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溪風光:舊村——坐落在半山腰上的被網絡遺忘的原始村落

  坐落在瀘溪縣白沙大橋對岸的半山腰上,有這麼一個村落,遠遠望去,看見重重疊疊的青瓦房頂在樹林間浮現,想想應該是一個保存完好的“苗寨”。乘著週日有半天的時間,步行上山去看看。

  走過新修通車不久的白沙大橋,橋的對面是劉家灘村,村上的人家看起來比較富裕,大都蓋上了樓房。在橋上可以看到縣城沿江的休閒紅色步行道,時而有挖沙船來回經過。遠觀有縣城的“望江樓”和通向老縣城的雙向六車道“白沙大道”及周邊的風光帶。

從江邊的觀景臺上看白沙大橋。

從白沙大橋的另一端看白沙縣城及江邊觀景臺。

從劉家灘村山下往上仰望,幾乎看不到山上的有村落,被山上的樹木遮擋住了。

對面的山腰上也可看見還有幾戶舊木屋,問了當地老鄉,說這山叫“巖坨山”,我站的地方叫“坳裡”。

  問了當地村民上山的路,告訴我剛打好了一條上山的新水泥盤山公路,可以過汽車,我直接沿新水泥路步行上山。路一直通到了村口,聽村民說原準備修到後山去,不知什麼原因目前就只修到村口。

為了修路,砍掉了一些樹木,但路邊比較有特色的樹還是被保留了下來,成為路邊的風景。

來到村口首先迎接我的是它們倆,還好不亂叫,總是圍著你轉來轉去眼望著你,時不時在你的腳上身上嗅嗅。通過用瀘溪話與它們交談,就不再轉圈了。之後他就一直跟在俺後面或跑到俺的前面帶路,還算非常友好了。

這裡大多的建築是典型的老式山區苗族、土家族的房屋,有石頭砌成的高牆基,然後用多少木柱、多少木樑、多少木板組成的木結構房,連接處都打的是木榫,從基石的風化程度和房子的顏色看,房子都建有比較長的歷史了,也可見寨子曾經的人氣與風光。

  與當地村民交談中,得知這裡叫“舊村”,回去後也在百度中查詢“瀘溪”“劉家灘村”“舊村”等關鍵詞,網上查不到舊村的相關信息。或許是這裡另有其名,或許這裡是被網絡遺忘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看到我在哪裡東拍拍西照照,幾個村民要我去拍拍他們開始破爛的那間房,那面牆,那個坡,那條溝。問明原因才知道,他們以為我是上級領導來村裡瞭解危房,勘察徵收搬遷的事(聽說以前有領導專門去了解過徵收搬遷的),生怕漏拍他們家的一些情況。只好向他們說明情況,說明來意,耐心聽聽他們的訴求,然後就準備下山了。

村裡保存完好的房屋不多了,和其他地方一樣,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打工賺得的錢也基本上在城裡買房了,一般都不會到山裡老屋來住。住的老屋裡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所以空著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有的已經破爛不堪,成了危房。

  注意到在村裡的房屋,每家都砌有牛圈牛棚,見證了村裡那時候的繁榮。村民說是改革開放後分田分地進戶時,每家都養了牛用來犁田和犁地。這些年基本上都是用機器來犁田地了,基本上沒人養牛了,牛棚要麼空著要麼變成了柴房或堆放雜物。

還存有殘破倒塌的房屋,灶臺,石牆。

  還住在山上村莊的村民,在自家地裡種了很多菜,除了供自家日常吃外,大多挑下山去縣城的農貿市場賣點錢,然後換點生活用品帶上山。

從舊村山上遠觀,可以看到瀘溪新縣城的崛起,新縣城美麗的風光,山下劉家灘的鄉村建設成果。我也希望舊村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有更多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惠及,能變得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更有保障,更加幸福。

閱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