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选型惹争议,环保or节能?

制冷剂,又称为冷媒、雪种,"冷媒"是外来词,还是用制冷剂来称呼吧,不管是空气源热泵、民用空调还是中央空调、精密空调,都得用到制冷剂,以此来完成热力循环。今天笔者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制冷剂相关知识,毕竟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空调的制冷效果和安全性。

发展历史

首先,笔者这里简单梳理一下制冷剂的发展史

1834年,帕金斯首次开发了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并获得了专利,而他设计的设备中最早使用了二乙醚作为制冷剂。后续还出现过硫酸、酒精、氨水等制冷剂,而最早这批制冷剂往往都是有毒或者可燃的,腐蚀性还很强,所以常常发生事故。

19世纪中出现了机械制冷,雅各布.帕金斯(Jacob Perkins)在1834年建造了首台实用蒸汽压缩系统机器,以乙醚为制冷剂。

20世纪初,制冷空调开始成为大型建筑的标配,20世纪30年代,一系列卤代烃制冷剂相继出现,杜邦公司将其命名为氟利昂(Freon)。这些物质性能优良、无毒、不燃,能适应不同的温度区域,显著地改善了制冷机的性能。

空调产业从无到有,从0到几十亿美元,离不开制冷剂的贡献,据统计到1963年,这些制冷剂占到整个有机氟工业产量的98%。然而到了1990年,全球变暖威胁到了很多生命的安全,制冷剂作为温室气体,再此陷入了热烈讨论。

如何选择

制冷剂的选择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厂商在选择制冷剂时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首先是满足环保的要求,最好对人类生态环境不能产生破坏作用,不破坏臭氧层不产生温室气体是最佳,底线是必须符合国家环保法规。

其次是考虑温度的要求,制冷环境和制冷条件不同,制冷剂的选择也不同,一般有高温低压、中温中压、低温高压三种。

最后得考虑下压缩机的类型,不同压缩机工作原理不同,所需单位面积制冷量也不同。

宏观把控

制冷剂的种类繁多,价格更是不一,不少空调厂商出于节省成本的需求,选择使用廉价对环境有害的制冷剂,每当与市场经济发生矛盾时,宏观的把控便要出手了。

我国《国家方案》中规定了制冷剂淘汰时间:

1)自1999年7月1日,CFCs的年生产和消费量分别冻结在1995-1997年3年的平均水平;

2)自2005年1月1日,消减冻结水平的50%;

3)自2007年1月1日消减冻结水平的85%;

4)自2010年1月1日,完全停止CFCs。

很有空调制造厂商承接项目除了公共建筑、医疗领域之外,还包括企事业单位,而政府采购空调大多数都对制冷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也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政府限定冷媒是不合理的,因为越是环保型的制冷剂价格越高,未来或有更环保的制冷剂出现,把环保制冷剂具体型号写进招标文件里是有歧视性的;而有的人则认为这是合理的,因为限定制冷剂属于采购人的自主权,也符合国家保护环境的政策要求,没有对供应商区别对待的意思。

制冷剂的限定与否牵动着所有暖通供应商的心,毕竟牵扯到的,不仅仅是节能环保要求,还有报价成本这些真金白银的事。笔者这里认为:环保对于制冷剂来说是一个相对概念,10年前的环保制冷剂10年后可能就要面临淘汰了,而政府也恰恰是那么做的。目前我国空调市场关心的更多是能效问题,2019年末还出台了提高能效标准的规定,所以供应商应该苦恼的不仅是环保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效问题!至于政府采购空调限定制冷剂型号与否,自然有相关职能部门研究……不用我们咸吃萝卜淡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