种寂静是无声的,是在深海的深处,全然静止

《钢琴课》一种女性为了追求爱情的反叛性,充分展现了爱情的魔力,也展现了艾达勇于追求精神自由、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大胆独立。艾达在贝恩斯的启迪下,逐渐意识到作为自我的真正含义,这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萌发,是以强烈的姿态存在着的。钢琴在爱情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爱情的见证者,又是欲望的指向物,也暗示了人类向往精神自由的永恒主题。

一、爱情的魔力

艾达和贝恩斯的爱情是真正爱情的典范。艾达是一位英国哑妇人,并且还带着一个9岁的私生女,更为关键的是她在语言表达上也有障碍,她腼腆得看似僵硬。她与一副毛利人打扮的贝恩斯,因为一架钢琴而相识,进而相爱。

他们彼此之间甚至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就这样“理所当然地”让人去接受,他们的爱情就这样悄然地展开了,平静如水一般,美丽得如女人的微笑一般,顺延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慢慢诉说,诉说出一种属于女性特有的美丽,这美丽中蕴涵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艾达因为思念被丈夫斯图尔特扔在海滩边上的钢琴,而第一次主动求助于邻居贝恩斯,因为她想带女儿去看被抛弃在海边的钢琴。当贝恩斯终于同意,并带她们来到了海边,艾达不能自已地弹奏了起来,女儿小弗洛拉则是在琴声中快乐地舞动身体。贝恩斯惊呆了,他沉默地看着艾达和她的女儿,他似乎有些了解这个看似木讷的女人了,在这震撼心灵的琴声中他的心也跟着柔软了,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谁,他想他已经迷恋上了艾达,就在她弹琴的这一时刻起。

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用自己的80亩地来换取这架钢琴。艾达不明白也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交易,她不理解,那样一个看着有点可怕的男人,一个粗俗的男人,为什么要用地来换她的钢琴,更不明白为什么他还要她来教他。

但是,艾达是爱她的钢琴的,在丈夫斯图尔特的威慑下,她也应承了下来。艾达是如此迷恋着她的钢琴,每次的弹奏都是忘我地专注。贝恩斯也是专注的、忘我的,只是注意力不是钢琴而是艾达,就这样痴迷地望着艾达,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与其说是学钢琴不如说是一种爱的享受。

而此时,艾达并没有爱上他。而是在之后长久的交往中,艾达才在不知不觉中对贝恩斯的感情有了依赖。可是,这份注定了充满磨难的爱情,随着斯图尔特怀疑的到来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考验。

贝恩斯因为太爱艾达,于是决定把用土地换来的钢琴送给艾达,不再教贝恩斯钢琴的艾达却发觉自己其实早已习惯了弹琴时贝恩斯的存在,她发觉她也已经爱上了贝恩斯。

因为嫉恨,斯图尔特在暴怒之下,失去理智地砍掉了艾达的一根手指。可艾达没有退缩,用她那充满蔑视、无动于衷,却依旧坚强冷峻的眼神把一切融化其中。斯图尔特终于彻底绝望了,为了释放自己,他只能无助地妥协于贝恩斯与艾达的爱情。彼此挣扎,不如选择暂时的痛苦。

不管是由被动到主动接受爱情的艾达,主动去爱的贝恩斯,还是被动去接受爱情败笔的斯图尔特,在爱情的魔力面前,他们依然都去选择了爱情。艾达为了爱情牺牲掉了一根手指,因此,在爱情的牺牲精神上,她做得是最为完美。

二、情感欲望的指向

欲望的指向,其实就是欲望的表达符号,在这里,就是指钢琴。当贝恩斯向艾达提出要“以物易物”,以学习钢琴作为充分的理由,对她进行“爱的启蒙”。他对她做了他所认为的爱的表达方式,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个键,艾达同意了,也就是在那一刻,对于贝恩斯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练习弹琴的游戏,而是一种男人对女人情欲的表达,对于欲望的向往。

而当斯图尔特问艾达,贝恩斯的钢琴弹得怎样时,艾达只是笑了笑,艾达的笑容中隐喻了钢琴作为一种欲望符号的表达。

而当不谙世事的弗洛拉撞见贝恩斯和艾达在一起的画面时,幼小的她向她并不喜欢的斯图尔特提出了疑问,弗洛拉迷惑地对斯图尔特述说着她充斥在脑海中的问号,为什么一直是妈妈教琴,贝恩斯却并没有弹?为什么有的时候在弹,而有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声音?在幼小的弗洛拉心目中当然还不会理解钢琴对于自己的妈妈和贝恩斯的意义,但他们之间奇怪的态度,那一瞬间的陶醉状,已经让她产生了疑问。

而这些问题随之被转嫁到斯图尔特那里,斯图尔特也因此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些许的怀疑。在斯图尔特的脑海里,他已经赋予了钢琴以欲望的内涵,更准确地说是欲望的导火索。

钢琴的最后一次出现,是斯图尔特准许贝恩斯和艾达的离开。在船上,艾达凝望着钢琴,似乎她看的不是钢琴,而是终于寻找到了痛苦的根源。终于,到最后,她将她所钟爱的钢琴掀到了海里,在套着钢琴的绳索缓缓落入水中时,她似乎有意无意地将脚踝也套了进去,跟随着心爱的钢琴一起沉入海底。

