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建议-第31期】人才机制凝聚创新核心要素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在科技领域更是如此,在创新发展的时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科技水平的高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我国要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近日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8)》集中反映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和未来形势,从多个维度展示了科技人才队伍的全貌。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仅在数量上实现飞跃,在年龄层次、所属领域等方面也越来越科学合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认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在规模和结构上的变化有目共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人才环境逐步优化,科技人才体系持续完善。这背后是时代的变迁、政策的变化,更是人才制度的不断变革。这些变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群众的需求,才有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可喜成绩,也让科技发展有了人才支撑。

1

翻天覆地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人员数量不足5万,1966年—1978年期间更是进一步萎缩。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达到8705万人,比上年增长4.9%。数量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根据《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8)》统计数据,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均居世界首位。

1978年,52名年轻学者前往美国,这是1966年之后中断留学事业10年后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后来都成为各自领域的著名科学家。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是其中的一员,他曾多次强调这段留学生涯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由此开始,出现了延续多年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潮。

人才引进战略只能解决一时之需或者应急之需,但是,要根本解决国家和民族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问题,自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战略才是关键。因此,把人才送到发达国家学习的同时,我国先后建立博士后制度、启动“211工程”“985工程”,增强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指标看,从2006年到2015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从1738.8万人增长到了2625.3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数从943.3万人增长到了1576.7万人。

2

优化环境 人才“吸力”越来越强

“把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机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相结合,是我国特色的‘引培机制’。”吴帅说。我国科技人才总量的持续增长不仅表现为人才数量的增加,更表现为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对人才吸引力逐渐加强。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深有感触,他曾撰文总结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人才制度,表示,早在1994年中国科学院就启动实施了“百人计划”,在我国开启了引进和选拔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先河,并由此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吸引海外人才回国亦优势强劲,“十二五”期间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总人数的3倍。与此同时,各类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加强了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国家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7000余位;中国科学院24年来累计引进优秀人才近3000位,其中已走出43名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现任100多名研究所所长中近三分之一是“百人计划”入选者。

最近一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正在出现。根据《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各国对人才吸引力排行中,中国居第23位,比2014年—2015年的第27位前进了4位。我国留学生回流加速,对外国留学生吸引力增大。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外国人已达数十万。

3

激发活力 人才机制与时俱进

科技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有力推动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如果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种子,那么,鼓励和支持创新的环境就是种子成长的土壤。70年历程中,解放、激励人才一直都是人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改革之初解决人才流动不畅,此后又有国家科技奖励、人才奖励、股权激励发明创造的政策连续出台,最近几年更是推动科研人员兼职兼薪,打破体制机制束缚。这些政策、制度尽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法不同,但总的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解放人才、激励人才。一方面,遵循科研规律,激发人才创新动力。根据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对从事不同类型活动的人才予以分类支持,创造良好的创新平台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多种举措,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猴”科研团队最近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这一成果背后正是这支团队十年来激发人才活力的结果。从2009年成立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奉行的就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用人之道。不管是“海龟”,还是“土鳖”,不管来自哪里,不管年龄几何,一起瞄准重大科学问题,潜心研究、攻坚克难。

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科研环境,才能真正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在创新发展路上不断前行。

4

引领创新 科技人才担当大任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才引领创新发展作用不断增强。在基础研究领域,量子调控、铁基超导等开始步入世界领先行列;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历练了一批突破关键性技术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天宫、神舟、天舟、嫦娥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高铁等重大工程领域,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纵深发展上屡立奇功。这背后,都是一批批既懂科学研究,又敢于创新实践的高层次、多领域的专家。

因为有了他们的耕耘,我国才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科技、经济大踏步向前,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国际科技论文总量稳居世界第2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7年居世界第1位,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3位,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当下,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升至第17位。涌现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培育出一些引领世界潮流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科技创新,人才引领。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下一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用人、培养人、凝聚人的路上继续前行。

【分析建议-第30期】高科技创新企业不仅需要研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