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最近,我开启了一本新书——唐·理查德·里索的《九型人格》。

感觉很有意思,下面是我给大家的分享:

我们每个人都会用大量的时间来应对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但我们有时会突然发现,我们好像并不了解周围的人。

其实,我们对自己又了解多少呢?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并认识他人呢?

国际九型人格研究会创始人唐·理查德·里索,研究九型人格理论超过30年,他所著的《九型人格》一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公正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及他人行为表象下的深层动机,修正和完善自己。

如今,九型人格已经成为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必修课程,并在美国一些政府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帮助提升员工的协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为什么九型人格会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呢?它是如何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洞悉他人的呢?

我们自己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格类型呢?

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天,跟着作者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相信大家对于《狐假虎威》的故事都不陌生。

饥饿的老虎捉住一只狐狸,正准备吃掉它时,狐狸突然骗老虎说,自己被任命为王中之王,如果谁吃掉自己,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狐狸是有自我认知的。当它被老虎捉住时,它知道自己不是老虎的对手,如果硬拼没有胜算;它也知道自己比较聪明,所以只能赌一把,以智取胜。

最后,狐狸赌对了,老虎的认知能力确实不如自己。

可见,自我认知至关重要!

王家卫曾经说过:“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是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一个人能够读懂自己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连自己都不了解,又谈何去了解别人呢?如果无法和自己和谐相处,又怎么能和世界和谐相处呢?

然而,自我认知的难点就在于“当局者迷”,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对自己做出错误的估计。

九型人格帮助我们观察自己,了解我们的恐惧、欲望、弱点、焦虑、遇到挫折时的反应、以及我们真正的能力,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构建人生。

我们还可以从和我们性格相似的人身上获得经验,不再独自摸着石头过河,减少自己的苦恼和麻烦。

了解他人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提醒我们:“对他人宜主观,对自己宜客观。”也就是说,当我们评判自己时,应当如别人看我们一样,客观公正的看待,克服为自己找借口的侥幸心理;

而当我们评判他人的行为时,应当站在他人的角度,尽力去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自身和世界的。“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那就是认识人性。”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因为父母、成长环境等因素,导致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并逐渐演变为某种缺陷。

毕竟,谁都不是完美的。我们有时候说“这两个人性格不合”,其实就是他们两个的“缺陷”和“缺陷”之间的冲突。

九型人格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想法,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随着深入地了解他人,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他人身上的优点,也能在面对那些我们不喜欢的言行时,明白他只是陷在了自己的人格类型里面,其实也在苦苦挣扎。

这会让我们更客观和富有同情心。

这种对他人的理解也能够让团队的工作效率更高,让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融洽。

比如,在工作中,不同人格类型的人会被不同的方式激励。对于有些类型的人来说,公开表示认可没有太大的激励作用,头衔也没有什么意义,他们更喜欢独处思考,远离人际互动。

而对有些人格类型的人来说,当众表扬、办公室的各种人际互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激励因素。

九型人格是什么

关于九型人格的起源,其确认的源头已经消失于历史之中。

有人认为,九型人格符号体系最早出现于公元10~11世纪的伊斯兰神秘主义教派苏菲派的某些教团中;也有一些人推测,九型人格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在巴比伦及中东的其他地区出现了。

唐·理查德·里索现在讨论的九型人格,源自阿里卡研究所创始人奥斯卡·依察诺对九型人格的研究。

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综合了各种有关人类意识的本质与结构的相关思想体系,建立起了一套深入研究人们行为的学问。

有人会好奇,为什么不是七种、不是八种,刚好是九种人格类型呢?

因为每个人都有用情感、思维和本能来应对环境的能力,而在这三个方面都会有过度表现、表现不足、完全失去联系三种形式,因此排列组合下来一共是九种人格类型。

这九种人格类型分别为:

改革者、助人者、成就者、个人主义者、探索者、忠诚者、热情者、挑战者、和平缔造者。

很多人都会认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都是不同的,怎么可能简单地分为九种类型呢?

