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工资下降,通胀压力山大?任泽平:拿掉猪肉,都是通缩

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相关一季度相关经济数据,具体数据整理如下。总结来说一句话:宏观经济不好,物价上涨,工资下降、收入减少,消费下降。用网友的话说:我太难了!

很多人看到季度猪肉大涨122.5%,都在感叹:通货膨胀又来了,你存的钱又缩水了。但是,有专家却说:疫情之下,最危险的其实不是通货膨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从短期来看,通货膨胀压力确实很大。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对于通胀,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物价上涨,一季度CPI综合涨幅4.9%,这是通胀最明显的表现。

其次,根据央行数据,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大增10.8%,这些新增的货币是通胀的潜在推手。通货膨胀,毕竟跟货币宽松是分不开的。



通胀压力巨大,为什么还有专家提升说:要警惕通货紧缩风险呢?比如恒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说:拿掉猪肉,都是通缩。如果从发布的数据分析,其实不难发现:疫情之下,通胀压力是短期风险,通货紧缩才是潜在的最大危险。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从一季度的数据看,CPI在上涨,但是相比于1、2月份,3月的涨幅明显回落。前期的物价上涨,与运输不畅、复工复产不足、恐慌情绪下的抢购囤货等因素密不可分,导致的结果就是:供给不足、需求旺盛,供需关系的失衡必定引起物价上涨。但是,3月份随着供需关系的改善,物价涨幅放慢在情理之中。而且,除了猪肉和食品,其他物价涨幅度很小。通胀,也只是结构性的小通胀,风险可控。



第二、在CPI上涨的时候,我们要看到PPI数据是在下跌的,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成本整体是下降的。这样随着复工复产的加快,企业供给增多,即使需求不变,物价也将进一步回落。而且,随着对外出口的下滑,大多企业库存压力增大,出口转内销,这会加大国内供给,可能会造成物价的大幅下降。



第三、复工复产、出口转内销售,导致供给增多;相反,居民工资下降、收入减少,会大幅缩减消费需求,这样一来,内需会受到很大打击,所以政府前期才会出台的一系类刺激消费的措施(如消费券),提前防止出现通缩风险。



为什么说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加危险?打个比方:通胀,就像是带着泡沫的繁荣,虽然危险,但是可以慢慢控制;而通缩,却是赤裸裸的经济衰退,要想控制很是困难,比如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



抛开数据,我们简单做个总结:

1、当前环境下,通胀压力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并非整体物价的普遍上涨,远未达到恶行通货膨胀的地步,基本可控,风险较小。

2、长期来看,通货紧缩导致的经济衰退风险更大,刺激消费、增加需求迫在眉睫,通缩是暗藏的最大风险。具体风险传递过程如下:

复工复产——企业要卖东西、出口转内销——居民收入下降、消费不足——企业要生产,打折也要卖——物价下降、通货紧缩——企业利润下降——没利润,企业不干了——经济萧条——没人生产了,供给不足——物价上涨、恶性通货膨胀



理解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CPI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央行还要不断地降息降准,释放货币,政府大量发放消费券。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企业活下来,宁愿短期部分物价上涨,也不要经济萧条、恶性通货膨胀。要知道,要控制猪肉价格,可以通过增加猪肉利润,刺激养猪的积极性,但要使企业在萧条之下重新投资建厂,却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