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世界上本没有路,有了腿便有了路

这部电影被誉为雄性荷尔蒙爆棚的影片——显然不是因为片中男人多女人少,或是主要角色是男性——虽然它讲的故事的确是以三个男人为中心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称得上是“爽剧”,即男主锄强扶弱,大杀四方,一路高歌猛进,踢掉绊脚石,甩翻恶走狗,砍掉小BOSS,直至打败大BOSS。途中虽遇阻碍,但这些无非是用来增加故事的曲折性,以及塑造男主正义又强悍的英雄形象的。台词对白频率高且用语精炼,具有干净利落嘎嘣脆的视听效果,也加强了“爽”的感觉。

可简单理解,亦可过度解读应该说,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与某些隐喻表达得并不晦涩。原著小说的标题就叫《盗官记》,写的是上世纪40年代的事儿,最初动笔时间也是那个时候,最终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其作者在30年代就已是中共地下党员,1949年以后在四川省委工作,做过宣传部副部长,写完此小说时已年近七旬。因而小说的主旨明确,反映的乃是旧时代民众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指导思想亦即红且正,乃是杠杠的马列主义唯物史观。

从小说到电影,其思想内涵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是电影当中突出强化了张麻子的形象,大力渲染了他锄强扶弱、打土豪分田地的实际行动,并用他的台词“公平,公平,还是TMD公平”来点题。再就是影片将时间提前到辛亥革命后不久,即1920年,同时以台词“已经把税征到民国90年了,也就是2010年”来配合上映时间——2010年贺年档。

一部电影够不够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故事、内涵或延伸意义能否让最广大的观众觉得感同身受,或是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某些寄托。换句话说,能不能给观众提供过度解读的土壤,恰恰是电影乃至文艺作品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虽然影片表现的年代与现在相去甚远,导演姜文又推崇的是“非浸入式”的表达方式,刻意用夸张的表演、年代感很强的布景道具服装发型等,让观众有明确的“看戏”的认知,但因为故事的张力强、节奏快,演员又都是影帝级别,还是很容易带观众入戏。

又虽然此片的男主角张麻子其实是“海龟”,甚至是追随过辛亥革命元老的人,但他一方面固然代表了具有先进思想的早期革命者,另一方面亦代表了平民的逆袭或曰抗争。因而不同背景不同思维及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能被其感染,从不同的角度产生共鸣。——当年破纪录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即是明证。张麻子的形象寄托及其圆满那么,抛开电影主创掩饰不住,其实也无意掩饰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情结,影片打动普通观众的点有哪些?除了“爽”和“有趣”的观影感受,人物塑造的成功及其与现实的可结合性不妨算作其中一点,并且是一个较重要的点。原书中的黄天榜(谐音黄天霸),片中改名黄四郎,被称为鹅城一霸,是可与黄世仁、南霸天等量齐观的人物,在当地横征暴敛,视民众如草芥。当地人在他的“管理”之下,穷得连衣服都穿不上了,仍然敢怒而不敢言。他的走狗有管家胡万为代表的,心思活络、能说敢做、善于变脸的阴谋派,有镖师武智冲为代表的孔武有力、头脑简单、一言不合就动手的冲动派。这一文一武共同的特点是:对主人的命令绝对服从,压迫民众,打击异己,既无独立人格,亦无道德观念。

黄四郎尽管尽情使唤其手下,但实际上对他们谈不上看重,不过是利用——包括利用他们出头做事拉仇恨以及利用他们挡枪,更多的倒是瞧不起,虽然也让他们分润些好处,但那仅仅是扔给走狗的几块骨头而已。至于县长假扮的汤师爷,无疑是识时务的,有上下斡旋的意识,有左右逢源的能力,亦有洞查世情的通透。由于他的识时务,在某些时候他可以作为恶霸的帮凶,在某些时候他也可以帮反抗者一把,如果机缘合适,他本人完全有可能摇身一变,做一个压榨“穷鬼”的恶霸。以上三类人物的存在,对民众来说无一不是痛苦的来源。想想看,如果你的BOSS住着大房子开着豪车,而你天天加班加点埋头苦干,工资单上的数字不超过四位数还连着一长串各色名目的扣款,你看到张麻子的时候,脑中心中会有怎样的情绪奔涌而过?

但是,走狗好做,张麻子却并不好当。作为恶霸的对立面,他是恶霸欲除之而后快的人,他身边的人同他也未必是一条心:他的兄弟们的思路就是抢钱,拿了钱走路就OK,不多管本地的事;汤师爷表面上为他在黄四郎面前周旋,实际上不过是为了钱,必要的时候不排除反捅他一刀的可能性——他明明藏着几份委任状,却偏偏带张麻子去黄四郎管辖下的鹅城,实质就是想借刀杀人。所以,绝大多数人做得了卖凉粉的小贩,做得了围观的乡绅,做得了有点钱的大户,也做得了媚上欺下、放弃自我的走狗,却大概率地做不了张麻子。

好在这是一部文艺作品,是一部造梦的电影,它可以轻易地造出一个小概率才能产生的英雄,并且为这个英雄赋予其成为英雄的多种条件,包括武力条件,智慧条件,以及机会条件。由此,让观众从中得到“恶霸就该这么罪有应得“的快感——也许正因如此,张麻子才这样广受追捧。尽管民众从思想到行动都是弱势的,他们捡到了银子,也不得不在恶霸的淫威下交出去,然而他们仍然盼望真有一个张麻子,紧接着就能给他们送来枪支。更希望张麻子带着弟兄站出来振臂一呼,冲锋在前,抓到黄四郎——哪怕是个假的。(虽说剧中多次批评了民众的软弱性,然而就原著延伸来的精神来讲,不可否认的,他们心中并非没有反抗暴政的欲望,这正是张麻子最终打败黄四郎的群众基础。)优秀的带头大哥现身时,被压抑的火种便可以肆无忌惮地爆发,响应者就必然云集了。并且到了这个时候,连武智冲也会冲在前排,向大家展示他在旧主倒台这件事上多么卖力——走狗既无所谓立场,自然也无所谓忠诚。

带领民众将均贫富的目标达成,为民众谋到福利,但这还不是张麻子最大的好处,他最令人钦佩的地方是,本来有机会做恶霸而不做,本来有能力压迫民众却功成身退。虽有解读说片尾老三他们去上海,无非是换个地方做黄四郎,张麻子的理想并未真正实现,但张麻子孤身离去,就这个形象而言,未尝不是一种圆满。较之于某些虚头巴脑的拯救世界,这样的张麻子,对升斗小民来说,才算得是精神上的寄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