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长沙》:动乱年代,千万家庭的缩影

由于疫情不能出门,宅在家的日子,都是和家人在一起,一起晒太阳,一起吃饭,一起逛马路,一起追剧···天天重复,单调的日子里,感受更多的是温馨,毕竟这样的时间,实在不多。

追剧追的基本都是战争题材的剧,因为老爸喜欢看,小时候很反感,每次爸爸看,总是吵着闹着要换台,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也能在一旁静静地看,为了未知的剧情而揪心。这段时间重新刷了《伪装者》,近两天又在追《战长沙》。

《战长沙》是14年拍的剧,总想追,却总也没时间追,不过零星的知道一点剧情。1938年10月,日军攻陷武汉后一路南下,长沙危在旦夕。整部剧以茶园巷胡家展开来写,我仿佛陪剧中人物一起见证了一个家庭在战争中是怎样从人丁兴旺走向凋零,在那个动荡的战争年代,这个家庭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

剧中的姐夫薛君山,他是长沙的地头蛇,为了让妻子一家在乱世中衣食无忧,敛财手段一流,不能说他是个好人,但也不算一个绝对的坏人。1938年11月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长沙一旦不守,就对其实行“焦土政策”。身为保安队长的薛君山虽然接到了焚城的命令,可是因为一连串的偶然事件,大火提前烧起来的时候,是他推着水车义无反顾地冲进火场救人,他的下属拽着他的胳膊说危险,劝他离开,他说:“我们收了人家的保护费,就是要保护他们”。听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莫名觉得有点搞笑,但不得不承认他冲进火场的样子帅爆了。

薛君山是一个真实而又普通的人,铁血硬汉也有割舍不断的亲情,爱妻子爱孩子,这是他最普通的一面;为了养活妻子一大家子人,他走私,发国难财,这恰恰又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不管是在什么年代,钱才是家庭生活最基础的东西。他虽然是个大老粗,不识几个大字,但为人仗义,对待兄弟,讲义气,在敌人攻打笔架山,战士们都拿起笔写遗书的时候,他撕毁了莫小弟的那份,说了句:“老子在你就在,老子不在了你也得在!”诚如他所说,最终他走在了小弟的前面。

姐夫走了,胡家的顶梁柱也倒了,尽管顾清明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一家老小,但一己之力终究无法对抗战争的残忍。战火将胡家撕开了一道口子,而后慢慢侵蚀。

湘湘在湘水和日本人同归于尽时,瞬间成长,去当了护士,救治前线送来的伤员,在接连不断的巧合下,她和顾清明修成正果,却也过上了思念在前线打仗的丈夫的日子,日日夜夜,担惊受怕。在湘宁和湘水相继被日本人杀害后,纵然大爷爷百般阻挡,湘平却铁了心要上前线打鬼子,我很喜欢湘平这个角色,做事果断,有主见,不管是自己的婚姻大事,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敢于向家庭反抗。一边是杀兄之仇,民族大义,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抱负,另一边是白发苍苍、垂暮之年的爷爷奶奶,他们再也禁不起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我欣赏湘平骨子里的一腔热血,却也心疼阻挠无果落寞而归的大爷爷,在小秋的搀扶下,慢慢地消失在黑暗里。用大爷爷自己的话说,他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几十年,剧中说“他在湘潭称王称霸了一辈子”,这样的一个人物,在胡家小辈被战争一个个带走之时,一方面,他也懂民族大义,懂抗日救亡,一方面,他想竭力保住胡家的香火,他是矛盾而又痛苦的。

胡小满是剧中成长最慢的一个人物,每每看到他,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为了追求自己的心上人,心一横跑去参军,结果在顾清明的办公室听到走火的枪声,吓得蹲在墙角尿裤子。用姐夫薛君山的话说,他就是人软货怂,在战争面前,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拎不清事情的是非轻重,他本性不坏,但在剧中,绝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在家人接二连三去世的打击下,他才真正地长大,他手不抖心不颤开的第一枪,打死的是汉奸小黑,最后为了保护湘潭老家的村子,死在了日本人的手里。

大概是因为年龄的原因,泪点越来越低,好几次因为剧情,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直到胡湘湘知道爸爸妈妈弟弟奶奶都不在了,一边发疯地喊着“我要回家”,一边冲下楼的时候,我再也绷不住,不知道是为了战争的残酷,还是彻底失去亲人的悲伤。

其实,我经常会想,如果我早出生个几十年,生在动乱的抗战年代,我会不会提枪上战场?坦白说,我没法给自己答案,因为身体里流动的血液是热的,我是爱这个国家的,但我很清楚我怕死,可是,谁又不怕死呢?《伪装者》和《战长沙》中有一句一模一样的台词,我记得很清楚:上战场不是为了求死,而是求生,求整个民族的生。在学过历史、读过政治以后,在见证了民族的繁荣发展以后,我深深地感受到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是多么幸运,但也深知这份和平来得多么不容易,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骄傲的。小学阶段学过一篇《小英雄雨来》的课文,有个场景,我记忆犹新,雨来去夜校上课,老师把上课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就五个字——我是中国人!语文老师在讲到这段内容的时候,反复让我们读这五个字,那时候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将这五个简单的字读了又读,我早就会写了,有什么读的必要呢?后来学历史看政治的时候,我总会想到这五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