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鬥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雲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裡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布盪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
十八鎮諸侯討伐董卓,“戰神”呂布首次敗陣,董卓軍士氣低落,十八鎮諸侯一掃幾次敗陣的陰霾,士氣大振。
可是呢,這次勝利,不光彩。
一、三對一
公孫瓚不是呂布的對手,跑了。
張飛邊罵著呂布邊出陣單挑,結果五十餘合不分勝敗。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關雲長一直在密切關注著張飛和呂布的對陣,雖然合數不少,但張飛敗相已露,假如繼續打下去,用不了五十合,張飛就會被呂布斬於馬下。
張飛雖然有謀,但也是個不服輸的犟種,不會因敵不過呂布而拍馬逃跑,只會硬撐著。
這樣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死。
關雲長發現不對,只有一個選擇,前去助陣。
又打了三十餘合,劉備發現不妙,如此下去,打個平手都丟人。
所以,自己出戰。
就這樣,三個打一個,好在是贏了。
以多欺少,這就是這一仗,贏得不光彩。
關雲長和劉玄德清楚這個道理,但他們還是選擇去了。
原因只有一個,三個贏一個的不光彩比兩個輸一個光彩。
假如劉備不上,張飛和關羽敗了,更是丟人。
敗了還是小事,死了就是大事了。
一旦他倆死了,劉備也就孤掌難鳴,成為曇花一現的“漢室宗親”,還會成為史上的笑話,所以出戰即便是送死也無所謂了,反正兄弟三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大不了一起死了。
二、為何有贊聲?
三個打一個不光彩,但有贊聲。
那是實實在在的贊聲,不是諷刺的贊聲。
之所以有此贊聲,有兩個原因。
1、呂布太強
漢末,四方猛將不少,武將也多,可能跟呂布單挑的卻沒有一個。
在諸路諸侯心裡,早已有了一個打不過呂布的認識。
所以,張飛一個打不過呂布,諸侯們不覺得他丟人;關羽去助陣還打不過呂布,諸侯們也不覺得他倆丟人;劉備再去助陣,若是打不過呂布,諸侯們可能會覺得丟人,好在沒輸。
一個或者兩個猛將打不過呂布,已經是內心認可的事情了,所以他們三個打贏了呂布,諸侯們一片喝彩之聲。
就算是打不過,能活著回來,大多數諸侯也不會嘲笑,甚至也會誇讚他們勇武。
2、無人敢戰
公孫瓚去了,敗陣逃回。
當時的情形很緊急,必須有武將出陣,可除去張飛之外,沒有誰馬上拍馬去戰。
雖然是在電石火光之間的事,但大家也都看的很清楚,假如張飛不出戰,其他武將恐怕乾瞪眼,那時候各路諸侯真就丟人丟大發了,士氣低落到極點了。
面對呂布,不管能不能贏,敢出戰就可以稱讚了。
正因有了上述兩點,並不光彩的三英戰呂布才贏得了一片贊聲。
三、劉備之謀
諸葛亮,一個被《三國演義》描述成近似神的人物。
說三國謀略,大家首談的肯定是諸葛亮。
但是,書生首談的一定是劉備。
解讀至此,就有兩件事讓我們看到了劉備的謀略之高。
1、說話的藝術
“漢室宗親”,這是劉備最耀眼的標籤。
當初跟劉焉、張飛、關羽等人都提到了這個身份,可跟董卓就不提。
跟劉焉說,那是因大家都是一脈,說出來套近乎,好使;跟張飛和關羽說,那是因他倆是白丁,急於找個靠山,大靠山找不到,否則也不會跟劉備交談了,只能找小靠山,劉備的實力弱,但有個日後能混好的大標籤,他倆也會追隨,所以劉備跟他倆說,也好使;不跟董卓說,那是因董卓在京城,清楚皇族勢微,越是皇族,他越看不起,所以劉備不說。
劉備的應變能力,說話的藝術,都能體現出他的智謀過人。
2、時機的選擇
每個人都要面對很多選擇,生逢亂世的人更是如此。
和平年代,選擇錯了,充其量是浪費了一次機會,可在亂世,選擇錯了很可能就是一輩子。
所以,劉備格外的小心,惜命的同時,還要出人頭地。
討伐董卓,這是劉備的機會,他主動出擊,投奔了公孫瓚,加入了討伐董卓的大軍之中。
面對呂布,張飛急於出頭,上一次關二哥斬華雄揚名立萬,他沒立功,所以要爭功了。
只可惜,呂布不是華雄,他也不是關羽,人家關羽當初是趁著華雄斬殺了幾個猛將,體力不濟,心生傲氣等,打了華雄一個措手不及。
可呂布呢,雖然體力也浪費了一些,但武藝比華雄高不止一個檔次,比關羽都要高兩個甚至三個檔次。
張飛也不賴,沒被呂布斬了,但五十餘合也露出了敗相。
此時,關羽出陣,也是故伎重演,想像當初打華雄措手不及那樣,趁著張飛消耗呂布差不多的時候滅了呂布。
只可惜,他低估了呂布。
這個時候太關鍵了,一旦張飛和關羽敗陣,不管是死是活,劉備都會前功盡棄。
所以,此時不能坐以待斃,與其倆兄弟死傷,還不如自己上去一搏,結果是壞的也沒關係,因為不會更壞了。
就這樣,劉備出手了。
劉備是幸運的,三個人佔了上風,呂布見勢不妙跑了。
這次時機的選擇,也是體現出了劉備的智謀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