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 长台古渡变通衢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听到郭兰英老师演唱的《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时,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于是,正值仲夏时节,我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乡。这里位于淮河北岸,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也是我读书成长的地方。

踏上家乡的故土,就急切来到了自己的母校原信阳县长台关中学,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亲切,那么的熟悉,上学时的一幕幕记忆犹新,仿佛就在眼前。母校大门在淮河北岸,离河堤仅有五米左右,沿河堤上行五百米,便是“信阳老八景”的长台古渡。站在古渡堤坝上眺望,仿佛听到了当年艄公们的号子声。长台古渡,也称“长台渡”,是明清时代重要的淮河渡口,是盐、粮及其他物资的集散地,因而两岸炊烟袅袅,湖光山色,翠柏成荫,以自己秀水林荫成为信阳八景之一,名扬四方。

历史上淮河窄而深,湍湍河水长年不断。由于历年洪水成灾,河床被涛涛河水逐年扩宽,现在老渡口遗址已荡然无存。如今,在这空旷的淮河岸边,驻足观望,我不知道自己是来追寻古渡当年的繁忙景象,还是来品读今日古韵犹存的孤独,落寞、冷清、空荡、伤悲、凄凉,一齐涌上心头,可如今再也见不到激浪拍岸、航船飞渡的壮丽景色。你可曾忘记,长台古渡鼎盛时期当始于国乱之时延续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船只交错,市井繁华,一到傍晚时分,进出渡口船只数十艘,上货卸船人,人声鼎沸,还有部分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也在这个时候满载硕果而归,人笑鹰鸣,好一派繁忙景象。成交生意的讨价还价声、卖小吃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夜幕降临时灯火通明,映照在淮水中五光十色,当时素有“小汉口”之称。

当时人们站在河堤上凭河眺望进入船只鱼贯而行,鼓风扬帆出进渡口。天高风静时,上行船只靠拉纤缓缓而行,深沉、低婉的拉纤号子演奏着铿锵的旋律逶迤而至,纤夫们虽说汗流浃背,依然流露出胜利的喜悦。

此情此景好一幅百舸争流的壮丽画面,古渡埠口乃是沿淮岸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难怪清代信阳知州、诗人张钺《长台古渡》这样赞曰:“临淮呼野渡,桐柏发源长;涨急篙能没,波平苇可航;烟光通夹岸,云影泛中央;四牡津常问,溯洄意不忘。” 真是名不虚传。

据当地村民回忆介绍说,近年来,上级文物部门在长台关乡古渡口处的河道中发现了古文化遗址。在遗址内采集有陶鼎腿、瓷碗、瓷罐、陶缸、青铜器残片、古井砖、石权及建筑构件等十多种,时代从新石器延续至明清。同时,又发现了冶铁作坊、古桥、码头、渡口和老街。由于淮河河道的改道,遗址被淹埋在河下,直至近年上游河道治理水位下降,才使在河道中沉睡了千年的古遗址重见天日。

昔日“临涯呼野渡”,如今“古渡变通衢”。而今,为发展淮河两岸经济,带领淮河儿女致富奔小康,党和政府在古渡下游一公里处修建了一座淮河公路大桥,现已竣工通车,两岸儿女欢欣鼓舞,当地群众称之为“民心桥”。

站在新建的淮河大桥上,向北远眺,一马平川,天地合璧。特别是城阳城犹如大海中的一艘战舰,翘首起锚,虎视中原。站在豫风楚韵的故土上,感受着楚文化的厚重与灿烂。在长台关乡境内有保存完好的城阳城遗址,属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亡羊补牢”的典故即出自于此。1957年在楚墓出土的一套青铜编钟演奏的悠扬悦耳《东方红》乐曲声,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周游世界、响彻太空。同时出土的还有两组套装青铜器“金碧辉煌、一比不锈”,堪称稀世珍品。另有太子城、晒金场、跑马岭等古文化遗址。时至今日,城阳城址及墓葬群在楚文化研究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现有六座“楚国城”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最具考古价值的一座古城址。

“楚关申戍忧茫茫,野草春沙更断肠。山头僧住何年寨,山下人耕古战场。”一座城阳城,多少历史兴衰事,尽在豫风楚韵之中,似乎将文化的底蕴悉数凝结其中,承载着那段神秘而引人入胜的历史。昔日历史文化的辉煌,今天现代文化的浸润,城阳城遗址以其巨大的历史文化影响力,已成为展现信阳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这张名片绽放着这颗历史文化明珠所应有的光彩。

古人已远,韵事流转。在这个夏季,将自己生活的压力和心里的惆怅统统忘掉,沿着淮河的老轨迹路线,去体验先者笔端下的视觉盛宴,也许就是这个仲夏我最好的旅行,豫风楚韵的古城,曲径通幽的古道,可以让你忘记心中所有的忧愁和不快,去感受家乡的自然之美,还有淮河儿女的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