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讀《人生海海》後頓悟:一個人變成熟,就在這3個瞬間



一、2020更新的第一篇書評,為何選《人生海海》?

疫情期間,或粗讀、或細讀過不少書,可沒有哪一本像《人生海海》這樣足足讓我看了5遍。

第一遍,看故事。帶著滿腦子的疑問,在麥家設置的各種懸念中,努力還原主人公“上校”的一生。

第二遍,還是看故事。只不過關注的對象從上校,變成了小說中的“我”、爺爺還有書中推動情節發現的眾多配角。

讀完這一遍,其實腦海裡已經有很多可以深挖的選題,我從中選了一個,繼續讀第三遍。為的就是,給這個選題找足夠多的細節做支撐,然後給合作許久的平臺寫篇書評。

接著,就是讀第四遍。再讀什麼呢?讀麥家的寫作手法,或者說,是向他偷師。比如,上校這個人物的出場就很值得反覆咀嚼。

一開始,他和《紅樓夢》裡的王熙鳳一樣,都是人未到,聲先到。但他到的這個聲,既不是笑聲,也不是說話聲,而是腳步聲。

書裡這樣寫:

(前面簡單概括:冬天村裡積了雪,其他人踩上去的聲音都是“嚓——”、“嚓——”、“嚓——”,聲音瓷實、壓抑、單調、僵硬,不像人在走,像鵝卵石在走。)


獨有一人走過,聲音是出格的不同,不是嚓,而是喀!分明比嚓著力、堅硬,尖利而短促。

喀!

喀!

喀!

聲聲刺耳,步步驚心,像冰封的雪在被刀割,被錘擊。

一個“喀”與“嚓”的對比,既反應出麥家在觀察生活時的細緻入微,也從側面烘托出上校這個角色的不一般。接著,麥家也不說這個走路發出“喀”聲的人是誰,而是繼續賣關子道:

每當響起這個聲音,爺爺就講:“聽,太監回家了。”或者:“太監又出門了。”

同樣聽到這個聲音,父親則笑:“嘿,上校回家了。”或者:“上校又出門了。”

同一個人,爺爺喊他“太監”,父親卻喊他“上校”,為什麼?這就是麥家扔給讀者的第一個鉤子。而我,毫無疑問的上鉤了。所以也才有了這1、2、3、4、5讀。

那麼,第五遍讀什麼?我的答案是,找到書籍和生活之間的聯繫。這個聯繫,可能是某一個讓你感同身受的片段,可能是讓你關上書就能用的乾貨,也可能就是像我接下來要說的這些啟發。


二、什麼啟發呢?原來,一個人變成熟,就在這3個瞬間。

第一個瞬間:知道什麼時候該好奇,什麼時候不該好奇。

說到“好奇心”這個詞,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它是個好東西,甚至,也會為了增強自己的好奇心,努力做出一些改變。可是,正如《好奇心》一書裡寫的——

當我們近距離地觀察好奇心時,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矛盾:成為一名充滿好奇心的探索者能帶來很多益處,但是這其中也存在著一個臨界點,即錯誤的時間產生的極端好奇心,或者錯誤的人們擁有的極端好奇心,會帶來黑暗且具有毀滅性的一面。

就像希臘神話裡的潘多拉,她因為受到好奇心的驅使,打開了宙斯送給她的魔盒。卻沒想到,盒子裡裝著的,是貪婪、虛偽、誹謗、嫉妒、痛苦等等罪惡的根源。

還像《人生海海》裡涉世未深的“我”,雖然打從心底裡喜歡上校,卻不情願他逍遙在外。因為這樣,“我”就沒法看到他接受紅衛兵的審問,也沒法聽到藏在他身上的更多秘密。

後來,也是出於這份好奇心,“我”不止一次地偷聽大人們的講話,也在上校弄傷小瞎子後,無意間在“我”家撞見他。當時的“我”只顧著疑惑上校整個人為何顯得那樣狼狽,卻不曾想,自己要為這份好奇心付出的代價,是一直承受擔驚受怕之苦。

再後來,上校因為有人告密,被公安抓了回來。“我”整個腦海裡想的都是,如果公安能夠當眾扒下上校的褲子,讓大夥看看他肚皮上到底繡著什麼字就好了。

這當然不是說“我”不同情他,要看他笑話,而是“我”首先想要滿足的,是自己的好奇心。

毫無疑問,在這個階段的“我”,在處理好奇心的問題上是非常稚嫩的。因為“我”既不懂得什麼叫適可而止,也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好奇心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

