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那個村落不是仙境,而是有煙火氣的人間

記得上學那會兒,一上語文課很多小夥伴都很怵文言文。誠然,文言文的晦澀難懂,讓我們這些莘莘學子傷痛了腦筋。但有那麼一篇文言文,讀起來並不是那麼拗口。相反,它的某些段落讀起來是那麼的朗朗上口,寫得也是字字珠璣,文采斐然,一看就是出自大家之手。並且文中所描繪的畫面,也是我們現代人心嚮往之的地方!十幾二十年過去了,我想當初讀過這篇課文的小夥伴一定還記得,那就是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

因為《桃花源記》所描繪的理想境界實在是太美好,所以從古至今很多藝術家都用自己的作品來詮釋對桃花源的理解。寫詩、作畫、拍電影、演話劇,甚至做成動漫遊戲。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整篇課文以武陵的捕魚人所見所聞為線索,採用了寫小說的筆法,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文章一開始,武陵的捕魚人便似在有意無意中“誤入”了仙境。在一條清澈的小溪盡頭,溪的兩岸是一大片燦爛的桃花林,或粉或紅,密密匝匝,開得甚是熱鬧。一陣微風過後,枝頭的花瓣紛紛灑灑落入水中,隨之而來的是陣陣沁人心脾的幽香。在這片純粹的,茂密的桃花林,期間不參雜有其它樹種。捕魚人嘖嘖稀奇,接下來當然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開始他的“探寶”之旅。

讀到此處,有沒有覺得這個捕魚人如果放在現代那就是一個活脫脫想一探究竟的驢友啊。他這次真是不虛此行。因為他不僅見到了風光宜人的自然之美,也見到了安寧詳和,生活簡單而富足的人文之美啊。有山有水,有肥沃的田地,鵝鴨戲水的池塘,房前屋後,綠樹成蔭,鮮花盛開。正如他在《歸園田居》中所描繪的那樣“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真正的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黃髮垂髫再加上青壯年,三代同堂,生活怡然自得。這是一個多麼自然質樸的世界,好一派生機盎然的山水田園。

在這樣一個自由平等,其樂融融的世界裡,沒有勾心半角,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官府的逼迫,沒有沉重的賦稅,更沒有強欺弱,大欺小。人人平等,沒有貧富懸殊,沒有階層差別,“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當然更是不可能。人們之間,有的只是和諧的交往,互助互愛。

都說亂世出英雄,比如三國時期,天下割據,群雄逐鹿天下,有野心有抱負的人便紛紛湧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或名流青史,或遺臭萬年。但亂世也出文才,比如陶淵明,比如杜甫。如果沒有經歷安史之亂,親眼目睹百姓生活流離失所和繁重的徭役、兵役,哪能寫出《兵車行》和《野老行》這樣厚重蒼桑的作品?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每一篇優秀作品的背後,一定有著作者不凡的人生經歷和不同尋常的創作背景。下面我們來聊聊陶淵明這個人。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話說江西這個地方還真的是人傑地靈,北宋著名的文學文學,政治家,“太平宰相”晏殊便是江西撫州臨川人。北宋另一位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歐陽修也為江西人。與歐陽修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也同為江西人。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又自稱“五柳先生”。可能陶先生對柳樹情有獨鍾,據說他屋前曾栽有五棵柳樹,“五柳先生”的名號便來自於此。

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名,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

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為後人所熟知是因為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作品收錄在《陶淵明集》中。唐代的山水派大詩人孟浩然、王維只能是望其項背。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百年來我們所吟誦。我國的詩人那麼多,為何我們獨獨鍾情於陶淵明?

因為:

一、他把中國讀書人尊崇的儒家“獨善其身”的思想和老莊“道法自然”的思想結合起來,塑造了一種隱逸的文化。這是中國文人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二、他寫的田園詩離我們並不遠,田園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當一個人寒窗苦讀十年,夢想著金榜題名而不得的時候,他要如何才能平復自己內心的失落?雖然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一直強調“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但天秤的一端“學而優則仕”,另一端真能做到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我想,多數學子一定會發出一聲長嘆:“我太難了!”

