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娱乐至死”,我们要如何在娱乐中“求生”?


娱乐至死,出自尼尔·波兹曼的同名著作《娱乐至死》,目前已经成为人们煞有介事地批判现代娱乐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固定用语。打开电视,卫视又在播放着综艺与电视剧;打开微博,热搜几乎被明星网红占据;地铁上乐此不疲地刷短视频的人不在少数……种种迹象,让很多批评家发出“当代国人正在娱乐中走向消沉”的论调。但人们趋之若鹜的娱乐,真的像他们口中那样不堪吗?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01 安心居家隔离的“紧箍咒”

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们按照国家和政府的呼吁和要求居家隔离,但是居家的日子太过无聊,我们要怎么打发闲暇的时光呢?打开电视或app追剧看综艺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据广电总局的大数据统计,疫情期间电视节目收视大涨,每日每户平均观看约7小时,2月份7部电视剧收视率破1%。

多部优秀的电视作品让人们安心留在家中追剧,客观上减少了人员的外出和流动,同时,观众也能跟着各色的电视作品走进不同时代、不同职业,成为了人们在百无聊赖的隔离期里的调味品,有助于降低人们外出的强烈欲望。


02 新经济的增长极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开会员追的剧、看直播带的货、玩游戏氪的金(游戏充值)等等,看似一笔笔花销不多,但形形色色的娱乐产业汇总起来,竟然已经成为了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撑和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2018泛娱乐产业白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泛娱乐核心产业产值约为5484亿元,同比增长32%,预计占数字经济的比重将会超过1/5。

现代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但直接刺激了消费,同时也反哺生产,助力供给侧生产的升级。我们为娱乐付的钱,最终又成为了一部分资本,用来生产更为优质的内容,形成了娱乐产业的良性循环。

03 市场的选择

经常能够在朋友圈中听到“怒吼”:英雄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更是有人“痛心疾首”地怒斥科学家与明星收入的差距。暂且撇开“戏子”这种带有歧视与轻蔑的称呼违背了职业平等价值观的嫌疑,仅仅是人们描述的这种现象,事实上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操作”,根本无需怒目圆睁,气坏了自己的身子。


资本为了实现自身的增殖,做到钱生钱,必然会流向短期内有利可图的领域。明星为市场带来可观的粉丝经济、流量经济,与潜心钻研、淡泊名利的科学家相比,收入差距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必然结果。

04 在良莠不齐的娱乐中“活下来”

当然,包括波兹曼在内的人们对娱乐发展发出的警示并不是毫无道理。毕竟在娱乐业爆发式发展的当代,泥沙俱下的现象确实会给人们的思维带来深重的影响。因此,如何在良莠不齐的娱乐中“出淤泥而不染”,便显得尤为重要。


1.娱乐时间的节制

娱乐是必要的,但过度的娱乐则是愚蠢的。很多人短视频刷着刷着几小时就过去了,网剧一集接着一集,抬头天都亮了。控制娱乐时间,当断则断,是“娱乐至死”的时代存活的第一法则。



2.自我修养的提升

在娱乐市场中炼具一双慧眼,需要我们提高内涵与修养。读书,读好书,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涵养的绝佳手段。每天阅读半小时,就是一个不错的开端。修养提高了,对于娱乐内容的辨别与选择能力也就提高了。



3.生产者与监督者的责任

促进娱乐产业的健康发展,不是受众的义务,而是内容生产者和监督者的本分。生产的娱乐内容兼具价值,过滤掉低俗无意义的内容,才是帮助人们在“娱乐至死”的年代中“活下来”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