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印54次,這本“讀書聖經”,適合每位想讀書的人每年讀一遍



頭腦中有一個書櫃的人,和頭腦中有一個圖書館的人,哪個人會把工作做得更好呢?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是韓國作家二志成和鄭會一的代表作,問世至今已被熱印54次。書如其名,這其實是一本"披著小說外衣的讀書聖經",可作為讀書新人的啟蒙讀物。

作者二志成曾在7年時間內,讀了至少2500本書,幾乎一天一本。但讀書沒帶來任何進步,反而讓他欠下400萬債務,書中的"黃金屋"、"顏如玉"一個也沒找到。

28歲時,二志成開始反思讀書方法,他給自己前7年的讀書法下了個總結"實際上一本書也沒讀",為了幫助更多讀書人少走彎路,他把讀書經驗寫進這本《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讀書相當於生存",這是二志成讀書改變命運的初衷,幫助更多人學會讀書,也是本書的精神內核。

在豆瓣上這本書因情節充滿"韓國泡菜味",受部分書友詬病,但瑕不掩瑜,這本書的最偉大之處在於:

作者以充滿乾貨的態度,向讀者展示了一條普通人可執行的讀書進化路線,給讀者一種"手可摘星辰"的鼓舞和希望。

讀書像開車一樣,也是一項需要學習的技藝。

表面上看,《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講述了一個普通人逆襲的簡單故事,小職員洪鎮洙從失戀、瀕臨失業、外債累累的人生低谷,在兩任讀書導師幫助下,通過讀書成功逆襲為人生贏家。

實際上,作者二志成是主人公第二任導師李志厚的原型,另一位作者鄭會一是第一任導師的原型。作者借主人公的成長經歷告訴世人:讀書是普通人改變命運的反殺機會,正確的讀書方法,將幫助你事半功倍,實現人生彎道超車。

下面,我將以"從情節中透視乾貨"的X光視角,從"讀書路線"、"實用技巧"、"精神傳承"三個維度,解析作者的讀書智慧,刷新讀者的閱讀觀。



1、 速度與強度:拿來即用的"三階跳讀書路線圖"


高爾基曾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我覺得"階梯"這個詞很形象,除了表達工具的意義,同時強調了"階段"層面的意義,對新手讀書而言,也是要一階一梯。那麼分多少階段合適?每個階段的標準是什麼?階段的強度和速度應如何?作者用"三階跳讀書法"給出答案。



1、什麼是"三階跳讀書法"?

在書中,導師給主人公設計的讀書計劃,分三個階段:

初階:100天讀完33本暢銷書,養成讀書習慣;


中階:1年讀完100本專業書,實現自我成長,打閱讀基礎;


高階:1年讀完365本自我啟迪類書籍,升級高手思維方式。


2、 為什麼"三階跳讀書法"是適合新手的?

從生理上看,"記憶容量有限論"認為人腦的記憶區是有限的。2001年,Cowan 發表論文《 神奇的數字4 :心理存儲能力的再認識》,認為一般成年人大腦的工作記憶區,只有3-7個獨立的信息組塊或信息單元。3個階段的容量設計,更易被大腦接受;且各階段目標清晰明確,讀者能快速對標階段任務。

從難度設計上看,三個階段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初階平均3天1本書,降低入門壓力,同時以簡單有趣的書為主,逐步增加讀者閱讀興趣,容易養成一日三餐般的讀書習慣;中階1年讀100本專業書,大部頭籍啃起來相對吃力,注重把知識化為戰鬥力,強化專業知識儲備;高階1年閱讀365本書,相當於1天1本,除了考驗速度和效率,還對主動思考能力和思維方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從關卡設計上,每階段都是暴力破局、急速進步。對新手來說,"三階讀書法"不止是閱讀習慣的革命,也意味著生活作息被暴力重塑,時間精力重新洗牌。我本人在堅持完100天后,讀書已像吃飯喝水一樣,成為每天自然而然的事;每階段都帶來的正向反饋,形成"讀書-進步-上癮"的進步迴路,"跳一跳能夠著"的安全係數,把人的潛力發揮到極致。

就像書中主人公洪鎮洙完成100天任務後:

"感覺就像翻過了一座自己認為無法翻越的大山一樣,覺得以後再也沒有幹不成的事了,而且對讀書的畏懼感消失了。"

三階段的路線設計,合理性在於容易切入、由易到難、循環進步,讓更多人能快速進入狀態,不偏離讀書航線,最大化從書中獲取力量。



書中有個觀點,聽起來非常鼓舞人心:

"在某個特定領域裡取得成功的人士寫的一本書裡有近 30 年的經驗之談。如果你讀完 100

本專業書籍,就跟修煉 3000 年的功力沒什麼區別了。"


3、 如何評估自己的進步效果?