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现在说一个书包是“红色的”,相信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可是,红色也分很多种,深红色、砖红色、粉红色、桃红色、栗红色、紫红色、玫红色等等,稍微一点点的变化,两种红色就不一样。

可是,当我们说一个书包是红色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它不是蓝色、不是绿色、不是黑色,把它和其他颜色区分开。

同理,当我们说到某个人是“第二型助人者”时,虽然他和其他第二型的人会有差异,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他们仍属于同一类型,就像属于同一色系,他们和其他类型的人是有不同的。

唐·理查德·里索原创提出了“层级”的概念。每一个人格类型都有健康状态、一般状态、和不健康状态,每个状态对应三个层级,一共是九个层级。

同一个人在不同层级的表现状态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当你处在健康状态时,不健康状态的特征就不适合用在你的身上。

我们的人格类型也不是一种静态范畴。

当压力不断增大,正常处理机制已经不堪重负时,人格类型会沿着一种特定方向变化;

而当变得更加健康时,人格类型会沿着另一种方向变化。 这就是我们的人格退化和心理成长过程。

九种人格类型,并没有哪种不好、哪种更好之分。每种人格类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力量,都是上天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在最健康的状态下,他们都是发光的天使,在最不健康的状态下,他们又都是可怕的魔鬼。

唐·理查德·里索说了,《九型人格》不是自助手册,而是朝向幸福目标的一种手段。

认识自己的缺陷,以及改变自己,需要时间、勇气和毅力,当你越能够自由开放地审视自己,就越能超越自己。

最后,想引用中岛敦在《山月经》里的一句话:“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野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

助人型人格

曾有网友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在家里组织了一个小型聚会,聚会期间大家都聊得热火朝天,他聊到兴致起来的时候忘记了关照客人。

可是他有一个第二型的朋友,这个朋友在聚会期间很体贴的照顾每一个人,看到谁的水杯没水了,就安静地给倒上水,谁需要用纸巾就会马上递上。

当聚会结束后,大家都走了。这个第二型的朋友,回到家安顿好孩子后,居然又返回到主人家帮忙打扫。

这让那位网友大感意外,朋友却说:“组织聚会本来就是很累人的事情,大家走了后,又有这么多需要打扫清理的地方,我不帮你的话,你得多辛苦啊!”

拥有一个第二型朋友的人,都会发现,当他们有什么烦恼或者困难,想要找人倾诉或帮忙时,这个第二型朋友会随叫随到,耐心陪伴,尽可能的帮你排忧解难。

第二型助人者就是这样,他们关怀他人、慷慨大方、乐于付出,因此通常有着很好的人缘。

他们在小的时候通常都是乖巧的,是贴心的好帮手,懂事的好学生,照顾他人的好伙伴。

他们能十分敏锐的判断出别人的需要,并能调整自己的感情去适应他人,甚至压抑自己的需求。

他们非常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跟人接触而被接纳,通过帮助他人来得到认可,从而成为他人依赖的对象,得到他人的喜爱。

当接到朋友哭诉的电话,明明自己手上有一堆事情要忙,却无法说出自己现在真的很忙;

遇到有人要借钱,别的型号的朋友可能会量力而行,而第二型的朋友就算自己拿不出那么多钱,也会想办法凑钱帮忙。

在工作中,当他成功完成一个项目后,老板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如果不是因为有他来顺利推进,项目就不可能成功。

类似这样的话,会让第二型的人兴奋不已,因为他觉得大家都需要他,就连老板也依赖他。

并不是无条件的付出

要真正了解第二型人,需要明白的一个关键就是,从表面上看,他们是在奉献爱,但是在他们内心的深处,他们实际是在寻找爱。

对于第二型助人者而言,竭尽一切去帮你,希望你能来爱我!

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完全无私的付出,他们的心里有着一本情感账簿,对别人的付出和帮助,他们都记了下来,并期待能够得到回报。

当他在雨天给别人提供了一把雨伞,他是希望自己能够依偎在对方的臂弯里的。

他们害怕得不到别人的爱,害怕不被需要而孤单一人。

因为他们总想成为别人需要的人,因此有时会打着爱的名义干涉、操控他人的事情,甚至有的会通过让别人觉得亏欠自己,而向别人灌输内疚感。

当他们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时,就会很生气。他们总面临一种危险,即把渴望得到爱变为渴望控制他人。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每个类型的人都会有帮助他人的行为,这并不是第二型人格特有的,为什么第二型的人就是助人型了呢?