那麼,“我”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長的呢?答案是,當上校像個孩子一樣要把肚皮上的字展示給“我”看,而“我”卻哽咽著幫他穿好褲子,繫好褲帶。

其實,此時的“我”哪裡不想知道那些字到底是什麼呢?只是,在經歷了生活的種種苦難後,“我”對上校多了幾分感同身受和憐憫之情。

“我”明白,一旦放縱自己的好奇心,往上校的肚子上瞅上一眼,那麼不僅會褻瀆了上校,就是隨之而來的羞愧感也足以將自己壓垮。

再說了,就算知道那些字是什麼又有什麼意義呢?上校經歷過的苦難不可能被推翻,過去發生的種種也沒有機會重新來過。

所以,如果你已經看到這兒,那麼不妨將書裡的這句話牢牢記住:“當一個人心懷悲憫時就不會去索取,悲憫是清空慾望的刪除鍵。

再具體一點就是,如果哪一天你對某件事或者某個人感到好奇了,那就先去想一想,知道真相對你來說有意義嗎?如果沒有,犯不著為此浪費時間。

如果有,再接著問問自己,你的好奇心會帶給對方壓力嗎?又或者,它會在不經意間傷害對方嗎?如果答案是“有可能”,那麼你就該像書裡的“我”一樣,控制一下自己了!


“好奇害死貓”


好,說完一個人開始變成熟的第一個瞬間,接著我們就來說說第二個瞬間:開始懂得——放下,是一種饒人的善良,也是饒過自己的智慧。

要想論證這一觀點,還需要我們把前面提到過的兩個關鍵人物單獨請出來,他們一個是被上校弄傷的小瞎子,另一個則是總喊上校“太監”的爺爺。

先說小瞎子。小瞎子是“我”表哥的同學,因為他爹是瞎佬,所以他也跟著有了“小瞎子”的綽號。小瞎子這人,無論老師還是同學,都討厭他,怕他。可誰曾想,就是這樣一個不學無術、處處闖禍的野孩子,竟有一天會成為紅衛兵的小領導?不僅變得有權有勢,就是曾經叱吒戰場、聰明無比的上校,也在他手裡栽了跟頭。

可俗話說得好,“好奇害死貓”。在一次夜審上校的過程中,小瞎子因為瞅見上校肚皮上有字,被對方割了舌頭,挑了手筋。受此大辱的小瞎子當然不打算就此罷休,為了報復上校,也為了報復曾經為了上校揍過他的“我”的父親,小瞎子放出流言,說看到上校肚皮上寫他是個“雞姦犯”。

流言一出,雖然上校是逃掉了,但是“我”的父親卻因和上校關係過分要好,也被說成是同性戀。“我”的爺爺也因放不下面子,做了許多糊塗事。這其中一件,就是用上校的行蹤,換來了公安的公告。可“雞姦犯”的流言雖說是澄清了,上校卻也因此被扣上了“大漢奸”的帽子。

作為一個鐵骨錚錚的愛國軍人,上校當然無法容忍自己被汙衊成漢奸,可是他最後卻親筆寫了一封申明,讓村民們原諒爺爺。

他說,一切都是命。

而“我”當初在聽聞這封申明時,只感覺到這個好消息帶給自己的解脫感,而全然沒有意識到:放下,是一種饒人的善良,也是饒過自己的智慧。


學會放下


所以,在後面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十分痛恨小瞎子。“我”覺得,如果不是他胡說八道,不僅爺爺不會為了面子犯糊塗,自己及家人也就不會因為犯眾怒,死的死,逃的逃。

這樣的仇恨折磨了“我”很多年,直到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事業的成功,“我”才在不知不覺中多了幾分豁達與寬容。以致於當小瞎子再次出現在“我”面前時,“我”不僅能一反以前嫌惡不睬的冷漠,還從口袋裡丟給他兩張一百元。

雖說,這只是一個不經意的小舉動,卻讓我在午夜夢迴時感受到了經久不息的安慰。終於,“我”饒過了他,也饒過了自己。

每次看到這裡,我總在想,為什麼麥家要讓書裡的“我”放下仇恨?明明他也寫過,有些事長進血肉裡,只有死才能放下。既然這樣,那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帶著這個疑惑,我去搜了麥家的故事。接著便發現,他之所以讓筆下的人物放下仇恨,放下面子,放下一切可放下的,大概也是想要彌補自己的遺憾吧。