暢銷書《原則》中,作者雷達利歐提出"傻瓜速率"的觀點:

如果此刻你不覺得自己一年前是個傻瓜,那說明你這一年沒學到什麼東西。

"傻瓜定律"是以年為單位與自我對比,考量自己的進步速率。我們還可以細化為月目標、周目標、日目標,在每階段自我覆盤和修正,對比前一階段的知識儲備和思維進步,苟日新則日日新。



使用"傻瓜定律"自我考核,既是量化自己的讀書效果,也是防止讀書方向偏離航線,學而不思則罔,不要出現本書作者曾犯的錯誤,7年讀書2500本"卻感覺像一本也沒讀"。


4、 如何在茫茫書海中淘到好書?

我的經驗是用"硬數據"+"軟經驗"的方法:

參考硬數據:

1、 豆瓣評分和書友評價;

2、 電商平臺銷量數據;

3、 是否是優質出版社;

4、 二手書平臺是否在收。

軟經驗:

1、 圍繞自己熟悉領域或優勢領域選書;

2、 徵求讀書導師或前輩的評價;

3、 關注讀書大咖們的推薦書單;

4、 關注讀書類賬號的書評和薦書。

在本書中,主人公洪鎮洙看似非常幸運遇到兩位讀書導師,但實際上自身也足夠努力,從生活習慣到業餘時間,從工作態度到朋友圈子,他經歷了巨大的精神磨礪。本書最可貴的一點就是:作者描繪的是一個不愛讀書的正常人,以非常低的起點,咬著牙一點點堅持讀下來,經歷從0到1,再從1到100的讀書路線,這種接地氣的小人物成長曆程,反而讓讀者更容易產生親近感和學習衝動。


2、 思考與實踐: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更多讀書時間?


2020年1月6日,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BigData-Research發佈《2019年中國數字閱讀市場研究報告》:去年我國人均讀書7.99本,其中紙質書4.67本、電子書3.32本。



與日本、以色列、俄羅斯的人均讀書量相比,讀書仍是中國人生活中"微弱的光點"。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佈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現顯示,許多成人不讀書最大的理由是"工作忙,沒時間讀書"。

在《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中,主人公洪鎮洙銷售崗的工作強度,與大部分上班族類似,同樣一天24小時,他是如何在工作之餘,還能1年讀完100本書呢?

下面我從讀書優先級、讀書效率、讀書環境三個方向,結合自身讀書經驗,給出解決"沒時間讀書"的辦法。

1、 增加讀書的優先級。

洪鎮洙的上級女領導蘭姬,面對下屬抱怨工作忙沒時間讀書時說:"沒時間就不能讀書嗎?有吃飯的時間就有讀書的時間。"

蘭姬本人無論多忙,每月都至少要讀10本專業書,為了讀書幾乎每天坐地鐵上下班。

洪鎮洙的導師會一,安排的讀書時間精確到分鐘,包括早起晚睡多久、上下班通勤路上、吃飯時間、週末時間……"什麼時間可以用來讀書?我的回答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 。



讀書時間問題,歸根到底其實是個"

優先級"問題。

在亞馬遜暢銷書《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裡,作者加里·凱樂提出"目標-優先事務-效率"的概念,目標是基礎,決定待辦事項的優先級,不同的優先級直接影響做事效率。

讀書也是如此,想想自己立下的讀書目標,把"先讀書"的優先級靠前放。愛追劇的人看完書再去看,愛聚會的人看完書再去,就會有大量的讀書時間。

創造讀書時間第一個方法:把讀書作為優先任務,時間優先分配到書本上。


2、 訓練提升閱讀效率。

在讀書時長不變的前提下,讀書效率越高,讀書越多且掌握越好。我把讀書效率分為"讀書速度"和"吸收效果"兩方面,推薦兩個讀書方法:倍速閱讀法和蘋果閱讀法。

· 倍速閱讀法:通過刻意訓練,大幅加快讀書速度。

培根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書要咀嚼和消化。

所以不是每本書都要一行一行慢慢讀,每本書的不同章節、不同部分花費時間是不同的,例如許多國外著作中,為論證觀點而引用的大篇幅長案例,即可快速掃過。

推薦4個實用的速讀技巧:

