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古尔德转世,这样的巴赫你绝对没听过!


前几日,在《纽约时报》闲逛发现了一位另我惊喜的钢琴家——Vikingur Olafsson(维克古尔·奥拉夫松)。如今的时代不缺天才,音乐更是如此。如何在天才扎堆的领域突出重围,这是新生代音乐人需要探索的,差异化方显特色,倒也不至于淹没在这大千世界。回望历史,演奏巴赫无数,但何尝不是傀儡模仿,音乐会后起波澜简直是痴人说梦。

在一个充斥绿植香的午后,前奏曲顺着缝隙流入,耳边旋律让我大惊失色,“巴赫竟然可以这样演奏!”喊叫声让我失去了酝酿已久的睡意。这是我第一次这样听巴赫,破天荒的演奏让我急切想要认识他。

奥拉夫松是冰岛最负盛名的钢琴家,34岁用全新思维演绎巴赫,这张《J.S.Bach》让他名声大噪。巴赫的音乐是一种纯粹的结构,他的乐谱上几乎没有留下动态的、节奏的或乐句的提示,对于奥拉夫松而言,用颜色填充乐谱,以确保比例正确。

这是一位拥有绝对音高和联觉能力的音乐家。在他眼里,琴键并非黑白,f小调是蓝色,A大调是黄色,B大调是紫色。他把调式与颜色联系,让听觉充满可视感,让音乐有了颜色。

这张专辑《Bach Reworks》将巴赫推向了一个更现代的空间,将奥拉夫松的获奖唱片《J.S.Bach》与电子音乐融合在一起。坂本龙、弗罗斯特都参与了这张混音专辑的录制。


音乐闪烁着微光,出现了新的形状,演奏的音符在雾中分解,或者随着一种几乎难以察觉的低音,像心跳一样滴答作响,变得脆弱与敏感。但是,这样的音乐是否存在一种危险,就像任何跨界者在试图重组古典音乐一样,结果都被贴上无须有的罪名。

确实,很难想象把一个“刻板保守”,有着缜密思维的巴赫与电子音乐联系在一起,这确实是一次极为大胆的做法。在巴赫那个年代,他可是一位伟大的实验者,他的音乐是用来打开窗户的,而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巴赫。


令人期待的是,3月27日奥拉夫松将会带着他第三张

德国留声机专辑《德彪西 · 拉莫》,它将两位最伟大的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并置,德彪西和拉莫都是音乐革命者,这张专辑将会探讨他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看完文章,你会听他的新专辑《德彪西·拉莫》吗? (单选)
0人
0%
0人
0%
不会
<button>投票/<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