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微旅行:同裡、退思園,深藏江南的水墨畫

退思園

退思園雖然在 同裡 古鎮內,但退思園的名氣比 同裡 更大,很多遊客來 同裡 ,就是為退思園而來。

吃完早飯,9點進退思園的時候已經是旅行團紛湧而至,人滿為患了。早一點,真的應該早一點的。

美國 紐約 市在該市 斯坦頓島 植物園內,以退思園為藍本,建造了一座面積三千八百五十平方英尺的江南 庭園,取名“退思莊”。

退思園是任蘭生迴歸故里後建造的一座私家花園,園名取《左傳》中“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

佈局小巧玲瓏,不露富。以詩文造園,追求園林的神韻與詩意,各類建築佈局力求精緻與玲瓏,品味清淡與素樸。

採用橫向建築,風格獨特。一改以往園林都是縱向的結構,而變為向橫裡建造,由四組不同風格的建築群組成,自西向東,分廳堂、內宅、中庭、花園;亭臺樓閣齊全,集古典園林之精華。

進門為園子西側外宅,分轎廳,茶廳/花廳,正廳,正廳名蔭餘堂。

外宅主要用於會客、婚嫁盛事、祭祖典禮。內宅建有南北兩幢五樓五底的跑馬樓,名曰“畹香樓”,樓間由雙重廊貫通。廊下設梯,既遮風雨,又主僕分開。內、外宅可分可合,佈局緊湊。

退思園

粉牆好像一定要有黛瓦壓著才顯得從容。

退思園

漏窗下雨痕漏綠方有歲月和沉澱。

退思園

中庭為住宅的結尾,也是住宅向花園的過渡。庭院以“坐春望月樓”為主體,樓的東部延伸至花園部分,設一不規則的五角形樓閣,名為“攬勝閣”。

退思園

坐春望月樓為書樓,六間二層。

退思園

私園變公園,有些不堪負載。

退思園

樓前置一旱船,船頭向東,直向“雲煙鎖鑰”月洞門,宛如待航之舟,將遊人引向東部花園。庭前植香樟、玉蘭,蒼勁古樸。

退思園

南側為“歲寒居”和“迎賓樓”。歲寒居正背退閒小築與雲煙鎖鑰月洞門,引遊人從中入東園賞景,“退閒小築”四字為 同裡 書畫家徐穆如所題,月洞門上“雲煙鎖鑰”四字雖已見模糊,但月洞門內卻別有一番亮麗的天地。

退思園

退思園東邊的整個園子取意於姜夔 《念奴嬌》: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翠葉吹涼,玉容銷酒,更灑菰蒲雨。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

退思園

洞門外,一個亭子臨水而立,稱作“水香榭”,專供遊人觀賞池內游魚和荷花。

退思園

水香榭取意“冷香飛上”,往北即是迴廊,壁上嵌有清朝書畫家惲南田的石刻; 西北 角有一花瓶門,進門左轉彎“攬勝閣”,有樓梯可上樓。

退思園

攬勝閣是一座不規則五角形樓閣,與坐春望月樓相通。此樓設計因地制宜, 居高臨下,可一覽東園。

退思園

放眼望去,園子裡遍地綠色,從高處俯瞰整個花園,亭臺樓閣大小不一,高低錯落有致,完美相融。

退思園

向東,入四面廳,即到全園中心,稱“退思草堂”。

退思園

“退思草堂”是花園的主景建築,草堂樸素淡雅,不求華麗,無論是門窗裝飾,還是傢俱陳設,處處體現了這一思想。退思草堂坐北朝甫,隔池與菰雨生涼、天橋、辛臺和鬧紅一舸相對。與草堂相連的是環水池而築的“九曲迴廊”。此廊蜿蜒曲折,高低起伏,而牆上的漏花窗刻“清風明月不須一錢買”詩句。