因为相同的行为下面,有着不同的动机。

就像很多人都会发火,但有些人是因为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衅,有些人是因为想要先发制人,有些人是对自己无力感的一种发泄,有些人是因为别人事情做得不好等等。

其他类型的人,也会帮助他人,不过是在特定的情况下。

而第二型的人,却像装了个雷达一样,寻找着他人有什么需求,他们会持续的、自动化的助人,甚至不顾自己的需求。

对他们而言,为别人服务是最重要的,这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感。

他们享受被人需要,享受他人的幸福来自于自己必不可少的付出。

要求他人爱自己

最佳状态下的第二型人,是所有人格类型中最体贴、最有爱心的。

当他们明白了,要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真正地关爱自己时,才会不再渴望从他人那里获取爱。

这时,他人的爱与不爱是自由的,回应与否也是自由的,付出变成了一种选择,而不是强迫。

他们能够真正地奉献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给他人无条件无牵绊的爱。

他们尽力去爱人、助人,如同父母对待孩子般对待他人,为他人谋求幸福。

就像我们很多人所熟知的特蕾莎修女一样,一生服务于慈善事业,临死时还在问新来的一批麻风病人的情况。

其他的修女都劝她先关心关心自己,可她说:“上帝让我来照顾他们,我随时听从上帝的召唤。”

然而,当他们的注意力开始从做好事,转到不断确认别人是爱他们、对他们有感情时,他们身上就会出现矛盾。

表面上是充满爱心的无私付出,内心深处却是要求他人爱自己。他们通常表现得过分热心和友善,赞赏、迎合他人,甚至是谄媚、讨好。

他们会表现出过分的亲昵和入倾性,把每个人都看成渴望爱的无助孩子,不管对方是否需要,强行给予关怀。

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干涉别人的私事,以自我牺牲的名义,使自己成为让人讨厌的人。

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会提醒他人:“有我这样的朋友是你的福气。”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骄傲程度,他们喜欢让别人觉得他们是个无私的圣徒。

如果别人不以爱回报他们,他们会很生气;可是如果强迫别人回报,可能会把那些受到帮助的人吓跑。

当他们进入到不健康状态时,他们会通过操纵他人,来获取想要的爱的回应。

但他们同时自欺欺人,否认自己的情感需要,否认自己具有攻击性,否认自己想要操控别人。

这时的他们打着无私的名号,做着自私的勾当,对他人造成可怕的伤害,却相信自己是完全出于善意。他们成为了所有人格类型中最令人感到棘手的。

对助人型的建议

在第二型助人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公正的爱、真正的爱,到谄媚的爱、讨好的爱,甚至到穷追不舍的爱、执迷而危险的爱。

他们不明白,真正的爱是希望他人变得坚强,独立,即使这意味着第二型人有时必须退出他人的生活。

当他们以爱的名义干预他人、绑架他人时,却恰恰证实了,他们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不是爱。

对于第二型助人者来说,有以下几点建议:

①学会爱自己。爱别人之前,首先要学会爱自己。当自己的杯子是空的时候,又如何能倒给别人水呢?

所以,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需求,让自己在一种平衡状态下面对他人。

②能够被拒绝。你的本能帮助你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但他人不一定会接受你心里的补救方法。

要学会面对他人的拒绝,就算对方拒绝了你的帮助,也并不代表对你不满或不喜欢你。给他人自由,也是给自己自由!

③学会忽视自己,和自己的善行。别人也许会对你的帮助心怀感激并表达谢意,但也可能就淡忘了。

不要一直对自己的付出念念不忘,并要求他人也一定要做到同样的反馈。放下对回报的期待,才能轻松的施与爱和帮助。

最后: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第二型助人者。

他们热情、慷慨、乐于助人、爱取悦人、占有欲强。

表面上他们在奉献爱,实际上他们在寻求爱。

他们害怕自己不可爱,而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获得别人的爱。

他们在爱人的欲望和被爱的需求之间、在真正的自尊和操纵他人以感受自己的好之间,存在冲突。

接下来,我们会一起来看看,同为情感三元组的第三型成就者。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今日话题】

身边有一个第二型的人,可以说是“甜蜜的负担”了吧。他们愿意帮助你、关怀你,可是有时,这种付出又会让你倍感压力,想要拒绝甚至逃离。

你心中最好的帮助是怎样的呢?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分享,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将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