因为艾达不能说话的原因,她只好将钢琴作为她倾诉的对象,情绪宣泄的出口,更是她心声流露的寄托,她的所有,包括肉体和灵魂,全部都融化在这跳动的琴键之中了。以钢琴为媒介,将无声的沉默与有声的宣泄对比成极致,钢琴那美妙的旋律成为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将一个视音乐为自我生命的哑少妇和一个外表粗鄙而内心情感奔逸的男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电影《钢琴课》的主题就是爱情,就是以反映女性觉醒意识为出发点的一部影片,整部影片的爱欲纠缠都带上了浓重的女性主义色彩。从视觉上说,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照。罗曼蒂克的激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有时我们会为它而活。

“尽管我相信这并非是完全明智的生活方法,也明白它所带来的结果常常是危险的,但我仍会珍惜它,并且相信它是伟大勇气的象征。”

三、艾达对爱情的意识

《钢琴课》向我们展示了爱情的魅力,但与此同时,也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其中反映的女性意识元素分为两个层面: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钢琴课》中的艾达自幼失语,于是她只能将她沉默的激情、心声的流露寄托在她心爱的钢琴上,通过钢琴细腻地展现出一个失音女深邃的情感世界。其实,人往往就是生活在身不由己之中,虚设出种种的困境。不去追寻结果如何,只是努力地在行走。在不可逆中去寻求迂回,痛心疾首又要默默承受。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要付出代价的,爱情也是要经历磨难的,沉默的女性特质成为了艾达身上一个符号。当然,也可以将之归结为失音的缘故,但沉默之下往往压抑着一颗躁动的心。

钢琴是极具隐喻意味的,它是艾达思想情感的宣泄口,它代表了一个女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探寻,它所弹奏出来的美妙音符是超越了音乐本身意义的,是爱欲的象征。

然而,起初艾达是被“禁锢的”,她屈服于父亲为她安排的婚姻,一个从未谋面的丈夫,束缚的思想成为她难以逾越的障碍,私生女的存在幻灭了她对现实美好的追求,这与社会的理性化与主流性别意识形态实际上密切相关。

在最初,她是木讷的、神情僵硬的,直到她的身体被钢琴所唤醒,同时也得到本身的反叛和 自我救赎。因此说,艾达与钢琴之间的关系是有意义的,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人与物的关系。

钢琴,它是作为解救艾达的一种转变自身命运的途径,或是道具,蕴涵着一种女性主体的自我拯救。这种拯救的欲望由于斯图尔特的嫉恨被无情地制止了,这无异于伤害和再一次地压抑了艾达对于爱情和欲望的追求,钢琴最后沉入海底的那一刻所产生的心理投射作用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艾达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子,对于潜意识里的爱情并不自知。她对钢琴的依恋,使她的女性意识觉醒的欲望被召唤了出来,为此,她蔑视她的丈夫。她在遭受打压的情境下,女性意识变得越发的强烈。她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似乎是与她对情感意识的觉醒同步的。

在一次次教授弹琴的过程中,在贝恩斯善解人意的引导中,艾达的精神和受到了情感的启蒙。当贝恩斯对艾达完成了启蒙后,艾达的仓皇逃离与惴惴不安并不反常。懦弱的女性往往将贞洁视为自己仅存的尊严。于是,她想选择逃避,并试图疏离,而换回的是自身的痛苦和贝恩斯的痛苦。

【追求内心中的所爱】

当艾达发觉自己已经离不开贝恩斯之后,并没有因为自己有了丈夫而放弃自己寻找到的真爱。艾达、贝恩斯与斯图尔特看似是三角恋的关系,其实是隐藏的一种真挚爱情的关系,只不过这种真爱是艾达和贝恩斯,而斯图尔特,这位丈夫倒像是位爱情空间的闯入者,他的性别优越感在艾达身上并没有得以体现。他试图去控制他这位看似柔弱的妻子,想表现出强烈的征服欲与进攻欲,但最终全被艾达潜意识里的女性意识形态打败了。

他所尊崇的男性主义,丝毫占据不了上风,在艾达的眼中这只不过是乌托邦。而贝恩斯对艾达不仅仅是爱,更多的是崇拜和尊敬。他看到了艾达隐藏在心底的那份坚韧与执著和对生活的热爱。所以,他用学习钢琴的方式鼓动艾达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于是,当艾达接受了断指的惩罚后,当艾达用漠视、倔强的眼神面对斯图尔特举起的斧头时,他意识到自己彻底失败了。而艾达也在那时清醒地意识到捆绑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终于要摆脱掉了。

艾达从精神上彰显了她不卑不亢的女性意识,用柔弱的身躯获得内心的平静,让自己从中获得了温暖,让人深思得、宽慰得无以复加。

结语:

艾达在离开斯图尔特后,用贝恩斯送给她的金手指在平静地弹着琴,触碰琴键的残缺指尖刺痛了我们的心,似乎感觉到了她曾经的伤痛,同时也抚慰了我们的心,让我们体会到平静生活中的幸福。艾达在贝恩斯的帮助下终于重新回归到一个真正自我的位置。

那一片深沉色的泛着蓝色微光的海面上,艾达用梦境诠释了她的结局,也诠释了她新的开始,她像一个被悬吊的木偶悬浮于水中。作为一名女性,她那脆弱的女性外壳,终于再也无法包裹住那颗具有坚韧品质的心,她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像藤蔓一般扩散到整个生命,“有一种寂静是无声的,有一种寂静是在深海的深处,全然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