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把好三道防線,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最後一役,化州23個督導組掛牌督戰,必須奪取總攻勝利。高質量、無折扣地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是我們堅定不移的目標;讓所有貧困戶如期脫貧,有幸福安生的日子過,是化州市委、市政府必將兌現的莊嚴承諾 。” ——化州市委書記黃永

【掛牌督戰】

2020年,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近日,中央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和廣東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進會,均擲地有聲地強調“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在脫貧攻堅戰的廣東戰場,尚有6個市的35個縣(市、區)脫貧任務較重,要開展掛牌督戰,集中力量啃下這些“硬骨頭”。

時間如指間流沙,時不我待。

根據中央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和全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進會部署要求,廣東省已展開省內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工作。近日,新快報採訪團隊圍繞現階段扶貧工作的焦點、難點,走訪了一些市、縣,專訪了市分管領導和縣委主要領導,他們既不迴避短板和難題,又對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充滿了信心。

中國化橘紅之鄉、廣東省七個一類革命老區縣(市、區)之一,位於茂名西南的化州,在脫貧攻堅“圍殲”戰中實力佈陣——三道防線嚴絲合縫,步步為營阻擊貧困;“三變”模式靈活轉換,土地人工均為紅利;“龍頭+”“互聯網+”“護河員+”,創新思維點面結合,力保貧困人口穩定增收……

“高質量、無折扣地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是我們堅定不移的目標 。”化州市委書記黃永近日在接受新快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讓所有貧困戶如期脫貧,有幸福安生的日子過,是化州市委、市政府必將兌現的莊嚴承諾。

■採寫:新快報記者 潘芝珍

■攝影:新快報記者 龔吉林

聞令而動,23個督導組發起衝鋒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黃永對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字字在心。他說,化州全體黨員幹部已發起動員令,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全面壓實工作責任,奮力推進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就業扶貧等工作,確保如期完成化州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

化州市有341條精準扶貧任務行政村,其中39條為省定貧困村。黃永介紹說,截至2019年12月底,化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13060戶29238人,2019年脫貧退出的有12577戶28089人,分別約佔96.3%、96.1%,39條省定貧困村全部達到十項出列標準並已退出。

“未退出家庭,計劃在今年6月底全部脫貧。”

這些天,黃永帶領督導組馬不停蹄,將11個未脫貧家庭走了個遍,“每一戶都有自己的困難,要面對面去了解,想辦法幫他們解決。”黃永對官橋鎮一名彭姓貧困人員印象深刻,“家裡6口人,戶主有殘疾,就靠他老婆一人打工養家。”黃永說,因病、因殘、因學致貧現象普遍存在於未脫貧家庭中,如何幫助這些家庭增收,題面有多種解法。

“落實各項保障,加上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等等都是備選答案,都能提高貧困戶收入,這些措施合而為一,貧困家庭就能增收一大截。”黃永說,只有多措並舉,才能穩步提高未脫貧人員的家庭收入。“接下來的兩個月,化州的23個督導組和各鎮、村一線扶貧幹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依照一戶一策、一人一法的幫扶措施,對化州最難啃的‘硬骨頭’發起衝鋒。”

三道防線,嚴絲合縫阻擊貧困

“決戰決勝關頭,進攻與防守都不能放鬆。化州將把好三道防線,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黃永告訴新快報記者,實現未脫貧戶脫貧是化州必須攻克的第一道防線,這是進攻戰,必須“拿下”。化州已制定《化州市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實施方案》《化州市脫貧攻堅掛牌督導掛鉤聯繫工作方案》《化州市脫貧攻堅掛牌督戰掛鎮包村到戶工作方案》,壓實鎮、村、駐村幹部,行業部門責任,落實有針對性的“一戶一策,一人一法”幫扶措施,建立幫扶臺賬。靈活採用就業扶貧、產業扶貧、消費扶貧、資產收益分配針對性傾斜、因戶施保等方式,加大幫扶力度,幫助貧困戶增收。重點解決“八有”“三保障”問題,做到“一鎮一方案”“一村一臺賬”“一戶一計劃”,確保6月底前剩餘貧困人口“八有”各項脫貧指標全面達標。

