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弹性的乐观主义者,守得住内心的安宁,活得漂亮



越战期间,很多美军被俘,海军上将斯托克代尔也是其中之一。他在被拷打20多次,关押8年之后才被放出来。据他回忆:众多同伴中,死去最快的是那些太乐观的人。

被追问原因时,斯托克代尔解释:“他们总想着圣诞节可以被放出去了吧?圣诞节没被放出去,就想复活节可以被放出去,复活节没被放出去,就想着感恩节,而后又是圣诞节,结果一个失望接着一个失望,他们逐渐丧失了信心。再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劣,于是,他们郁郁而终。”

事实上,盲目乐观可能会带给人一时的兴奋,但更有可能会让人在失望后,迅速堕入绝望的深渊。

因此,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也在他的著作《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中提出,比起简单地选择乐观或者悲观的态度去生活,更好的方式是在两者之间求一个平衡——做一个弹性的乐观主义者,懂得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也要有勇气去认清现实,接受悲观思维带给你的冷静和客观。

而《挪威的森林》中的女主角之一的绿子,就是一个弹性的乐观主义者。

生活对她并不友善,母亲死于脑肿瘤,之后父亲又得了相同的疾病。家里并没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因此,绿子在兼顾学业的同时,还需要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她比谁都有理由颓废,但她却总能笑对人生中的难。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绿子,也走进她的弹性乐观主义哲学。


生活:不奢求命运的奇迹,但自己会竭尽全力

绿子大概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见惯人生苦难的人。父母患病,让她早早地在同龄人还在向亲人撒娇的时候,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残忍的是,送走母亲之后,她清楚地知道,患上脑肿瘤就等于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因此,在照顾父亲的时候,她也没有盲目乐观,天真地渴望奇迹降临,父亲转好。

她只是一天天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情,照顾亲人,也承受着他们遭遇病痛后,难以遏制的坏脾气。

在和男主人公渡边聊起自己父母时,她也说:

“父亲可凶着哩。脑袋有点不正常,一周前大发脾气,往我身上扔茶杯,骂我混帐东西,死了算了。这种病往往这样的,也不知是为什么,反正有时候专门跟人过不去,我母亲那时候也这样。你猜母亲对我说什么来着?说我不是她生的,看我最最不顺眼。听得我眼前顿时漆黑一团。”

很委屈呀,毕竟自己这么拼死拼活照顾父母,却总是要被迫听这些伤感情的话。但绿子自我调节的能力却非常强。她甚至创造了一个“饼干理论”来安慰自己。

“你把人生当做饼干罐就好了。饼干罐里有好多饼干。喜欢的,不喜欢的都有。如果你一开始一直挑着喜欢的吃,剩下的就会全是不喜欢的。所以啊,每次遇上麻烦时,我就会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往下就会好办多啦。”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解释风格”,意思是你对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

比如,同样是在考职称的时候失利,乐观的人会觉得这种情况是偶然的,自己再努把力,下次就能过了。他们会更倾向于继续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可悲观的人却会直接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就是智商低、能力差,再怎么努力也会无济于事。之后,他们也往往会放弃努力,不再坚持。

就像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指出的: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阻止无助,而悲观的解释风格可以散播无助。

而显然,绿子的解释风格非常乐观的。而且,她的乐观并不盲目,而是认清现实后的不放弃、不抱怨。她只是很温和地把目前的遭遇归因于提前遭受了命运的苦难。她安慰自己,坚持过这段时间就会好。等之后,她会尝到命运的甜。

情绪:不活在别人的嘴里,有自己的笃定

绿子很努力地生活,很努力地照顾父亲,却时不时被亲戚指责。

因为亲戚来探病之后,一般都会和绿子在医院的食堂里吃饭。说实话,在医院的食堂里,看着来来往往的病人、医生、护士,听着他们对病情的讨论。人往往会觉得心情低落,很容易没有胃口。亲戚们也不例外,吃两口就放下了筷子。

可绿子不一样,她大口大口地吃着,直到把饭菜一扫而光。

亲戚们见了,就斜着眼,酸酸地说:“绿子这么好胃口,我可难受得根本吃不下东西。”就这么一副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绿子为什么不像自己一样表现得难受一些。



很多人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很容易被这样的指责影响,开始自责,开始觉得自己不该像现在这样。

可这有用吗?父亲生病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绿子作为女儿也已经很努力地消化这样的事情,也很努力地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了。凭什么这些偶尔出现一次的人,要插着腰指责绿子,把她踹进自责的深渊呢?

