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往事,一部不满《变脸》引发的经典

1997年,吴宇森的《变脸》公映。

有个叫麦兆辉的香港人,非常喜欢,但他认为,变脸的情节设置太抓马。


这个不满成为一粒种子,遇到合适的风水,就会生根发芽。


1999年,麦兆辉完成生平第二部导演作品《周末狂热》。他的编剧才华逐渐得到业界认可。


比如说银河映像的老大杜琪峰鼓励麦兆辉创作剧本。



麦兆辉想起《变脸》的双向间谍设置,抛弃换脸情节设定,比葫芦画瓢,写了一个故事大纲。


麦兆辉找了几家公司,反响都不错,就是不肯掏钱。


没钱,再宝贵的剧本也是放错地方的垃圾。


此时,香港深受金融危机影响,香港电影市场萎靡不振。为了规避风险,中小成本的电影成为主流。


麦兆辉想,能拍成中级制作就很好了。


1.


2001年1月3日,他找到了凭借《古惑仔》系列声名鹊起的刘伟强。



对方看完故事大纲,鼓励麦兆辉尽快做出剧本。


麦兆辉花了3月,完成初稿。


交剧本的那一刻,他想到,如果这样的本子都拍不成电影,那就告别电影圈。


刘伟强看完后,第一时间联系麦兆辉,“这将是一部A级制作的电影,主演要请刘德华和梁朝伟”。


这个阵容配置是为市场考虑,有他们在,影片在香港拿到二千万票房不困难。


A级制作,让麦兆辉震惊了。


这几年,香港电影界都没有A级制作的影片了。


顶级阵容+大成本,简直一场豪赌。


如果影片输了,那就说明香港警匪片气数已尽——就像《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终结金庸小说的电影道路。


押宝这个项目的人,正是寰亚老板林建岳。



林建岳要求在梁刘的基础上再添两位影帝,黄秋生和曾志伟。


拿到投资,确定演员,主创还要磨剧本。


面对麦兆辉的剧本,刘伟强和庄伟强献计献策,锦上添花。


在麦兆辉的剧本中,韩琛出场是在新界商场。庄文强认为,韩琛是个老谋深算的狠角色,不是寻常古惑仔,场景需要非同一般。剧本已经确定走佛经路线,改成寺庙更好。



刘伟强也参与了剧本的修改工作。在原先剧本中,黄sir在电梯中中枪身亡,与陈永仁的死法相似。


他建议将黄sir从天台丢下,摔在出租车上,更让人出其不意,悲壮色彩更浓,感染性更强,而且也避免了情节雷同。



这些建议都被麦兆辉采纳。


这是2002年的香港电影人。他们深知找个明星就能赚钱的八九十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要拯救香港电影,不能像以前那样,采用即兴创作飞纸仔式的编剧模式。


好的电影是需要精工细作,集思广益磨出来的。


2.


和以前的黑色电影相比,《无间道》太不一样了。


大多数黑色电影中,编剧的名字只配在片尾字幕中。情节设定方面,多半是脸谱化的善恶二元对立,打斗枪战是最大的看点。


从《英雄本色》到《古惑仔》均是如此。


《无间道》是一部典型的警匪片,它竟然没有大量的枪战动作场面。


成功还是成仁,这是一个question。


《无间道》的出现是香港电影厚积薄发的胜利果实。


如果没有之前的黑色电影,恐怕也难以出现《无间道》。


扮演陈永仁的梁朝伟,在1992年的《辣手神探》中,就演过警方卧底。



经过10年的磨练,梁朝伟的演技更上一层楼。


扮演韩琛的曾志伟,在2001年《知法犯法》中就演过黑帮大佬。



《无间道》的导演刘伟强,在《龙虎风云》中担任摄影师,而《龙虎风云》在某种程度上开创了《无间道》的先河。


可以说,《无间道》完美地汲取了港片的精神财富,可谓香港黑色电影的集大成者。


影片公映,好评如潮,麦兆辉一跃成为一线大导。


2005年,华纳兄弟斥资170万美元买下翻拍权,请好莱坞大导马丁·斯科塞斯执导,拍出《无间道风云》。


2007年,《无间道风云》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四项大奖。



2013年,日本TBS电视台买下《无间道》版权,拍摄《双面》系列。


它对世界影坛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一部华语电影能够超越它。


这么多年了,《无间道》依旧是港片代表作。



它让人明白,认认真真拍一部电影,才是电影人最该做的事情。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也能站着把钱赚了。


3.


