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云南古怪地名 本地人都不知道啥意思

从广州驾车去云南,高速沿途的地名很有趣,我费了很大劲儿去寻找,想知道是什么意思。很多名字都能查得到,有一些则怎么也找不到。到当地人贴吧里去问,他们不知道,还怪我多事儿。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沿途能看到的名字被我一一破解。

首先,大家都能看到,这些地名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就是“那”字。它是用汉字标注的壮语,意思是“水田”。也有人说,“那”字也是古越语的词汇。用简单的字去标音,就像琼瑶小说里熊孩子把Good morning(早上好),用汉字标成“狗的摸脸”一样,相信大家都能懂。

冯显彬在《广东地名特征研究》中,统计出广东省有“那”地名142个。张声震主编的《广西壮语地名选集》收录872条含“那”或“纳”的地名。云南则有91个乡镇级“那”字齐头式地名。贵州的则多写为“纳”字,没有统计数字。

上图:下兔懂隧道

最早发现“那”字齐头式地名的,是明朝一位叫郭子章的人,还是个当官的。他对地名特别关注,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郡县释名》。他在书中写道:

“那地州,孚州。唐为蛮瑶所居之地,名曰那地。宋崇宁五年,纳土置地、那二州。大观初析地州建隆县,置孚州。元仍为地、那二州。洪武省那入地,改那地州,义未详。”

意思说,原先有两个州,分别叫地州、那州,明朝洪武年间,把那州裁撤,合并到地州,叫那地州。但不知道这“那地”是什么意思。

啥叫齐头式地名?那常、那来、那马、那汉、那月、那光、那乐……就是齐头式。汉语地名一般都是齐尾式,如赵村、钱村、孙村、李村等等。

在广西、云南一带,壮语地名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地名,用汉字音译出来,往往看得人一头雾水。民国时期,即1938年,吴克宽等人编写《隆山县志·社会篇》抱怨说:

壮人……标写地名如弄逼、巴曹、那望、岽阳、潭淆、百禄、板伏、九一、罗林、肯邓、六茂、古隆、云零等,不明就里,莫名其妙。

反正,最后一大群专家研究来,研究去,终于整明白:“罗”、“拿”、“纳”字跟“那”一样,都是水田的意思。只不过是大家在音译的时候,选用的汉字不同而已。如美国的篮球明星Michael Jordan,大陆译为“迈克尔.乔丹”,台湾、香港就译成“米高.佐敦”。

知道这些情况后,我们回头再来说说,从广昆高速上走一趟,我们能看到的“那”字齐头式地名。我们在百色下高速,行驶到下榻的酒店时,经过一座那毕大桥。

那毕大桥:鸭子形状的田。那根,上面的田。那楼:意思是我们的水田。那坡县:意思是高地上的水田。那马:地形似狗的水田。那英:很有意思的是,隆林壮族自治县有一个叫“那英”的村子,跟歌星那英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是水田,“英”是石头,“那英”,意思是“石碑田”。因该地一块水田中间,立着一块石碑。百色:壮语地名,洗衣服的河口。发达服务区:发达,壮语地名,意思是“河对面的山坡”。发,对面的山坡。达,河。因为,旁边有一个村子叫发达村。


上图:上地都隧道


下兔懂隧道:下兔懂,壮语地名,意思是,下面一个山头上的坝子[iv]。这个名字也很古怪。到处搜索都没有答案。查看地图才发现,旁边有一个村子叫下兔董村,当然在其北面不远处还有一个上兔董村,都属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那洒乡。上、下都是表示方位的词,是汉语。兔,在壮语里是头的意思。懂或董,是坝子的意思。广南县以坝子众多著称。者桑隧道:者桑,壮语地名,高坡上的一个营盘。宋代它的名字叫者散,明代以后,改名为者桑。都是壮语音译词。者,营盘。桑,高坡。小那丫隧道:小那丫,壮语地名,山垭口上有水田的地方。那,水田。丫,山垭口。还有一个村子叫大那丫。


上图:小丫那隧道


上地都:彝语地名,落着布谷鸟的地方。上,方位词;地,布谷鸟;都,落。待确认。还有一个村子叫下地都,属于云南文山州砚山县阿猛镇。普者黑:彝语地名,意为“盛满鱼虾的湖泊”。腻落江:彝语地名,清绿色的江。路南:彝语地名,鲁乃的音译,长满黑石头的地方[vii]。平年:壮语地名,种过黄豆的平地。董来隧道:董来,壮语地名,新坝子。董,坝子;来,新的。六益隧道:六益,壮语地名,长着野葡萄的山沟。六,山沟。益,野葡萄[ix]。这一条是我自己归纳出来的,有待商榷。元谋:傣语地名,飞马。元谋县:古称环州,又名华竹。元代置县时改称元谋,是因为当地民间流传着元马的故事。据《华阳国志》记载:“县有白马,日行千里,元马河以此得名,土人呼马为谋,县以此名焉”。傣语里“元”为飞翔,“谋”为马,元谋即飞马。者腊:壮语地名,山上崩塌的地方。者,山头;腊,崩塌处[xi]。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者乡。武定服务区:武定,彝语地名,意思是罗婺部的坝子。系来自彝语“罗婺甸”的转译,罗婺是一位彝族部落首领的名字。宋大理时称当地为罗婺部,元宪宗七年立罗婺为万户,至元十一年改称武定路。“婺”与“武”音近;“甸”为彝语中的坝子,与“定”音相近。各闷特大桥:壮语地名,弯曲的泉水。各,弯曲;闷,泉水。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新华镇坡油村各闷村民组地段。


上图:广西风光


自秦汉以来,壮语只有音,没有文字。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曾使用汉字造字,至今仍然在民间流传。1955年,又使用拉丁字母创造拼音文字,看起来像英文。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鲁迅等一批精英人士,竟然突发奇想要革汉字的命,要用拉丁字母代替汉字,就像现在的壮语一样。赵元任是支持汉字拼音化的激进人士之一。他于1930年代在美国写了一篇奇文,文章原题《石室诗士食狮史》。这篇文章恰好能证明汉字拼音化的荒谬。全文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施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要是汉字真得改成拼音了,看看第一句怎么写的吧。shí shì shī shì shī shì,shì shī,shì shí shí shī。你能看得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