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王》—技术还是情怀

这其实已经算是一篇迟到的影评了。

如今《狮子王》的热度在国内早已被《哪吒》甩到不知哪里去了。饺子导演曾经说过一个故事,自己因为苛求特效而把一个特效师逼疯,选择辞职,但这个特效师没有想到的是,换了个公司,竟然还是接到了这个活,最后磨出了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申公豹变成豹子头的特效。这当然可以说明国内的特效并不是做不好,我们也是可以磨出好作品的,但是对比《狮子王》,我才真的发现中国的整体电影工业水平比起好莱坞来说真是天差地别。

不可否认的是,好作品一定是磨出来的,但相比于好莱坞来说,中国的很多电影像是一个个分散的人的努力结果,我们仿佛还没有整合成一块,还需要外包公司,很多团队来合着制作一部电影。而好莱坞因为电影工业水平的发达,则更显得是一个整体的结果,所以我们的电影则更注重个人的坚持,因为真的,假如没有他,这部电影还就真的是不成。

迪士尼在1994年推出狮子王后,立即席卷全球,甚至打败了《阿甘正传》,成为了当年全球总票房最高的电影。木法沙告诉儿子的那段话"Remember who you are and remember your place in the circle of life"。至今还是很多人的座右铭。所以当真人版(真狮版)上映时,几乎我们所有人都是抱着情怀去看的,去看爱,看成长,看责任,看那永久不变的生命轮回。

很多人对于这部《狮子王》的观感并不是很好,坦白说,真人版的《狮子王》也确实没有老版那样表情生动,如果抛去配音的话,我们简直就是在看一部动物世界(在此,十分想念我们的赵忠祥老师),我们很难捕捉到他们的细微的表情。但不得不说,这很真实。很多画面看起来极其震撼。起码倒也对得起这张电影票。

关于动画电影是坚持2D还是3D技术,一直都有争论,关于这些,小编就是个门外汉。但在中国,很多人的评论中确确实实的体现了看不上这部CG版的狮子王,我们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技术画面的震撼,而是故事人物的失败。面瘫的辛巴仿佛失去了灵魂。

中国大多数的观众其实没有那么关心特效,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依然还是以故事和深度为主。不在这个层面上谈,技术再好,也是基本抓瞎。但尴尬的是,中国的电影目前来看,并没有多少人能够讲好一个故事,刻画一个人物,就更别说再上升点思想高度方面了。也许会有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电影审查制度,但我不认为这是根本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到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是极高的,我们既想每年都在三大电影节中亮相,又想获得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既要求特效赶超好莱坞,又想能不能像台湾,韩国那样另辟蹊径。所以目前来看,中国的整体电影就有点四不像。我们是特效特效没有做好,故事故事也没有讲清楚,再加上资本流量的裹挟,大多数电影在没有开拍之前就已经能预见的判断好坏了。

一部电影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判断什么电影才算得上是一部好电影。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恐怕大多数人是判断不出来的,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早已变成人们消遣娱乐时的对象了。

而当这门艺术种类的科技性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还能否跟得上。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我们可以看出5毛特效和一块的区别,但分不出一块和一块零一分的区别,而更悲哀的是一块的特效在中国都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其实小编倒也认同电影的核心应该是故事,不应该以技术为主。但这并不是中国特效不行的借口,做特效有做特效的一批人,写故事也有写故事的一批人,并不互相冲突,冲突的其实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是否认真的在做电影。

真的希望中国的电影工作者能保持着那份对电影的赤子之心,就像姜文做客《圆桌派》的时候说的,你得给大家观众一个理由,离开家里的沙发,我凭什么选择去电影院看电影

技术也好,情怀也罢,最起码的,要对得起观众花钱买的那张电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