那么问题来了,《无间道》凭什么?


大家都叫好,它到底好在哪儿?


作为《无间道》的影迷,我要说,单从剧本层面分析,它就配得上任何赞美。


它的伏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埋得线索让人心服口服。


影片结尾,陈永仁和刘建明对峙,大B半路杀出来,击毙陈永仁。


他心平气和地告诉刘建明,“不用怕,大家同门师兄弟,现在琛哥死了,以后你要罩着我”。



大B是卧底,影片已在片中多次埋下伏笔。


第一次,韩琛布局时,刘建明身边的小弟就有大B,面部轮廓已经在暗示了。



第二次,刘建明审问犯人,大B主动交流,问了句“怎么知道幕后老板是阿毛”,刘建明无言以对。



从那一刻,他就应该怀疑刘建明身上的秘密。


第三次,韩琛与泰国毒贩交易,韩琛在厕所打电话,警方这边有手机的响声 ,竟然不是刘建明的,而是大B的。



第四次,韩琛和黄sir在警局对峙,双方都在怀疑自己阵营中有内鬼。


此时,影片采用横移镜头,落在陈永仁、刘建明和大B身上。它已经在暗示大B的内鬼身份了。



因为大B的出现,陈永仁意外身亡,他的警察身份无人知晓。


影片最后却说,在叶sir的遗物中,发现陈永仁的档案,证明了他的警员身份。



这个安排也合乎情理。


在影片的第13分钟处,叶sir的出殡,陈永仁在巷子中给他敬礼。



这段只有几十秒的戏份,就是在暗示明白陈永仁的无间道生涯,除了黄sir,还有叶sir。


伏笔是个技术活,需要良好的分寸感。


太明显,就显得造作功利。


太隐晦,让人如坠五里云雾,摸不着头脑。


《无间道》的伏笔让人服气。


和传统的警匪片相比,《无间道》一反传统的非黑即白二元论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刘建明还是陈永仁,都不能用善恶正邪来评判他们。


他们都想做个好人,方法就是不断出卖身边的朋友。


从主流价值观上讲,他们都在做坏事。《无间道》的高级就在于,它指出人生的迫不得已,想要过上自己的人生,每个人迫不得已做坏事。


在卧底生涯中,他们会和身边人不断交流,有了感情。然而,这份感情却要被出卖。


这让他们遭受巨大的心灵折磨。



无间道,就是一座折磨心灵的炼狱。


无间道原本指佛教修行四道(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利道)之一。


片头字幕用了《涅槃经》第十九卷的经文:“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



陈永仁和刘建明正是坠入无间地狱之人。


他们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陈永仁原本是警察,却要伪装成古惑仔,干非法勾当。连自己的领导出殡,都无法悼念。


他的感情生活也是一片空白。


影片有细节,偶遇前女友,看到对方已经有了孩子,问女孩年龄多大。


前女友谎报了女儿年龄——陈永仁永远不知道,他有个女儿。



他为了打击犯罪,献祭了自己的生活。


刘建明穿上警服,依旧要不停干非法勾当。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警察,希望可以做个好人。


从他做卧底第一天,他就想要与陈永仁交换人生。


这一点在影片结尾也有强调,刘建明看着远去的陈永仁说,


“我想跟他换。”



从现实层面说,这话也可以形容刘德华想要和梁朝伟交换演技了。


刘嘉玲曾说,拍《无间道》时,梁朝伟每天只工作三四个小时就回家了,一共拍了二十多天,然后,他各种影帝奖杯拿到手软。


如果我是刘德华,我也想和梁朝伟换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