《人生海海》作者 麥家


畢竟,他自己就曾因為放不下心結,讓他和父親間錯過了無數個和解的機會。等到他最終想通了,想要道歉,想要盡孝,81歲的老父親卻已經患上阿爾茲海默症,再也認不出他了。

麥家說,他那次在家整整待了十天,卻沒有一分鐘的機會可以和父親好好的和解。這份遺憾,成了麥家心裡的一個疤。簡單一碰,就會痛。所以,這場在現實世界中再無法達成的心願,他選擇用筆來完成。

可終究不是每個人都能借助筆來和過去和解,所以,學會放下,不,準確說來,是學會盡早放下,是我們一生都逃不開的課題。

最後,我們再回歸故事的主線,聊聊一個人變成熟的第三個瞬間:在體會過世事無常後,依然熱愛生活。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羅曼·羅蘭那句被引用爛了的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毫無疑問,上校就是這樣的英雄。

在活一天算一天的戰場上,別人都趁著戰爭的間隙,去外面吃喝嫖賭找快活。他不這樣。他埋頭苦練本領,練槍法,練刺殺,練埋伏,總之,練一切能讓自己保命的本領。

後來,他穿上了白大褂,成了軍醫。救死扶傷之餘,他始終喜歡露出一口白牙,爽朗的笑著。如果不是其他人講述的那些故事,我們又怎會想到,這個笑起來像放炮一樣的男人曾經經歷過那麼多常人無法容忍的事?比如,為了獲取情報出賣自己的身體,為了家國大業被人在肚皮上繡上自己一生的恥辱?

但這竟然還不是最遭的。最遭的是,他明明對他的“小上海同志”有意,卻不得不為了掩蓋肚皮上的恥辱,拒絕娶她。所付的代價就是,被開除軍籍,遣返老家,過去的一切榮譽、身份、地位一夜間都歸了零。也幾乎就是這一年,上校因謠言,被人喚作“太監”。

可他依然沒有被打倒,他還是愛笑,愛將時間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中,一絲不苟地做著。不管是養貓,做菜,還是用他那套金子做成的手術刀救死扶傷……


熱愛生活


再後來,文革爆發,上校一直想要掩蓋的恥辱在小瞎子的報復和爺爺的告密中曝了光。上校也因此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自己逼瘋了。

好在,熱愛生活的人哪怕命運再多舛,也是被偏愛的。“小上海同志”的再次出現,讓上校的世界重新有了光。

一些年後,智力不過孩童水平的他,已經搖身一變為當地最厲害的養蠶高手。而他的秘訣,就是兩個字,認真。

對此,麥家借“小上海同志”之口,評論道:

“好像命中註定他要一輩子在各方面施展才華,哪怕被命運打趴在地,依然要絕地反擊。”

是啊,這就是上校,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毫無疑問,這種看淡浮沉、笑對人生的態度,正是麥家想要傳遞給我們的。

原因有二。第一,體現在《人生海海》這個書名裡。所謂的“人生海海”,指的就是人生複雜多變是一種常態,與其因為熬不住生活的苦選擇死,不如好好活著。而上校做到了,這是一種點題。

第二,體現在全書的另一條主線——“我”的成長裡。其實,在第一次讀《人生海海》的第三部分時,我是很納悶的。因為我會覺得裡面很多情節是不必要存在的,比如,“我”前妻的故事。它要反應出的道理,不也是告訴我們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嗎?這一點即使她不說,讀完上校的故事,我們也同樣能夠感受到,何必白費筆墨呢?

但後來我仔細一琢磨,竟發現“我”前妻的故事加的再好不過了。一來,真正讓“我”懂得笑對苦難的,是前妻,而不是上校。二來,有了“我”前妻的經歷,你會發現,其實能夠看淡浮沉、笑對人生並不是極個別人的選擇,而是隻要你願意,你也是能夠和他們一樣的。

這傳遞出的,難道不是一種帶著希望的吶喊嗎?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人生海海》這本書的解讀。如果你讀完覺得有收穫,歡迎給亦染點上一個大大的贊。你的鼓勵,將是我繼續更文的動力。關注 ,我們下本書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