退思園

退思園

退思園

過草堂往東,有一琴房,窗前道影,琴聲輕揚,飛鳥掠水,柳枝拂面,有無限詩情畫意,旁有三曲石橋,橋上架有紫藤棚。

退思園

過橋設有假山,過山洞曲折盤旋而上,進入“眠雲亭”,亭居高而築。

退思園

由亭下山,左手轉彎處有一小軒,名“菰雨生涼”。

退思園

“菰雨生涼”是一處臨水小軒,位於水池東南。軒面水開四扇長窗,軒內隔屏正中置大鏡一面,鏡前設一小榻,夏日臥於榻上,背後的鏡裡反映出池中一片蓮荷,彷彿置身於荷花叢中。以鏡面擴大園林空間是蘇州 園林中常見的手法,而此處運用之巧妙,真可謂獨具匠心。

退思園

此鏡是任傳薪1907年赴 德國 考察女子教育時從 德國 帶回,歷經百年,仍清晰可鑑。

退思園

天光雲影共徘徊。

退思園

推開一扇扇窗, 每一扇窗後藏著生動的故事。

退思園

退思園

方寸中能碰響歷史,仰息間可聞聽舊事。

退思園

退思園

從軒內後窗往外看出去是桂花廳,前窗夏雨荷,後窗金風玉露。

退思園

自菰雨生涼軒穿過假山洞,沿石級盤旋而上,便來到堪稱 江南 園林一絕的天橋,視眼豁然開朗。

退思園

出小軒,繞假山拾級而上,對面有“辛臺”,中間架有天橋,橋上漫步豁然開朗。

退思園

天橋,上為橋,下為廊,模似阿房宮複道。橫空出世,飛越山巔,連接菰雨生涼軒,與辛臺為一體。天橋前後貫通,八面來風,庭中遍植叢桂,襯以藍天白雲、粉牆黛瓦,更見絢麗多姿。

退思園

退思園

從辛臺往下看

退思園

由曲廊往南是“鬧紅一舸”。退思園中,鬧紅一舸最富動感,由石舸突兀池中,風吹不動,浪打不搖,人站船頭,卻有小舟蕩湖之感。

退思園

“鬧紅一舸”船頭採用懸山形式,屋頂榜口稍低;船頭紅魚遊動,點明“鬧紅”之趣。

退思園

舸由湖石托出,半浸碧水,水流漩越湖石孔竅,潺潺之聲不絕於耳。舷側水面,行雲倒影浮動,恍若舟已啟航,別有清趣。

退思園

石舸之四周,植有荷花及菰蒲,清風徐徐,綠雲搖搖。荷池中游魚似通人性,稍稍擊掌,便成群結隊而去,妙趣無比。

退思園

退思園

穿過長廊,就到了園主送客的地方,玉露臺和桂花廳,取“金風玉露”之意。

退思園

南側的桂花廳是“秋景”所在。透過“金風玉露”之門,湖石假山映入眼簾,高低錯落,玲瓏剔透,小中見大,五嶽微縮。

退思園

在院子一角,幾簇翠竹掩映著幾塊湖石,踩石而上,石竹之間有一塊只容一人安坐的狹小空隙。走進去,站一會兒,園子裡的遊人喧囂倏然遠去,翠竹環繞,彷彿置身山林,一派清幽。

退思園

回頭看到園門處鐫刻的兩個字“留人”,到底是景欲留人,還是人慾留人?

退思園

退思園

退思園

臨出門的小小庭院裡,除了桂花樹,還夾雜種植了不少楓樹,精緻小巧的五角形葉子,暈染著層層疊疊的紅,如雲霞。

退思園

退思園

藍天,白雲,粉牆,黛瓦,樹蔭,綠藤。

退思園

退思園

退思園

後門。

退思園

“雖有人作,宛自天開”,退思園的設計者袁東籬有過設計 蘇州 怡園的經驗,利用 同裡 水環河繞的特點,以水為主,園內建築多貼水而建,諸建築如浮水上,水中翩翩倒影,上下輝映,構成濃重的山水畫卷,故為“貼水園”。

春景“坐春望月”,夏景“菰雨生涼”,秋景“天香秋滿”,冬景“歲寒三友”。“坐春望月樓”前踏月,有春花姣妍欲語;“菰雨生涼”小軒內納涼,有四面荷風習習;“桂花廳”中品茗,處處金桂飄香;“歲寒居”內圍爐,有松竹梅傲雪相伴。