而嚴守脫貧不穩定戶返貧,則是“總攻”戰場的第二道防線,“主要是針對已脫貧戶,把無勞動力脫貧戶收入在5808~6384元、有勞動力脫貧戶收入在8267~9060元的納入脫貧不穩定戶。經排查,全市有318個家庭、1084人處於返貧風險區,化州已建立返貧監測和動態幫扶工作臺賬,由專人實行動態幫扶,保證他們的收入不斷增加”。

第三道防線針對脫貧邊緣戶構築。黃永解釋說,把無勞動力脫貧戶收入在6385~7000元、有勞動力脫貧戶收入在9061~10000元的納入脫貧邊緣戶,該群體雖然達到脫貧標準,但年收入與貧困線拉不開距離,一旦遭遇變故,有極大的返貧風險。他說,該群體亦有專人實時監測,並給予就業、產業、消費扶貧和資產收益分配針對性傾斜、因戶施保等幫扶方式,確保其收入在不退步的基礎上節節增高。

包括就業扶貧在內的多舉措扶持,化州正在加大力度、壓實責任全力推進。“化州不僅有‘護河員+’,還有‘龍頭+’‘互聯網+’等一系列組合動作。”黃永說,扶貧“組合拳”調動企業、連接資源,以多種形式吸納貧困戶參與其中,實現了“單家獨戶”“小群體”“弱群體”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為其脫貧致富夯實了基礎。

一人多崗,碎片化時間均可“變現”

對於有勞動力的未脫貧家庭,就業扶貧無疑是立竿見影的有力舉措。黃永笑言,化州有一個獨具特色的幫扶“招式”——“護河員+”模式。新快報記者瞭解到,該模式創新方法,將貧困人員就業與村級護河員崗位結合,從縣級財政中專項安排經費744萬元,優先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聘請河道保潔員及巡查員,目前已聘用600多名貧困人員上崗巡查管護河道,不僅補充了基層巡護力量,解決了河道日常管護問題,還幫助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讓每個參與河道管護的貧困人口年增收6000元,達到了河湖治理和精準扶貧工作兩不誤、兩促進的“雙贏”效果。

黃永以官橋鎮彭姓貧困戶為例,補充說明“護河員+”的驅動“火力”,“女主人除了當護河員,還可以兼職村裡的保潔員,工作時間並無衝突。”黃永說,兩份工作之外,她還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去附近的扶貧車間做計件工,獲取第三份報酬。“鎮街企業也有夜間值班的崗位優先給貧困戶,也就是說,只要合理利用時間,踏實肯幹,家門口全天候都有空崗可選。”

“僅靠單一收入,脫貧人員仍有較高的返貧風險。”黃永表示,決戰時刻,化州要直面脫貧攻堅戰場上最堅固的堡壘,在全面落實政府兜底保障之餘,仍需創新思維探索更多增收路徑,唯有如此,才能保證貧困家庭“財源”不斷,穩健步出貧困行列。新快報記者瞭解到,化州各鎮已建成數十間扶貧工廠、扶貧車間,為留守鄉村的弱勞動力提供了一千多個就業崗位,縫手套、做玩具、穿珠鏈……簡單易學的小手藝,老弱婦孺也能參與,為家庭增收出力。“疫情期間,小作坊派上了大用場,未能及時復工的貧困戶,也在扶貧工廠務工獲得收益,彌補了損失。”黃永說,化州目前的復工情況向好,全市7412名貧困勞動力人數(不含在校生、在家務家人員)中,已有 6327人實現就業,佔比85.36%。

“脫貧是第一步,化州貧困人口全數退出後,我們要‘扶上馬、送一程’,讓他們走上致富路。”黃永表示,化州將繼續完善脫貧長效機制,鞏固扶貧成果,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不搞扶貧政策措施“急剎車”,堅決做到“四不摘”。

“攻堅之戰,化州勝券在握。”他強調,下一步,化州將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我們正在統籌納入化州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不斷增進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