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疾又減貧 藥草“黔程”廣

貴州日報

黔地無閒草,處處皆靈藥。

3月24日,貴州向法國捐贈價值10餘萬元本土研發生產的中醫藥,支持防範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自疫情暴發以來,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的作用,受到全球關注。貴州,從攜10噸中藥材馳援湖北鄂州到推廣中成藥救治新冠肺炎病人,再到特色苗藥援法抗疫,“黔藥”備受矚目。

貴州是全國四大中藥材主產區之一,素有“天然藥物寶庫”之稱。據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貴州藥用植物資源種類達5304種,全國排名第四。我國六大民族藥之一的“苗藥”,90%以上的藥材集中在貴州。

醫疾又減貧,藥草黔程廣。

聚焦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殲滅戰,貴州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聚焦重點品種和優勢區域,縱深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著力把我省建成全國道地中藥材重要產區。預計到2020年底,中藥材種植面積可達655萬畝,產值200億元,一條生態富民扶貧新路正在眼前徐徐鋪開。

搶抓春種時節 做大優勢單品規模

四月芬芳。安龍縣三道牆壩區萬畝白及種植基地,紫色的小花綴滿枝頭,競相開放。

白及花開出的不僅是怡人春色,更承載著村民增收脫貧的希望。基地裡,忙著除草的三道牆村村民郭大芬說,在基地務工每天掙80元,她家還種了兩畝白及,去年共收入6萬多元,“種白及比種水稻、玉米收入高得多。”

基地負責人、安龍縣欣蔓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夏與說,今年,三道牆壩區計劃新增白及種植面積2000畝,可採挖500畝,按每畝8萬元產值將有4000萬元收入。

施秉縣,被譽為“中國太子參之鄉”,是我國三大太子參重點產區之一。

走進牛大場鎮金坑村百畝太子參種植基地,這裡的太子參已抽芽散葉。“20多年前,我們就開始試著引種太子參,帶動村民既增收又脫貧。”金坑村駐村幹部宋永宏說,現在不少村民都主動改種。目前,全縣太子參種植面積達7.27萬畝。

緊盯春種關鍵時節,做大做強優勢單品。今春以來,立足生態氣候和道地性優勢,按照《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中藥材產業發展推進方案(2019—2020年)》,我省提早謀劃,重點抓好天麻、石斛、太子參、白及、半夏、黃精、鉤藤、薏苡仁8個優勢單品產業,加強良種繁育推廣,從源頭抓好藥材質量,在重點產區建設優良種源保存與繁育中心、種子種苗培育基地,提升良種覆蓋率和商品產出率。

抗疫生產兩不誤。及時印發了《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藥材有關工作的通知》,加強春耕備耕種子等農資儲備調度,採取分時段分區域、錯峰方式,加快播種與育苗、栽種及移植等春耕生產,指導企業加快復工復產。成立“9 3”縣(區)服務組,根據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幫助選好主導品種,發展“短平快”中藥材,建設規模化基地。

8個單品中,金釵石斛和鐵皮石斛仿野生種植已達14.7萬畝,規模全國第一;太子參種植35.47萬畝,居全國第一,產量佔全國需求量的40%,已初具全國定價權;黃精種植8.85萬畝,以印江為核心的梵淨山多花黃精產業帶基本形成;56個縣(區)種植天麻16.2萬畝,七星關、大方等種植面積佔全省70%以上,已成為當地重要扶貧產業之一;69個縣(區)種植白及9.37萬畝,約佔全國七成。

創建“定製藥園” 構建穩定產銷關係

眼下,正是中藥材種植的大忙時節。

“今年還要擴種十幾畝薏苡仁!”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種植戶王元仁忙著栽苗,“去年每畝收六七百斤,20多畝收入4萬多元,基本上都是賣給公司,比種其他農作物要好得多。”

興仁市是“中國薏仁米之鄉”。今年1月份,貴州興仁薏仁米電商公司採取“公司 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模式,在大普村通過土地流轉集中連片土地,打造以銷訂產的“定製藥園”,確保精準化、個性化訂製薏仁米的產銷。

“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種植什麼。‘定製藥園’產品能達到中藥飲片標準,加上套種模式,每畝薏仁米產值可翻一倍。” 公司負責人夏召和說,今年預計在興仁市發展薏仁米“定製藥園”2.7萬餘畝的。目前,已在巴鈴鎮簽訂了8000多畝訂單,可帶動2384戶農戶,584戶貧困戶增收。

為充分發揮貴州中藥材資源優勢,去年底我省印發了《全面推進“定製藥園”推進工作方案》,明確到今年底 “定製藥園”種植面積20萬畝的目標,並逐年擴大“定製藥園”認定規模。到2025年,力爭把貴州建設成為國內外排名前列的中藥材原料供應基地。

同時,省中藥材專班將收集省內150多家企業的原料採購年度需求量,將省內582個200畝以上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109個單品向藥企、醫院推薦,建立穩定的定製關係。並制定了“定製藥園”獎補政策,通過“以銷定產、以銷促產、以銷增產”的方式,推進中藥材規範種植、提高質量、降低成本。

目前,貴州已建立太子參、鉤藤、黃精、天麻等中藥材“定製藥園”11.6萬畝。2020年,力爭省內藥企和醫院採購本省藥材比例從目前的40%提高到60%以上,推動中藥材產銷對接更加緊密。

強化技術培訓 延伸產業鏈條

當前,我省中藥材產業已步入提質增效新階段,強化技術培訓是關鍵。

“廂面寬度要在90釐米左右,不要過寬也不要太窄,播種的量在12到13顆……”3月27日,赫章縣平山鎮長衝社區壩子裡,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武親為藥農現場進行中藥材種植技術指導。

赫章是我省藥材主產區之一。朝著“中國半夏、赫章定價”的目標,赫章用技術力量為中藥材發展賦能。目前,全縣已建成12.78萬畝中藥材基地,打造“赫章半夏”全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為標杆的龍頭品牌。

線上線下齊發力。疫情期間,貴州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藥材春季生產指導意見》,發佈22箇中藥材品種生產技術,組織30餘位專家到全省各地培訓藥農。並建立貴州省“12316”三農服務熱線電話平臺,開設“農技培訓 空中課堂”專區專欄,開展線上培訓。

在強化技術培訓的同時,貴州積極推動中藥材產業與醫藥製造業、流通服務業,健康融合業等有效銜接,打通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倉儲物流、銷售全環節,延長產業鏈。

在納雍縣,組建了專班及中藥材工作組,引進威門藥業、江蘇蘇中製藥等龍頭企業訂單收購、帶動發展,組織專家幫助遴選頭花蓼、天麻、黃蜀葵等“短平快”品種,明確種植區域、技術服務和產銷模式。

貴州百靈新增建設7.5億顆粒擴能項目開始投入產出,安龍普坪鎮千畝中藥材基地發展大健康旅遊已初具雛形,天麻、鐵皮石斛、黨參、靈芝、杜仲葉等“藥食同源”物質生產經營試點工作有序推進……產業鏈條正不斷延伸。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級幹部、省中藥材產業發展工作專班班長向青雲表示,發展中藥材產業是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決勝脫貧攻堅的必然要求。下一步,聚焦按時打贏脫貧攻戰的時間節點,聚焦“9 3” 縣(區),聚焦“短平快”、“道地”、“藥食同源”優勢單品,全產業鏈謀篇佈局、全方位精準推進、全要素強化保障,推動中藥材產業提質增效,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殲滅戰。(趙勇軍 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