“琴房”內焚香操琴,“眠雲亭”畔就石對弈,“辛臺”一角臨窗作書,“攬勝閣”上扶欄學畫。樓閣水榭虛實相映、濃淡相宜。

王紹鏊故居

王紹鏊古居又名留耕堂,位於 蘇州 市 同裡 古鎮富觀街,建於 清康 熙五十年(1711年)。佔地十徐畝,堂內屋宇鱗次櫛比,內宅兜抄曲折,有東、西、中三條陪弄進出,為典型的 江南 古民居。

同裡古鎮

典型的 江南 住宅, 磚木建構青瓦頂,飛簷。

王紹鏊紀念館

這個宅子裡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天井,由門廳與裡面的堂樓、廂樓兩層合圍而成。

王紹鏊紀念館

站在堂樓的二層,透過玻璃木窗,天井的四個方向的廊間的遊人構成多幅不同的生活畫卷。

王紹鏊紀念館

王紹鏊紀念館

站在這樣的窗戶口看天井,總能讓我想起兒時的情形。

王紹鏊紀念館

兒時總愛在太陽落山的時候凝視透過屋頂和瓦間的一圈圈光暈。

王紹鏊紀念館

晨曦中木窗下蜘蛛網上的露水鑽石般折射出的光芒總能消耗掉孩童一個個夏日的清早。

王紹鏊紀念館

下雨天看著對面屋簷下斷線的水珠,掉到天井裡的長滿綠苔的青石磚上四處飛濺,滴滴答答敲打在心頭。

王紹鏊紀念館

珍珠塔

珍珠塔景點,又稱古侍御坊,是明嘉靖萬曆年間,任 南京 監察御使的陳王道的故居。景點由御史第、陳家後花園、陳家牌樓、宗祠四大建築群組成,是在現存的歷史遺蹟基礎上,遍請 江南 能工巧匠,蒐集了各地建築精品,根據原貌進行恢復建設而成。而這裡的後花園更是珍珠塔的核心區域了。

珍珠塔是錫劇《珍珠塔》的陳氏舊宅原型,珍珠塔其實不是塔,是錫劇名段,其實是御史花園所在地。

珍珠塔

小時除了《雙推磨》,聽得最多的錫劇就是王彬彬,梅蘭珍的《珍珠塔》,“方卿你若能把官中,我頭頂盤香。。。”

著名的傳統錫劇《珍珠塔》就源於此故事。主要寫的是方卿和陳翠娥之間的愛情故事。故事摘要: 河南 方家世代做官。因被參,滿門抄封流貶。方卿千里投奔 襄陽 ,向姑母方朵花告借求助。孰料姑母勢利,見方卿落魄冷言諷嘲:若能得中高官,願頭頂香盤,跪接方卿。方卿憤而離去。表姐翠娥賢淑善良,假託點心,將珍珠塔暗贈於方。姑爹陳培德深明大意,驅馬追至九松亭,將女兒許配方卿。黃州道上,方卿遇盜,珠塔被劫。陳翠娥知悉方卿遇險,遂一病不起,陳培德情急之下,假造方卿書信,慰撫女兒。三年後,方卿得中狀元,官封七省巡按,喬裝改辦重來 襄陽 ,唱曲道情試探姑母,望其幡然醒悟。不料姑母本性難移,終於自食其果,羞慚地頭頂香盤跪接方卿。方卿感慨扶起姑母,以香盤鑑戒,昭示後人傳頌關愛,姑侄間冰釋前嫌。​

