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想在公交車上變成人擠人的“沙丁魚”

當疫情在歷史的舞臺慢慢淡去

我再也不埋怨人潮擁擠或車水馬龍

更不會抱怨上班的擁堵和匆忙的行人


因為

那才是人世間應有的繁華

從3月中下旬起,石家莊對全部公交線路加大公交車的投放,市區及三區一縣(欒城區、藁城區、鹿泉區及正定縣)臨時停運的公交路線全面恢復運營。


一個城市是否恢復如常,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交通。


如今,不管是地鐵還是公交已經都以全面恢復運營,現在的石家莊,才是真正的醒了。

還記得二月剛上班的時候,朋友和我吐槽公交車太少,錯過一輛就要再等很久。


本來上個月的工資就沒發,現在又因為老遲到扣錢,相當於自己每天給老闆發工資,簡直不要太驕傲。


我早早的來到公交車站,原本以為人不會很多,沒想到站牌下站了一堆人,都在寒風中等待著公交車。


這讓我想起網上流行的一句話:早上的時候,在地上豎一塊兒公交站牌,一會兒,就會長出一排上班族。


從疫情開始到現在,我已經一個多月沒坐過公交車了,上車以後我忘了手機的掃碼支付在哪裡了,手機還在刷公交卡的地方晃了半天……

上車後,公交車司機也不心急,提醒著每個乘客掃出行碼。


所以每到公交進站時,公交車前門都會排著長長的隊伍,

投幣、測體溫、掃出行碼,一條龍“服務”。


怕乘客不敢摸扶手又沒地坐,司機在臺子上放了兩塊棉墊子。


這紅綠大花紋乍一看,很像我奶奶的大棉褲,在緊張的環境中增添一份喜氣。


但這實屬多慮……因為公交車上的人並不是很多。

不用再擔心有人大聲喧譁或者擠得一身臭汗,也不用被迫欣賞旁邊人的吵鬧鈴聲以及他的沙雕日常分享。


所有人一上車就開始屏氣凝神,自覺拉了拉自己戴的口罩,調動身體一切器官的主觀能動性與旁邊的人拉開距離。

人們都開始復工,恢復運營的公交車也越來越多。


沿途每個站點都有乘客上車,但公交車上還是有多個空餘的座位可供選擇。

原先公交車的把手,恨不得三四隻手掛在上面,現在卻失去了它的作用,乘客不再需要它了。


隨著車子左轉彎,坐在椅子上的乘客都向右晃去,像是要衝破公交與這座城市融在一起。

公交上的乘客基本分為兩組:緊張組與放鬆組。


我旁邊的兩位大爺各佔一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後面的大爺像是和我一樣,疫情後頭一次坐車,不停緊張的左顧右盼,小手也揣在懷裡從沒拿出來過。


前面的大爺則是放鬆得沉沉睡去,連腳下襪子的窟窿也想要出來舒坦舒坦。


緊張派,依然害怕出入公共場合,坐個公交車恨不得把露在外面的皮膚都裹上,口罩也戴個兩三層。


但放鬆派卻怡然自得,前面的大哥高高的擼起袖子,翹著小腳,搖頭晃腦的樣子不知道是車太顛簸還是耳機裡的音樂太過動感。

我坐著1路車到談固公交樞紐站,石家莊四分之一的公交車都從這裡始發,等待乘車的乘客也是格外的多。

談固公交樞紐站的負責人和我說,在還沒復工的時候,整趟線路跑下來都沒有乘客上車,車上只有一個“孤獨”的駕駛員。


現在復工以後,疫情也減輕了,來公交樞紐站等車的人也慢慢多了起來,每天雖說多了很多工作,但心裡還是喜滋滋的。

等車的時候,前面坐著一對“小”閨蜜,兩人時而交頭接耳,時而掏出布袋子裡的零食分享,讓我好生羨慕啊。

希望在我老了時,也能和閨蜜說:“走,充公交卡去!”

公交,是一座城市的服務者,也是一座城市的引領者,它迎來送往,把形形色色的人們安全送到目的地。

車子開起來的時候,就是這座城市活起來的時候,大街小巷反反覆覆,市內市外兜兜轉轉,變化的是四季,不變的卻是責任。

疫情總會過去,我還是想在公交車上做一次人擠人的“沙丁魚”,擠上那趟高峰期的公交車。


因為,比起冷冷清清的上班線,我更喜歡熙熙攘攘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