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到底割了谁的韭菜?

曾几何时,瑞幸被成为国货之光,被拥趸们认为是用美国投资者的钱来反哺国内消费者,戏称是割洋韭菜,直到最近被曝造假甚至面临退市,不由得让人回过头再想一想:

瑞幸,到底割了谁的韭菜?

- 1 -

曾经的“国货之光”

瑞幸在成立之初就赚足了眼球,声称要对标星巴克,并且要在2019年超越星巴克成为全国第一。

当然,这并不是说说而已,瑞幸通过融资和补贴迅速扩张,店铺和用户直线上升,成立于2017年底的瑞幸咖啡,在2018年一年不到就开出了2000家的门店,加上一个“东方咖啡”这样极具民族想象力的故事,瑞幸小蓝杯几乎是一夜之间风靡全国。

靠着这样的“瑞幸速度”,成立18个月后,瑞幸就在美国纳斯达克IPO了,刷新了全球最快记录。

IPO之后,瑞幸的故事到达巅峰,成了一些用户口中的国货之光,因为它接下来的补贴用的就是美国人的钱了,就是所谓的“割洋韭菜”。

人们甚至还给瑞幸起了很多诨号:

国货之光、美利坚韭菜收割机、纳斯达克泥石流、美股投资者绕不开的噩梦、一个没有感情的优惠券机器、刷锅水届的卡丽熙、2019年世界烧钱大赛的无冕之王、股价魔力挺代言人……

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再后来,瑞幸被传出已经不需要对标星巴克,而是要对标亚马逊,因为它不只是要卖咖啡,而是要通过线下3000家门店进军日用零售业,做中国的亚马逊。

从中国的星巴克到中国的亚马逊,这个味道感觉就有点不对了,一个成立不到两年的企业,是不是有点“飘”了。


- 2 -

看不懂的瑞幸模式

很多人看不懂瑞幸的商业模式,因为它不赚钱,一个月要亏1亿多,就是一直请你喝咖啡,很多所谓专家一厢情愿的去解读,说瑞幸是“新物种”,看不懂就对了。

回过头来看瑞幸咖啡,其实业内看的并不是它好不好喝,而是瑞幸各项数据和估值增长有多快。

说白了,瑞幸本质并不是开个什么店,而是一场资本的游戏。

瑞幸作为一个“新物种”,几乎刷新了所有企业的记录:融资规模、门店扩张、IPO速度……

不过,你如果了解瑞幸的操盘团队,对这样的速度就不会感到意外。

瑞幸是由一群深谙资本游戏规则的“老朋友”们一手炮制的独角兽,他们或许不那么懂咖啡,但是却极懂资本和市场。

在中国的风投圈子里,早已经形成了一套制造独角兽的套路模式:

一个市场空间巨大的行业,一个有成功经验的创始团队,然后迅速融资,靠烧钱和补贴圈住用户和市场,然后反过来推高估值,最后上市之后在合适的时机套现离场。

回过头来再看,瑞幸玩的也是这个套路,它背后的资本据称是“神州系”,创始人一群在资本市场拼杀多年的大佬。

一个市场需要一个“新物种”,一群大佬就制造了一个“新物种”,如此而已。

这就是瑞幸的模式,也是目前市场上很多“新物种”的模式。

- 3 -

瑞幸跌落神坛

这种模式看似无懈可击,但是软肋就是它需要不断增长的业绩来维持。

很明显,随着补贴的减少以及用户的审美疲劳,瑞幸无法做到预期的业绩,怎么办?

两个月前,知名的做空机构浑水就公开指责瑞幸作假,浑水公司发布了一份针对瑞幸咖啡长达89页的做空报告,提供了25000多张小票、10000个小时门店录像,并且收集了大量内部微信聊天记录的报告,认为瑞幸数据造假。

瑞幸自然是坚决否认,直到昨天,瑞幸在经过股价下跌和集体诉讼后选择“自曝”,成立特别委员会进行自查,在财报披露前夕查出了22亿元的惊天造假大案。

调查显示:从2019年第二季度到2019年第四季度与虚假交易相关的总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22亿元,这意味着,瑞幸咖啡上市后的销售数据,大部分都是伪造的。

随后,瑞幸股价暴跌近80%,不排除会被强制退市,甚至相关造假责任人还会面临10-25年的监禁以及天价罚款。

而且,瑞幸造假曝光后,门店排起了长队,外卖也被爆单,看来人们都怕优惠券和储值卡会用不了。

股价暴跌,订单却爆单,也是冰火两重天了。


- 4 -

瑞幸到底割了谁的韭菜?

现在看来,洋韭菜还真的不好割,可是如果瑞幸挺不过来,真正割的其实是国内的韭菜。

最直观的就是消费者的储值以及员工工资,如果瑞幸倒闭了,这些损失如何退回,会不会像小黄车那样,退款遥遥无期。

然后就是上下游的供应链厂商,咖啡供应链都是有账期的,一旦倒闭,这些供应链的钱估计也要打水漂,在此之前,瑞幸咖啡就曾被曝出拖欠咖啡豆供应商货款。

再然后就是小的加盟商,一二线的瑞幸,三四线的小鹿茶,加盟商们估计现在也要睡不着觉了。

再然后是国内银行,甚至是所有的中概股上市企业都会被瑞幸拖累,遭遇信誉危机。

说到底,瑞幸割的实实在在是国内的韭菜。

最后,说个事儿,据称瑞幸采取的是VIE架构,注册地在开曼群岛,老板是加拿大人。

就这样。

推文摘自@中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