珍珠塔

東側為御史第,也就是陳御史家的住宅區。

珍珠塔

進儀門往東, 東側從南往北共四進,分別是茶廳,宏略堂,蘭雲堂,堂樓。

珍珠塔

相比於退思園主人的退仕後的收斂,典雅,作為御史府第給人的感覺是更加大氣,宏偉。

珍珠塔

遊園要麼就是雨霖霖, 江南 的委婉和水墨;要麼就選陽光燦爛,雕樑畫棟中光影婆娑。

珍珠塔

珍珠塔

光影,光影,還是光影。。。

珍珠塔

玉蘭堂,是一處獨立封閉的幽靜庭院,玉蘭堂高大寬敞,院落小巧精緻。南牆高聳,好似畫紙,牆上藤草作畫,牆下築有花壇,植天竺和竹叢,配湖石數峰,玉蘭和桂花,色、香宜人。 玉蘭堂曾名“筆花堂”,與文徵明故居中的“筆花堂”同名。

珍珠塔

屋簷窗欞

珍珠塔

珍珠塔

過堂樓,由北往南走,分別是廚房,聞香讀書樓,玉蘭堂

從堂樓二樓往下院子裡看。

珍珠塔

堂樓是主人家屬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一般親戚也不能擅入,堂樓下,中間是主人夫婦的起居之室。

珍珠塔

珍珠塔

到河對岸進入宗祠,大殿正中高處是“仁風 德化 ”橫匾,其下是“福壽”兩個大字。殿前兩側銀杏參天。

珍珠塔

“聞香讀書樓”,是主人的讀書之處,樓前小院栽有金桂,秋季來臨,香氣氤氳,是一處讀書養性之處。再看書樓的長窗、短窗,都是冰紋加梅花圖案,寓意著十年寒窗。

珍珠塔

珍珠塔

往北側進入後花園。

把大運河的支流自然的納入私家花園

珍珠塔

沿河邊往前來到古戲臺。

舊式方形戲臺,出場、下場處各有一個門,右邊一般為上場用,沽名為上場門,常在門上有“出將”二字;左邊一般為下場,沽名為下場門,常在門上有“入相”二字。

出將入相即出征可為將帥,入朝可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職位都很高。唐·崔顥《江畔老人愁》詩:“兩朝出將復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輪。”

戲臺正面和兩側敞開,視野開闊。正脊為歇山式,塑魚龍脊。簷下排列“一斗三升”式斗拱。中間懸掛匾額,形制為“藍底金字圍花邊”,題為“承平豫泰”。承平,即天下太平。豫泰,出自《易經》,指用音樂來歌功頌德。斗拱下面的兩支花籃柱之間,排列三方彩繪板和三方彩繪掛落。彩繪板的內容,為五代的《韓熙載夜宴圖》,以及永樂宮的《八十一神仙圖》等,人物形態逼真。彩繪掛落,中間鏤雕“雙獅戲珠”,兩側鏤雕“鳳穿 牡丹 ”。

珍珠塔

戲臺下面凌空架於水面,巧妙地利用聲音的回聲來產生共鳴。天棚上中央的藻井,有利於吸音而產生“餘音繞樑”的效果。雞籠形的藻井,成螺旋形盤旋而上,造型優美。其彩繪木雕構件,組合成“百鳥朝鳳”的圖案。

