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是如何让人“脑残”的

2010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发布,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为2400万。而到2013年底,我国网瘾青少年保守计算应该在4000万左右。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近日,新华社发表了一篇时评《不能让农村青少年成网游成瘾“重灾区”》,让网游这个一直埋在万千父母心中的炸弹再次引爆了。文章指出近年来面对网络游戏公司的“狂轰滥炸”,农村青少年群体正成为网游成瘾的“重灾区”。

网游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答案很简单——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多巴胺的释放会让我们感到快乐,甚至上瘾。

我们常说热恋中的男女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就是因为其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由此制造了爱情的欢愉感。而香烟中的尼古丁之所以会令人上瘾,也是由于尼古丁刺激神经元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快感。事实上,吸烟、酗酒甚至吸毒,都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令人飘飘欲仙,难以自拔。

网瘾的产生也是同样道理。科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人们在玩视频游戏的时候,大脑会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让人产生了犹如恋爱、吸毒、酗酒一般的美妙感觉,欲罢不能,逐渐成瘾。

但问题是人体是否能承受长时间大剂量的多巴胺呢?当然不能,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很High的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巅峰状态。多巴胺的强烈分泌,会使人的大脑产生疲倦感,所以大脑只好让那些化学成分自然新陈代谢,这样的过程可能很快,也可能持续三四年。所以,“爱情保鲜期两年”的说法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而人一旦习惯了高水平多巴胺的活动,其他活动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这就好比当我们习惯了高盐分的食品之后,面对一碟清淡的小菜只会觉得食之无味,难以下咽,尽管清淡的饮食更有益于健康。

网游对大脑的损害

很多沉迷网游的孩子都会表现出学习能力下降,情绪暴躁易怒,甚至一言不合,寻死觅活。这不仅是因为孩子的心理受到了伤害,而且在生理层面也受到了伤害。

2011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与上海交大仁济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利用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了青少年网瘾患者脑结构的改变,发现青少年网瘾患者大脑白质、灰质均出现了结构性改变。

大脑白质损伤,学习能力下降:白质是由各种不同功能的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聚集而成。白质纤维就像大脑里面的电线,负责在神经元之间沟通传递信息。研究人员对30余例18岁左右青少年网瘾患者的脑扩散张量图像进行分析,发现网瘾患者大脑一些白质纤维束的微观结构出现损伤。

白质纤维的减少会导致神经元信号传递速度减慢,回路变短甚至紊乱,进而引起记忆功能的减弱与认知情绪功能的紊乱。所以,认知能力差,加上记性不好,自然不会学习好。

图:网瘾患者大脑白质损伤区域

大脑灰质损伤,致情绪无常:大脑灰质又称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是神经元细胞体密集的部位,相当于大脑的CPU,是认知功能的重要载体。研究人员分析了青少年网瘾患者大脑灰质体积的变化,发现扣带回等区域存在显著萎缩。扣带回与情绪控制相关,扣带回受损意味着人对情感的控制能力下降,不是反应冷漠就是暴躁易怒。

不仅如此,首尔大学也对网瘾青少年的大脑灰质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大脑眶额叶皮层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青少年。眶额皮层是覆盖于眼眶之上的大脑灰质,是人类情绪产生的主要神经机制,其损伤可导致严重的情绪失控。

图:网瘾青少年与健康青少年的大脑皮层厚度对比;

红色区域:网瘾青少年的大脑皮层厚度大于健康青少年;蓝色区域:健康青少年的大脑皮层厚度大于网瘾青少年

因此,很多网瘾患者会出现情感冷漠,甚至面对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原因并非只是网游太好玩,让人无暇顾及真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而是因为他们大脑中那些与情绪控制有关的结构,在长期的网游影响下被损害了。

事实上,我们已经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太多沉迷网络的孩子,在注意力、认知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缺陷,让人痛心疾首。那么,网瘾是否可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呢?

关于网瘾是否属于精神疾病,争议一直不小。

自1995年来,美国的精神病学界围绕“网瘾”一词做了大量的学术研究。但全球最先提出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却认为网瘾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可以归为心理问题但决不能称之为一种病。

在中国,2008年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了《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判定日均上网超出6小时即为网瘾。不过2009年,卫生部否定了这一标准,认为网瘾不足以列入精神疾病范畴

2013年,美国精神病协会(APA)首次将中国医学教授陶然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纳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第三部分中的网络游戏成瘾章节。确定网瘾为精神病的一个新病种,此举引发了巨大争议。专家与民众普遍认为小题大做。知名童话作家郑渊洁更是调侃说,如此一来网游成瘾的人可以在刑事犯罪后从轻发落了,因为人家有精神病嘛!

尽管在国内关于网瘾是否为精神疾病的讨论尚未尘埃落定,但不少父母已经在迫不及待把孩子送进恐怖的戒网瘾学校或医院接受所谓的治疗,其科学性非常值得质疑。但有一点需要提醒网瘾孩子的父母:那些沉迷网络的孩子大多是因缺少关爱与陪伴而致心灵空虚。

著名心理学家哈洛通过恒河猴实验提出,父母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三要素是触摸、运动和玩耍。近期研究也显示,网瘾少年的家庭中缺乏温暖和理解,不良的家庭环境与不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是导致网瘾少年,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形成沉溺网络虚拟世界等消极应对方式的重要原因。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如何与他们一起并肩作战,而不是将孩子和失败一起拒之门外,可能是很多家长需要重修的家庭课程。

让家庭变的好玩而具有吸引力,家长才能把孩子从游戏中“夺”回来!唯有用高质量的陪伴、有意义的活动来构建亲子关系、铸造孩子健康的心灵,才是防治网瘾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