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陷入生活重围中的我们都在突围!

最近,一连看了两部港片,都是陈可辛导演或监制的影片。一部是《投名状》,另一部是《十月围城》。

在《投名状》中,令人难忘的画面是那个被围困在苏州城里的太平天国将领,他披发跣足,一步一步走向前来劝降的赵二虎,说道:"十一年前,我卖掉了祖业,关了生意,投了太平,从那一天起,投降这两个字就永远地消失了!"虽然言辞坚毅,但他眼神中却流露出对几千将士陷入绝境无限的绝望。

在《十月围城》里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陈少白在码头等待孙中山上岸的那一刻,他在心中动情地对自己说:"孙文来了!"再平常不过的四个字,却出了他对一个崭新世界无限的向往。

《十月围城》的剧情很简单,把一群小人物的命运生拉硬扯地联系到"保护孙文,转移清廷杀手注意力"这条主线上。观众会认为,为了保护"孙大炮"竟然死那么多人,实在太惨烈。

然而,诚如片中孙文所言:"我从他乡漂泊重临,今天,如果有人再问我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 牺牲那么人,正如孙文所说,为了追求文明的幸福,必须要经历革命的痛苦。


在我看来,孙文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理想,一个实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富强民主的中华民国的理想。当时我想,要是没有这些小人物为了这个理想而献身,这部影片就跟一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功夫片没有了差别。


然而深究剧情,我发觉我错了。跟传统革命题材的电影不同,《十月围城》里的这一票义士当中,真正崇拜孙中山,甘愿为革命理想赴死的,其实只有李重光一人。


其他人或者出于江湖黑道式的报恩和报仇;或出于纯纯的爱意,为求昙花一现的幸福感而赴汤蹈火;或身陷男女间感情的泥沼不能自拔,为图一死而后快……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但每个人都沦落在自己造就的精神囹圄里痛苦不堪,渴望得到解脱。

在这点上,大家是完全一样的。


他们每个人心中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戈尔佩之结,大家的心结摆放在一起。孙文的到来如同亚历山大大帝犀利的一剑,"唰"!每个人都在死亡的那一霎那,冲出各自心中的围城。 阿四一闭上眼睛就是阿纯;重光一闭上眼睛就是中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