那麼此時,他們就需要一個地方來撫慰自己的創傷,安放自己的靈魂。這個地方就被稱之為田園。而陶淵明逐漸發展了這種隱逸的文化,他把田園賦予了一種詩意。而在他的田園詩中,只寫了兩樣東西。

1、飲酒

元好問說過:君看陶集中,飲酒與歸田。此翁豈作詩,直抒胸中天。翻翻所有的詩歌集,無論是《詩經》還是唐詩宋詞,有寫登樓懷古思鄉的,有寫登高望遠的,有寫閨婦思春的,當然還有不計其數的送別詩。而在陶淵明的詩集中,他只寫到兩件事情,第一件便是飲酒。他以《飲酒》為題寫的詩多達二十首。“性嗜酒,而家貧而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餘輒盡,期在必醉 ,既 醉 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愛喝酒,一喝必醉,醉了就歌。狂歌五柳前”。估計後來的李白也是受了五柳先生的影響,要不然怎麼會“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而蘇軾必然也受了陶淵明的影響“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反覆三更”“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酒為杯中物,那可是好東西。狂歡時飲酒,“酒逢知己千杯少”。失落時飲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中國的文人,不管得志也好,失意也罷,那一樽酒裡盛滿的全是故事。

“忽與一觴酒,日夕相歡持”。都說夕陽美,但還有一句話:可惜近黃昏。所以中國人害怕談到夕陽,害怕老去。但陶淵明不同,手持一杯酒,從從容容地面對即將到來的黑暗,開開心心地迎接明天的光明。只要杯中有酒,胸中有詩,樂觀地過好當下,順應著生老病死,不擔憂也不恐懼。“縱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懼”。

2、歸田

陶淵明所處的晉末,是一個非常動盪的年代。青少年的他,也曾胸懷大志,想著大濟天下。然而在看透了官場的無為和腐敗之後,他最終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他的歸隱。而他的歸隱不是棄置家人不管,自己像個仙人一樣幽居山中。他有家要養,有田要種。所以他的歸隱是過著一種耕讀的生活。雖然他還不是一個合格的農人,因為他種的地是“草盛豆苗稀”。但這又有何妨,只有肯出力,老天一定會眷顧。“力耕不吾欺”。而蘇軾估計也學到了陶先生對人生態度的精髓,“烏臺詩案”後,被貶往黃州,無錢無權,也只能開荒種地了。一般人淪落到種地的地步,少不了會有怨言,但蘇軾種地也是樂樂呵呵的。這頗有陶淵明“俯仰皆宇宙,不樂復何為”的境界。

雖然陶淵明稱不上是一個合格的農人,但他卻在經營人生方面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因為他不違背自己的初心,活出了一片真我的天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而他放下一切名和利歸來,做了一個純粹的農人。

這種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來的山水派詩人如孟浩然,如王維等。

孟浩然求仕不得,最終歸隱山林。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人心是需要回歸真我的

在經歷了喧囂和繁雜之後,漸漸明白自己內心究竟需要什麼。理想與抱負,功名與利䘵,這些可能都是身之累贅,而心是嚮往自由,願意迴歸本真的。孟浩然這首詩中的“鐘鳴”、“渡頭”本來是代表熱鬧與喧囂的,而最終,它們都會靜下來。這代表了內心的寧靜。

人的內心是需要一方淨土的

而王維在《渭川田家》的所寫的更是與《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如出一轍。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不能不說,王維不受陶淵明的影響。其實,王維更是在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之後,寫了一篇樂府詩《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桃花源記》描述的其實不是仙境,它是實實在在的人間,它是我們在經歷萬千之後,心嚮往之的地方。是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有煙火氣的所在。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而陶淵明詩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樂觀豁達,那種隨遇而安感染了千千萬萬的後人。他所傳達給我們的精神就是:做自由自在的自己,做心的主人,不要被物質所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