1、 嘗試關閉內心的默讀聲,讓大腦直接從眼球接受信息,繞過默讀這個步驟;

2、 讀前先過一遍封面、序言、目錄等信息,對讀書目標和內容梗概心中有數;

3、 "眼跟手",眼睛跟隨手指移動,儘量不要停頓和倒退,迫使你快速往前讀;

4、 抓取關鍵詞(名詞、動詞等)跳讀理解全文,訓練眼球抓取核心信息的能力。

在行業內,讀書高手的閱讀速度可以達到800-1200字/分鐘,速讀也是一項可以通過訓練提升的能力



· 蘋果閱讀法:1小時讀完1本書,並能複述要點。

蘋果閱讀法也叫目標閱讀法,即把一本書中各維度的知識比作各種水果,抱著"我只要蘋果"的目標,快速尋找"與蘋果相關"的信息,其他信息忽略,一次只摘一種水果。蘋果法主要解決"讀完就忘"的問題,適合非虛構類的書。


蘋果閱讀法表格(20個格子可靈活調整)


蘋果閱讀法步驟:

① 10分鐘:提出一個問題,我想在書中得到什麼?

② 40分鐘:帶著問題快速跳讀略讀,記錄20個關鍵字;

③ 5分鐘:歸納分類關鍵字;

④ 5分鐘:複述出所讀知識的要點。

蘋果閱讀法的原理在於:目標明確且唯一,大腦受其他信息的干擾少,符合人腦工作記憶區的原理;嚴格限定了閱讀時間,注意力高度集中;摘完"蘋果"後,可以再重複摘其他"水果"。

倍速閱讀法和蘋果閱讀法,都經過我近半年的親身使用,一本書花5小時讀5遍,效果遠勝於花5小時讀1遍。

創造讀書時間第二個方法:提高閱讀速度和摘取目標信息。


3、打造適合閱讀的環境。

在洪鎮洙開始100天閱讀33本書前,導師讓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買書,而是"斷舍離":

"在啟動 100 天讀書計劃之前, 下決心先將那些妨礙讀書的主要問題解決好,然後再開始,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舉例說吧,比如晚上關掉手機,將臥室裡的電視機搬到別的房間去,自己的時間究竟是被哪些事奪走了,認真地想一想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專注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能力,當干擾信息和誘惑來爭奪你的注意力時,單靠自律很難湊效,可以使用"他律"來要求自己。比如,閱讀時為自己開啟"飛行模式"的環境,在設定的番茄鍾內,把影響自己閱讀的手機、郵箱、零食拿出房間,讀完書後再處理。



閱讀環境的外延層面,是閱讀"心境",也就是如何在非常規的環境裡,保持隨時隨地能讀書的狀態

地鐵車廂輕微的搖晃和適度的噪音反而更適合集中精力讀書,真是奇怪的事情。3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洪鎮洙差點坐過站。去公司的路上洪鎮洙發覺自己在情不自禁地微笑,因為他覺得這本書比想象的有趣得多。

生活中除了寶貴的大塊讀書時間,其他上下班路上、開車、等人、做家務時,可以拿來思考、覆盤、聽書、閱讀內容特別碎的書,保持"隨時隨地能讀書"的心境,是對一份時間的雙份利用,一天24小時等於過成48小時。

創造讀書時間第三個方法:打造閱讀的環境和心境



除了讀書時間,本書還介紹多個實用的讀書方法,同時作者始終強調讀書要有"學習和思考"的心態。

在書中,洪鎮洙採訪的成功CEO文俊浩董事長說:

我始終強調讀書目的一定要明確。一個人讀再多的書,讀完了事,那也是毫無意義的。在我看來,通過讀書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並且應用到自己的人生,使之發生變化,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

就像《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觀點:付錢不代表擁有它,必須把書變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或把你變成書的一部分,你才算是擁有這本書。

我們常說"聽過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聽過"後,很少"思考過"和"應用過"那些道理。讀書同理,書山有路,方法技巧只是"登山杖",最終要靠雙腳去丈量。


3、 渡人與渡己:全民讀書精神的傳承使者


在《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中,有一個貫穿全書的靈魂脈絡,作者沒有明顯指出,但蘊含在全書字裡行間——幫助他人學會讀書

愛情和事業瀕臨絕境的洪鎮洙,在人生谷底時,好友明勳推薦他結識讀書大師會一,在會一的悉心指點下,洪鎮洙找回自信,並幫助公司同事一起讀書;在洪鎮洙完成100本讀書任務後,鄭會一把自己的讀書導師李志厚,介紹給洪鎮洙進一步精修;而李志厚同時還是明勳的讀書導師,明勳又是洪鎮洙妻子河英的讀書導師……他們每個人都在受人恩惠後,自覺教身邊更多的人讀書。

這種的"渡人渡己"的傳承精神,令我深深感動,我從這本書中,學到了"改變自己,影響他人"的讀書信條,我把它內化在我的字裡行間,教更多人愛上讀書、學會讀書。



1、為什麼要把讀書經驗教給別人?