绿子不愿意接招,她非常清醒地说:

“问题是,看护的是我,这可不是闹着玩。别人偶尔来一趟,充其量不过是同情。接屎接尿接痰擦身子都是我一个人干。要是光同情就能解决屎尿,我可以比他们多同情五十倍。”

这就是现实,没伞的孩子要努力奔跑,没有依靠的人,要努力成为自己的靠山,她来不及把自己的悲伤摊开。她要尽快收拾好心情前行。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里曾说:“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

绿子深谙此理。她不会停下自己的步伐,她不愿活在别人嘴里,她不会被别人所谓的道德准绳所绑架。

这是一种“我做事的解释权归我所有”的笃定。

她的乐观在于认清生活真相,依然有自己的坚持和笃定。她一直默默坚持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把自己喂饱,让自己更有力气照顾父亲。


爱人:爱,就追逐,离开的,我也能潇洒放手

绿子喜欢渡边。她的喜欢简单又直接。

闲的时候,她就拉着渡边一起去吃饭约会;

忙的时候也把渡边带去医院,陪自己照顾一下父亲;

她告诉渡边说自己想找个能纵容她任性的爱人,还在看完火灾之后,和渡边简单地接一个吻。

她很直接纯粹地把自己的世界摊开在渡边面前。一向高冷的渡边也无法招架,只能任由她闯进自己的世界。

渡边也曾对绿子说过喜欢。

渡边:“最喜欢你绿子。”

绿子:“什么程度?”

渡边:“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绿子:“春天的熊?什么春天的熊?”

渡边:“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妞,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天。你说棒不棒?”

绿子:“太棒了。”

渡边:“我就这么喜欢你。”


按照一般的剧情,绿子和渡边应该可以很幸福地在一起。可遗憾的是,渡边有太多事情放不下。他还惦记着在疗养院的直子。甚至好几次,他都因为要去看望直子,直接不和绿子打招呼就消失了。

等到他想起绿子的时候,又跑来找绿子。但绿子并不是男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附属。她冷落了渡边很长一段时间。很久之后,她才回了渡边一封信说同意和解,“因为见不到你,毕竟感到寂寞。”

看到这句话,就觉得绿子是个特别坦荡面对自己的女孩,没有太多的纠结。爱了,就是爱了,难过了,就是难过了,想你了,还是认了。

因此,绿子原谅了渡边的第一次不告而别,只是她说:

“你怎样对我都可以,但千万别做上感情的事。在过去的生活里我已经被伤害得够厉害了,不想再被伤害下去,我要活得快活些。”


这是情之所至诉的衷肠,也是绿子明确的态度表示。

绿子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她想要活得快活。如果和渡边在一起,只能终日痛苦的话,她也不会盲目乐观,期待渡边去为自己改变。言下之意是,如果渡边再伤害她,她会选择离开。

所以,在渡边再次不告而别后,绿子挂了他的电话,不再接受这个男人的解释和靠近。

而小说的最后,渡边在经历了直子的离世之后,面临迷茫的窘境时,拨通了绿子的电话,告诉她自己无论如何都想跟她说话,甚至是有很多话非说不可的时候。绿子沉默良久,问渡边:“你现在哪里?”

就我个人看来,绿子的举动并不意味着她愿意重新接受渡边。只是基于对渡边的了解,她感受到了渡边的绝望。而她,愿意伸出手拉他一把,只是因为她性格底色中,最深的善良。

写在最后

弹性的乐观,是一种审时度势的乐观。

它让我们在展望美好未来的同时,也能认清现实,懂得梳理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珍惜所拥有的,舍弃自己抓不住的。

愿你也是弹性的乐观主义者,守得住内心的安宁,也能活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