珍珠塔

戲臺兩側的長廊,供遊客駐足看戲。長廊內,鑲嵌十八幅歷代戲文故事。內容有: 木蘭 從軍、文姬歸漢、長恨歌、西廂記、嫦娥奔月、牛郎織女、西施浣紗等。

戲臺兩側為“知音齋”和“聞韶亭”。

知音齋取名於鍾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

珍珠塔

聞韶亭取名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珍珠塔

戲臺對面的雅韻仙館,顧名思義,當然是聽樂賞曲之處。

珍珠塔

相比於退思堂大量旅行團的遊人如織,這裡的遊人都是散客,自然人就少很多了。

珍珠塔

門上的衛生間指示牌真是礙眼,完全可以在旁邊立個指示牌,不過很真實。生活或許就是如此,實用方便有時凌駕於美學藝術。

珍珠塔

廊橋的東面,有一幢兩層樓的樓閣型建築,就是茹古齋。

茹古齋,登樓可望景區全景。

珍珠塔

茹古齋前有碧水一灣,從鎖瀾橋下流進,假想月夜之時,倒映一輪玉魄,如水一般的月色瀉滿庭院,如詩如畫。

珍珠塔

曲橋的前方是 清遠 堂

珍珠塔

天橋:連接水流雲在軒和浮翠舫的廊橋

珍珠塔

橋即是廊,廊也是橋。

珍珠塔

這個長廊旁邊遍植各種桂花,可以想見每到桂花開放時節,這裡將被桂花甜香籠罩。

珍珠塔

浮翠舫,停泊於碧波之間,猶如浮在碧綠的翡翠之上,故取名“浮翠舫”。後門有額題為“凌波”,也是此意。

珍珠塔

珍珠塔

廊橋的一端,是一座傍水的建築,稱為“水流雲在軒”,取唐代詩聖杜甫的《江亭》詩句:“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珍珠塔

登上二樓,透過窗戶往外看。

珍珠塔

珍珠塔

過“水流雲在軒”繞湖是“ 清遠 堂”。

珍珠塔

清遠 堂是園中的中心建築,臨水對山,背靠竹塢,四面皆窗,有迴廊可通,故又稱四面廳。是主人園中宴請賓客之處。

珍珠塔

清遠 堂前綠樹成蔭,午後的陽光在葉片間反射,透射,折射,光影甚是美妙。

珍珠塔

珍珠塔

清遠 堂西側是綠秋亭。

珍珠塔

從綠秋亭中看浮翠舫,滿目翠綠。

珍珠塔

綠秋亭北去有水榭名“景明軒”

珍珠塔

“景明”出自范仲淹《 岳陽 樓記》中“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之句。

珍珠塔

景明軒,靠假山,面臨池水和 清遠 堂隔水相望,坐在榭內,可聽東側瀑布、山泉,可觀對岸風光,溪清虹影石曲橋倒映池中。

珍珠塔

珍珠塔

西有假山,假山之上有小蘭亭。

珍珠塔

小蘭亭的在整個珍珠塔園林之中最高了,因此登高望遠可以直視湖對面的 清遠 堂。

珍珠塔

小蘭亭的假山後面有個後門,鎖著。

珍珠塔

珍珠塔

松石悟園

松石悟園,簡稱“悟園”,即“ 同裡 鎮松屏石展館”所在地,古鎮區石皮弄中,毗鄰吉利、太平、長慶三橋,與珍珠塔景區一牆之隔。

松石悟園原名東柳別業,主樓為頤貞樓,由東柳醉侯(金仲禹)為其母親頤養天年而建,1924年建成,金氏家族是清以來 同裡 望族,當時 同裡 唯一民國風格花園洋房,洋房最興盛時期可與退思園比肩。

松石悟園

松石悟園草木茂盛,竹影搖曳,水彬林陰交織,百年銀杏挺拔巍峨,猶如傘蓋置白色辦公小樓於綠陰之中,錯落有致的粉牆黛瓦,園景典雅清靜。

松石悟園

午後的陽光從濃密錯落的香 樟樹 葉中傾瀉下來,落在一邊的白牆上,斑斑點點,光影曼妙。

松石悟園

松石悟園

現在的松石悟園是一個松屏石展館,陳列著大量的松屏石板畫。

松石悟園

同裡 ,那些飽經風霜的千年石橋,那些曲徑通幽的小道和長廊,那些斑駁的牆壁,那些濃綠的苔蘚,那些凋零清冷的木門,那些孤絕兀立的房簷……像極了一首婉約纏綿的宋詞,像極了一幅深藏其中的水墨畫。

交通

同裡 距 上海 約90多公里,開車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到了。

停車:古鎮內外地牌照車輛不能入內,鎮北有免費停車場,走進古鎮5分鐘內。

停車場出來就是景區售票點。

門票100元/人, 包括:古鎮區、退思園、 嘉蔭 堂、崇本堂、歷史文物陳列館、羅星洲、耕樂堂、珍珠塔、陳去病故居、松石悟園、古風園,王紹鏊故居。

住宿

住宿: 同裡 花間堂客棧麗則女學店

進古鎮大概步行8分鐘左右到花間堂,客棧由麗則女學改建,環境幽靜,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