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邊有座“帝王陵”,千年來無人敢動,專家卻至今“難以解釋”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黃河邊有座“帝王陵”,千年來無人敢動,專家卻至今“難以解釋”。

在古代,對老去的恐懼一直都是永恆的話題。從秦始皇開始,那些達官貴人們,就不斷追尋著長生不老的方法,當然,往往都是找不到的。但是找不到就找不到吧,那在自己死後,自己也要過上和生前一樣的生活。

因此,在古代,找到一個風水寶地,就是這些皇帝和貴族們都期望的事情。而在黃河的附近,就有著這樣一個風水寶地,背靠邙山,面向黃河,在古代頗受歡迎。但是有一個人,卻不信這個說法,在他離去之後,還專門留下遺言說:“我五行缺水,因此我要埋葬在黃河裡,把我的腳對著邙山吧。”翻閱史書,這個人的做法,也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

而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光武帝——劉秀。我們都知道,在劉秀之前,當權者是王莽,那個時候東漢幾乎已經被王莽奪走了。按理來說,漢朝就該老老實實地滅亡,接受歷史車輪的碾壓。但是被後世戲稱“位面之子”的劉秀,卻改變了這種歷史觀點。

劉秀憑藉自己和自己哥哥的力量,統一了起義軍,最後和王莽的大軍決戰,甚至還得到了隕石的“幫助”,在劣勢的情況下,大勝王莽,為東漢再延續了幾百年。可以說,他是歷史上唯一一位,在國家滅亡,改朝換代之後,還能夠重新恢復舊朝的皇室宗親。在他的生前,自己就已經算是個傳奇人物了,他故去之後,他的墳墓也是更加離奇。

離奇的地方就在於,這座墳墓,雖然靠近黃河,卻從來沒有被淹沒,甚至連數千年來的毛賊,都不敢對這個地方下手。我們都知道,黃河在歷史上,雖然是母親河,但是她對人類可沒有現在這麼好。滾滾的黃沙經常會改變她的河道,將周圍的城市和鄉村淹沒,然後讓後來的人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再次發展。

因此,在黃河一帶,往往是遺蹟下面疊著遺蹟,下面還有著兩三個遺蹟。光是開封一帶,就有考古學家發現,這土地底下,起碼有著三個以上的不同朝代的遺蹟。可見這數千年來,黃河的泛濫究竟有多厲害。

但是開封這些古城遭了罪,劉秀墳就沒有,儘管他離如今的開封市區,就只有二十公里不到。但是在史書的記載裡,卻從來沒有記載過這個地方被洪水淹沒。也就是說,黃河將近千年來的泛濫,沒有一次淹到了劉秀的墳。除此之外,更令人奇怪的,就是這麼久了,居然沒有人打過劉秀的主意。要知道,雖然劉秀本人相當節儉,對墓葬一事也不像一般皇帝那樣講究,而是要求薄葬,地點也很容易被判斷出來。但是他畢竟是東漢的皇帝啊,即使不說那些平民百姓,他的子孫後代,自然也是會對祖先的墳墓多次修繕的。

但是在現代專家發現了這個地方之後,就察覺到了一件怪事。劉秀的墓,居然沒有被人“光顧”過!上文中,筆者也提到過,雖然劉秀要求一切從簡,但是後世的修繕和重新祭祀,必然會帶來一些好東西。在古代百姓朝不保夕的情況下,想要他們一直都不對劉秀墳墓下手,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要想下手,或多或少,都會留下痕跡。而這裡也沒有被洪水淹沒過,開洞的痕跡也沒有,就代表著千年來,這裡的確沒有人進去過。因此有專家認為,或許是黃河的土質,不適合挖洞,一旦挖開之後,如果沒有保護措施,往往會被埋在其中。

這種說法聽起來合情合理,但是也讓人想不通:那漢朝的人,是怎麼樣給劉秀挖出空洞的呢?要知道那些人沒辦法挖掘到更深的地方,是因為土壤問題,難道在修建墳墓的時候,土壤還能產生變化?而且在古代,雖然說平民只需要挖個大坑,然後安葬就行了。

但是劉秀是開國皇帝,即使遺囑要求從簡,最基本的面子也是要給的。比如說秦始皇的陵墓,就是依山而建,將一整座山都挖空,設置了很多機關,作為自己的地下世界使用。劉秀雖然做不到這種程度,最起碼,工匠在建造的時候,也會以宮殿為原型,建起一個相似的墓室。而問題就出來了,古人沒有科技的情況下,究竟是怎麼解決這種難題的?

在史書裡,無論怎麼翻閱,都查不到相應的記載。而且黃河氾濫,地下也是滲水嚴重,劉秀墓又是怎麼樣保持下去的?因此,有學者表示,或許一開始,劉秀的墓裡就什麼都沒有。哪怕是真的有陪葬品在裡面,這幾千年來的浸泡,誰知道地下水有沒有打通墓室,將裡面的東西全部帶走?或者劉秀在裡面,只是個假象,是為了防止那些盜賊的,真正的劉秀墓,根本不在這裡。

理由就是古人早在西漢初期,就對墓葬的安排有了很詳細的說明和指導,這種情況,他們不可能想不到。但是無論是史書,還是後面朝代的做法,都很難解釋,為什麼一個無人的墓,卻被歷朝歷代異口同聲地記載在這裡,而且每次都有人重新擴建和修繕?當然,對於這些可能性,我們到現在也是不得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