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趙雲,以武力著稱,實際上他是謀略大於武功的謀士

說道三國時期的武將,很多人熱衷於三國武將的武力值排名,最有名的就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給武將們直接做了武力排名。這個在史料中都沒有提及,最早是出現在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中,我們對武將趙雲的喜愛,也大多來源於故事化的三國。

我們知道羅貫中老先生帶有強烈的尊劉貶曹意味,但凡是蜀漢集團的人,都是代表著正義,趙雲這個人物,在演義中佔據了很多筆墨,那麼在三國演義中像天神下凡一般的趙雲,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真是我們所認知的武力爆表嗎?

趙雲,字子龍,河北常山郡真定縣人。早年受常山郡舉薦,率義兵投奔公孫瓚,公孫瓚問:"冀州的人都想投靠袁紹,你怎麼來投奔我呢?",趙雲答到:"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我們只是追隨施仁政的地方,並非是投奔你。",之後便跟隨公孫瓚四處征戰。劉備當時為別部司馬,隸屬於公孫瓚,趙雲敬佩劉備的仁厚,與他有很深的交情。後來趙雲兄長去世,便請辭回鄉,劉備握著趙雲的手一萬個不捨,七年之後,趙雲在鄴城與劉備重逢,從此追隨劉備。

真正把趙雲樹立成萬人敵形象的還是七進七出曹軍陣營,救出幼主阿斗和甘夫人,這是三國演義裡最精彩的橋段之一,描寫得很細緻,簡要概括一下,趙雲一人一騎闖進曹軍陣營,先找到甘夫人,連殺數人送甘夫人到長坂城,後又返回亂軍中找到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投井,趙雲懷抱阿斗單騎死戰殺出重圍,一人便斬殺曹營名將五十餘人,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可能作者覺得有點太扯了,就拿曹操愛惜人才,想活捉趙雲這點圓場,事實上,史書記載的就是趙雲在亂軍中找到甘夫人和阿斗,平安帶回劉備身邊,之後劉備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

後來孫權趁劉備不在,派人接孫夫人和阿斗回東吳,趙雲與張飛一起去攔截,成功奪回阿斗,這就是兩次救阿斗的情況。之後在定軍山之戰裡,黃忠去搶曹軍糧草,趙雲沒去,久久不見黃忠回來,於是帶兵去救,後來曹操大軍圍寨,趙雲下令大開寨門,曹操懷疑有埋伏便退兵,劉備更是說道:"子龍一身都是膽。"從趙雲最重要的幾次事件描述中,其實看不出來他多麼驍勇善戰。

趙雲跟隨劉備後,一直都不是作為一名武將衝鋒陷陣,反倒是定位為一位出謀劃策的儒將。劉備替公孫瓚徵袁紹時,趙雲替他掌管騎兵。平定益州後,有人建議將成都的房舍和田地分賜給諸將,趙雲反駁說:"益州百姓剛經歷戰禍,應該把房屋田地還給百姓,這樣才能得民心。"。劉備稱帝后,準備討伐孫權為關羽報仇,趙雲勸阻說:"國賊是曹操,現在曹丕篡位正是攻魏的好機會,消滅曹魏後,東吳也就不長久了,放著曹魏不管,反而先攻打東吳不是上策。"但劉備不聽,留趙雲都督江州。

諸葛亮後來率軍北伐,趙雲跟隨他一起出徵,,在街亭失利後,趙雲親自斷後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諸葛亮又下令將剩餘的物資分給將士,趙雲認為將士沒有功勞不能賞賜,物資應該留在冬天再用。這都反映出趙雲有敏銳判斷力和大局觀。

其實歷史上的趙雲不是我們想象中那樣,是一位殺敵如探囊取物,勇冠三軍的戰將,與其說是將軍,倒不如說他是位有勇有謀的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