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安分的少年到中国芯之父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

对于今天大部分人来说,这些名词已经不再陌生。这些技术要么已经改变我们的生活,要么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要么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总而言之,它们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里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但在繁多的技术背后,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芯片。正是各种各样的芯片支撑着海量数据的计算、处理、传输和通讯,方能使这些技术从理论化为现实。

如果要讲中国芯片产业,“中星微”是一个绝对绕不过去的名字。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芯片企业,更重要的,是因为这家企业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开启了中国芯的未来。


不安分的邓中翰

中星微的创始人名为邓中翰,196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据邓中翰所说,从小自己就对科学情有独钟,并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那时的他最喜欢听少儿广播节目里讲各种科学知识,听得如痴如醉;手里捧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读的津津有味。

1987年,邓中翰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就读。

在大学期间,邓中翰就是个很不“安分”的人,但这也给他带了许多学习的机会。大二的某次物理课上,一位教授正在讲解关于电磁学的题。其他学生都认真听着,但邓中翰却越听越感觉不对劲,他觉得这个教授讲错了!

下课后,邓中翰用整整八页纸写下了自己的想法以及五种试验方法,证明教授课上讲的思路有问题,并投到了教授的信箱。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给邓中翰上课的是中国科技大学的著名教授胡友秋先生,曾经在中科院工作过,后来也到国外做过访问学者,有着丰富的学术经验。居然说这样一位大人物错了,邓中翰的胆子也太大了。

但正是这么一“抬杠”,让邓中翰成功吸引到了胡友秋教授的注意。他看出了邓中翰的天赋,并马上把他推荐给了当时正在进行科研项目的黄培华教授。黄教授一看,果然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就把邓中翰也拉进了项目组,做起了科研。

20岁那年,邓中翰就在中国科技杂志《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论文。


出国与归来

1992年,从中科大毕业的邓中翰,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的机会。

即使到了大洋的另一边,邓中翰依然发挥着自己爱钻研的精神。当时他觉得只读物理学已经不能满足自己,有了跨学科的想法。于是读完物理学硕士后,他又读起了电子工程学,读完了电子工程学后,他又开始攻读经济管理学。

1997年毕业时,邓中翰同时获得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三个学位,成了建校130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

毕业后,邓中翰马上就去到硅谷,开始了自己的闯荡。

1998年,邓中翰创建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PIXIM.INC,这是家专注于专注于图像处理技术产业化的集成电路公司。

之前的一年里,邓中翰先是在美国Sun公司参加了UltraSPARC中央处理器工程,后来又进入了IT人才们最向往的IBM Watson研究所工作,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凭借着超前过人的技术创新以及辛勤的工作态度,邓中翰的公司很快就获得了台积电、三菱和一些风险投资的青睐,公司市值飙升,一度达到1.5亿美元。

这时的邓中翰,也不过才20来岁,就已经拥有了大部分人渴望的富裕生活。

但邓中翰并没有沉浸在一时的成功里,他很快意识到了美国商业社会的问题。美国的商业社会已经非常成熟,创业者能获得的机会都差不多,这就导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如果继续在美国待下去,很快就会迎来瓶颈。

正好就在这时,邓中翰在伯克利大学时期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田长霖先生的引荐下,认识了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主席周光召院士以及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

在了解到邓中翰的成就后,两人都希望邓中翰可以回国,一起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芯,祖国需要你们!”听着曲维枝的话,邓中翰有了回国创业的想法。

1999年国庆,邓中翰应国务院邀请,来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看着祖国繁荣的景象,邓中翰坚定了回国创业的决心。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集成电路在中国还是新产业,有许多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为中国的崛起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1999年10月14日,在北京中关村一个仓库里,中星微电子公司正式成立。


从零开始,在困境中崛起

尽管当时中国有一个充满机会的商业环境,但刚成立的中星微还是遇到了不小的挫折。

那时候的中星微,虽然名义上是公司,但其实团队人数还不到10人。而且由于国内缺乏有经验的芯片人才,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亲自来做。为了培养人才,邓中翰甚至还亲自到清华去兼职任教,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但不仅是人才缺失,资金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2001年初,中星微遭遇资金链断裂的危机,账面上只剩下100万美元。

邓中翰几人也想过要不放弃算了,但思考再三,他们还是决定继续坚持下去,最后,他们将自己的个人存款、房产以及股票全部抵押给银行贷款,维持住了公司的运营。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1年3月,中星微终于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这款芯片可以进行百万门级超大规模CMOS数码图像处理,在当时全世界都属于领先地位。

最初,他们打算利用这款芯片打进手机多媒体市场,但当他们自信满满地上门去介绍产品时,却连吃闭门羹。原来,当时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手机厂家,都觉得中星微只是一家成立没几年的小公司,根本不屑用他们的芯片。

但邓中翰与团队没有气馁,既然这个市场不行,那就换一个!

很快,他们发现PC多媒体市场正在悄然兴起,像是英特尔还有微软这样的大公司,也在大力发展这个领域。但由于当时这个行业还很小,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即便是像英特尔和微软这样的巨头也陷入了发展缓慢的困境。

这时候就轮到中星微登场了,邓中翰马上找到英特尔和微软两大巨头协商,由他们来提供芯片。两大巨头当然乐意,因为他们也希望快点把这个市场做起来。

于是在2001年8月,距离微软Windows XP刚刚全球发布不就,中星微就成为最早拿到微软WHQL认证的公司,成功将他们的芯片应用到了微软的PC摄像头里。

随着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期,PC多媒体市场也随之兴起,因为视频聊天、可视电话都需要使用到PC摄像头,而摄像头需要芯片。如此一来,中星微就成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之后的几年,中星微又接连推出多款数字多媒体芯片,并陆续拿下三星、飞利浦、苹果、索尼等国际知名品牌,成为他们重要的芯片供应商。

2002年,中星微重启手机多媒体芯片的研发项目,并迅速于次年做出实际产品。这时的中星微,已经不再是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迅速拿下了联想、TCL、首信等国内主流手机厂商的订单。在国际大厂中,出于之前的合作经历,三星手机也很快将中星微的芯片写进了采购清单里。

2005年11月,中星微凭借出色强大的技术实力,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

2009年,中星微电子多媒体芯片全球销量更是突破了几亿枚,成功占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份额65%以上。

2016年,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时候,中星微已经研发出了中国首款可以应用于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的芯片“星光智能一号”。同年,中星微凭借20.5亿元的销售收入,入围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十大企业”榜单。

今天,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路上,中星微依然走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