①、 知識具有錯覺。

很多你自認為很懂,實際上知之甚少的現象,就叫"知識的錯覺",概念出自《The Knowledge Illusion》一書,由美國布朗大學教授斯洛曼和科羅拉多大學教授費恩巴赫提出。

產生知識錯覺的原因在於:人腦習慣把複雜知識簡單化,把他人智慧當成自己的知識。我們在讀書過程中,實際上留下很多"知識死角",自己很難發現;在看書和上網搜索中獲取的"別人的智慧",大腦會默認為是自己的知識,忽略實際吸收了多少。

那怎麼破除知識錯覺呢?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盡量淺顯直白的語言,把深奧複雜的經驗傳授給別人。

書中洪鎮洙閱讀100本專業書時,導師鼓勵他積極給同事講課,在戰爭中學會戰爭:

為了準備好講義,他只能更加努力地讀書。一想到聽課那些人的眼神,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問題都不能隨意放過去。雖然準備講義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但是真正從中獲得力量的還是洪鎮洙自己。他在給別人講課的過程中確實學到了很多東西,一些比較模糊的概念,經過仔細推敲也更加透徹了。

因為傳授讀書經驗的過程,需要調取自身的知識儲備,推敲每個細節,倒逼我們只有透徹理解,才能用"老嫗能解"的話給人講明白,這也是讀書的基本意義。



2、 為了影響周圍更多人學會讀書。

在《2001:太空漫遊》第一章中的有一句話"他們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飢餓至死"。這是個最好的時代,因為讀書資源極度豐富,讀書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但這也是個不好的時代,因為資訊的爆炸增長和娛樂的誘惑,讓讀者越來越難以靜下心來讀書。

讀書是實現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強大力量源泉,書本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讀書就相當於站在巨人們的肩上,與作者隔空對話,從大師的思想中汲取力量,讓我們獲得智力的樂趣、體會到不可言喻的美,以及困頓時的內心安寧。



但現實中,很多讀者不是不想讀書,而是"不知道讀什麼"、"沒時間讀書"、"讀完就忘"、"很難堅持"等,這些痛點是需要學習讀書方法來解決的。所以,"影響更多人學會讀書"的理念,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越來越多的讀書人提出和踐行,以書為媒,點亮自己,照亮他人。

在書中,洪鎮洙的導師會一說:

“既然你決心要讀書,我會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給你加油的。因為我也從我的讀書導師那裡得到過很大的幫助,現在該輪到我幫助其他人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我人生的信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讀書經驗分享傳播,影響身邊更多的人學會讀書、享受知識,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這就是讀書要傳承的社會意義。



3、 怎麼輸出你的讀書經驗呢?

推薦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教授的"以教為學"法:

1、 把你的讀書經驗,用對方能理解的語言,主動解釋給他人聽;


2、 如果遇到卡殼或不能輕鬆解釋的地方,做好記錄;


3、 回頭查閱源資料並思考,直到能用簡單語言解釋出來;


4、 重複以上步驟,解釋自己的所有讀書經驗。

如果說讀書的路線和方法是"術"的層面,那麼讀書的傳承意義則是"道"的層面,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也。

讀書精神不是敝帚自珍,讓知識產生分享和傳承,致力於實現全民讀書,增強民族文化軟實力,才是讀書人"道術合一"的偉大理想。



總結: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部作品,並非簡單描繪一個小人物逆襲的故事,它以主人公洪鎮洙的讀書經歷為線索,向讀者繪畫出一幅普通人可執行的讀書路線圖,鼓勵讀者愛上讀書改變自己。同時,書中巧妙植入大量的讀書技巧,融入小說情節,實現"乾貨不幹",讓這本書充滿可讀性。最後,本書向我們傳達的讀書傳承精神,具有深刻的社會積極意義,在踐行全民讀書和建設文化強國上,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