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趣闻——种姓制度

印度古老的文化是如此的不可思议。虽然独立后的新宪法消除了种姓制造成的差别,但在现实的印度,实际上还是被承认的。信奉印度教的人分为四等种姓,婆罗门占信教人数的1%左右,为僧侣、祭司;刹帝利占5%左右,为王族、武士;吠舍占15%左右,为商人;湿陀罗占大多数为贫民、劳工和奴隶。印度的军人、警察中似乎也没有湿陀罗种姓的身影。低种姓绝对不能与高种姓通婚,大多为同种姓婚配。亦有刹帝利的女性嫁入婆罗门的,但绝少有婆罗门女性嫁至刹帝利的。

这种身份世袭。印度著名影片《流浪者》中的“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的台词正是这一制度的现实描述。几年前一位靠自己奋斗成为国会议员湿陀罗种姓的先生,欲迎娶一位自己倾心的婆罗门女孩,女孩的父亲对他说,即使自己的女儿嫁给婆罗门最穷的人也不可能把女儿嫁给他。还有一位国家部长级官员的女儿,欲嫁给另一种姓的男人,该部长不从,其女乘外出购物从新德里的某商务大厦跳楼自尽。现在印度的许多地方,青年男女是绝不能私定终身的,必须由父母长辈以照片取人、决定娶嫁。印度女孩出嫁时必须自备足够的彩礼,否则嫁入夫家日子难过。前几年亦有女孩备不起嫁妆而自焚的报道。高种姓的女人婚后大多在家相夫教子,低种姓的女人成婚后在烈日炎炎的工地上做苦工的情形各处可见。

在印度种姓制度中,还有一种人即肮脏的“不可接触者”,连种姓制度内的位置都不给予,被当作“贱民”而歧视,大概有一亿这样的人处于印度社会的最底层。现在,印度政府也从法律上保护这些人,规定大学、企业负有接纳他们的义务。在印度的正式场合,要避免使用“不可接触者”这一歧视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