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月亮代表我的心

01

宋神宗末年,首都開封。

一個名為“詩詞小會”的群裡,突然熱鬧起來,先拋出話題的是宋神宗趙頊:“我大宋開國百年來,文學發展始終未有唐時高峰,精神文明建設就有勞大家了,眾愛卿說說,有何良策?”

皇上說話,大家不敢怠慢,紛紛發言。

“陛下,我在忙著搞經濟。”說話的是王安石。

“我在寫歷史。”司馬光也發上來一句話。

“我在練字。”黃庭堅說。

“臣也是。”米芾附和著。

“我看出來了,你們都很謙虛。眾愛卿不要怕,我大宋自太祖起,就不殺文人。大膽說,錯了沒關係。”宋神宗鼓勵大家。

片刻沉默過後,嘀嘀嘀,消息提示音響了。神宗看到一首詞:

鬥草階前初見,穿針樓上曾逢。

羅裙香露玉釵風。

靚妝眉沁綠,羞臉粉生紅。

署名:晏幾道。

“陛下,你看我這首《臨江仙》怎麼樣?”

“好是好,但這樣的詞在朋友圈已經氾濫了,再說,你比得過你爹嗎?比得過柳三變嗎?比得過李煜嗎?……朕要有大國氣象,又要老百姓喜聞樂見,懂嗎?”神宗已經生氣,晏幾道丟下一個“臣妾做不到”的表情,就再也不說話了。

又是一段長長的等待。忽然,一個人打破了沉默:“讓我來試試。”說這話的人,叫蘇軾。

02

彼時,大宋的文學界很尷尬。

唐詩的盛況早已遠去,宋詞的高峰還未到來,一貫有“詩莊詞媚”之說。

“詩莊”,是說詩太莊重,條條框框多,內容以主旋律為主。很多宋代文人一邊開腦洞寫詩一邊罵:唐朝人為啥把好詩都寫光了? “詞媚”是說當時的詞都比較柔媚甚至媚俗,難登大雅之堂。這是晚唐的“溫韋”以及南唐後主李煜留下的風格,後來被柳永再度通俗化,唱遍大街小巷和花街柳巷。

也可以用現在的歌曲打個比方。“詩莊”就是:

難忘今宵,難忘今宵

不論天涯與海角

…………

告別今宵,告別今宵

無論新友與故交

“詞媚”就是:

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

是我鼻子犯的罪

不該嗅到她的美

擦掉一切陪你睡

彼時的蘇軾,已經是大宋公認的文壇大咖。他跟老爸蘇洵、弟弟蘇轍組建的“三蘇”組合,名震全國。一門三大神,歷史上也只有“三曹”可媲美。

有才歸有才,他面對的題目難度是極大的。唐詩三百年,山水人文、詠物懷古、相逢送別,能寫的題材都有了,還都出過神作。要超越,很難。宋詞一百年,家國山河、春花秋月、深閨夢怨,該寫的也都寫了。要創新,也很難。

怎麼破?

發出這聲疑問的時候,蘇軾正在密州的市府大院。此刻,他是密州市市長。他是從杭州調到這裡來的,雖說官位升了,由於當地遠沒有杭州富庶,等於明升暗降。朝內,以王安石為首的革新派還經常找他麻煩。

好吧。你們以為我只會寫時政作文嗎?那我就寫個不一樣的給你們看看。

唐詩什麼題材最厲害?月亮。那我就寫月亮。

我不用“曉風殘月”,我要創造一個新的月亮,來PK“海上生明月”“床前明月光”和“月是故鄉明”。

既然都是月亮惹的禍,那就休怪老夫了。

03

那一天是公元1076年的中秋。

密州市府大院的門頭上貼著“歡度中秋”四個大字,領導班子一群人和幾個文藝界朋友正在搞聯歡。

那一晚,他們喝了很多酒。天微微亮的時候,蘇軾已經喝醉。他走向露臺,一陣狂嘔,還打了個冷戰。這歡樂的盛宴已經結束。

遠處,一輪明月高懸。江流奔湧,月色如洗。 他想起了很多事。從眉山到開封,從文藝青年到政壇直男,從名震南北到兄弟離散。遠處的月亮,好像懂他。

一首以月亮為主題的詞,瞬間閃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的厲害之處,在於意境深遠而又通俗易懂。蘇軾在與月亮的對話中,完成了一次極其浪漫的暢想。尤其結尾句,更像是神一樣的存在。

當日,一封特快專遞,由密州直達開封。宋神宗連讀三遍,一邊讀一邊說:“神作,太神了,比我神宗還神。”

04

這首《水調歌頭》有多厲害呢?

後人評價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不能再厲害了。

但這首詞的厲害之處,遠不止這些。

讓我們開一下腦洞,來看看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

在此之前,世人都知道他不僅是個文人,還是個工程師、佛學家、食神和釀酒師,但都沒想到他還有一個更厲害的身份——天文學家。

那一年,仰望夜空的蘇軾,沒有把月亮呼作白玉盤,而是得出一個科學發現:月亮上的黑斑,是山脈的陰影。

千年前能這麼想的人,是不是大神?

他寫了一篇題為《日喻》的文章,來說明觀察實踐的重要性,以及實事求是的做事態度,還被愛因斯坦引用過,來闡明普通人對相對論的理解。(參見林語堂《蘇東坡傳》)

我嚴重懷疑,蘇大叔是從現代穿越過去的。

好,再來看這首《水調歌頭》,是文學還是天文學:

“明月幾時有?”對宇宙起源、月球形成時間的思考。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對外星球紀年的思考。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月球晝夜溫差是三百多攝氏度,夜晚零下一百八十三攝氏度。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另一個意思是,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

什麼感覺?

地球已經無法阻擋蘇軾了。

05

好,讓我們再次回到文學上。

《水調歌頭》之後,宋詞有了全新的氣象。

幾年後,在黃州吃土的蘇軾,創作出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後者與他的“老夫聊發少年狂”一起,告訴世人:詞,除了花間派、婉約派,還可以有豪放派。

那麼,快樂的時候可以寫出好詞,失意的時候,能寫出好的中秋詞嗎?

能。

公元1080年,四十三歲的蘇軾,已經在黃州參加了《變形記》,成為一個徹徹底底的農民。他在城東的山坡上有塊地,每天在田間地頭,也會跟村婦樵夫聊天。他新取了個網名叫“東坡”,並開始構思他的下一個大作。

又是一箇中秋之夜,他望向千里之外的北方,那裡有朝廷,有他的親人。

他的情緒低到了極點。自己滿腹經綸,原本是用來“致君堯舜上”的,如今卻在“汗滴禾下土”。悲從中來,他又寫了一首中秋詞,即《西江月·中秋》: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這首詞容易理解,我簡單翻譯一下:

人生如夢,冷暖人間,年華老去。

一壺濁酒盡餘歡,月亮被遮掩。

知交半零落,舉杯向北看。

蘇軾一生寫過四首中秋詞,只是因為《水調歌頭》太過出名,人們反而忽略了其他的。

他的四首中秋詞,長短不一,寫時的心態也不同,但簡單說,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