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民网战“疫”人:我们在全国各地战“疫”守家

编者按:为做好全国各地抗击疫情的宣传报道,几乎所有人民网驻地方的编辑记者都改变了自己的假期安排,投入到这场战役之中。一封字数不多却饱含质朴情感的信件,一个期盼妈妈“打怪兽”后早日归来的孩子,一滴医护人员思念亲人流下的眼泪……这些鲜活的片段构成了他们战“疫”生活的难忘记忆,也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记者这个职业应有的担当。近日,我们对话人民网地方频道4位新闻人,走近他们的战“疫”故事。

龚莎

龚莎与同事们合影

上海频道龚莎:记者是一份用别人的故事书写自己人生的职业

从1月23日小年夜开始,龚莎先后采访了三个集中隔离点,四次采访发热门诊,三次采访车站机场集中送行,采访了九家医院及上海市公卫中心,参加了十余场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先后撰写稿件101篇,期间还参与了9次总网现场连线直播。龚莎参与采写的《小年夜逆行武汉》等原创稿件多次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官方微博采用。

Q1、您是从哪天开始投入疫情一线报道的?

龚莎:1月23日小年夜,我还在整理上海两会的一些采访材料,顺便一边整理下个月中旬陪父母去北欧的行李。因为我不是上海本地人,和父母总是聚少离多,上一次陪父母出游还是五年前,本来是定在1月初的出行,因为上海两会推迟了行程。

傍晚六点多左右,我收到编辑部主任的信息,希望我跟进一下上海的疫情相关情况。于是我汇总了几家已经派医疗专家团队前往武汉的医院的信息,做了第一篇关于疫情的报道。

1月26日大年初二那天,我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一线进行采访:上午是闵行区的一家集中隔离酒店,中午是五十公里开外外高桥的一家集中隔离酒店,下午采访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发热门诊,晚上参加在上海市疾控中心举行的第一场上海市政府举行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发布会。

Q2、这次参与疫情报道,有没有哪次经历让您特别难忘?在您采访过的诸多人和事中,让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动的是什么?

龚莎:感动的细节太多了,在发热门诊穿着防护服每天坚守12小时的95后护士每天吃饭上厕所都集中在特定的半小时内,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被称为临时妈妈的护士长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还在不停回复手机上每个孩子父母的信息,每天连轴转的张文宏教授永不消失的黑眼圈......到过一线,知道一线时刻都在发生催泪的故事。

半个多月的采访与写稿,看了很多一线的故事,有一封信一直萦绕在我心头。那是一封农民老爸给上海市六院护士女儿写的一封信,全篇字数不多,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读到了一位老父亲对女儿的牵挂,读到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下,身处最底层的人最质朴的情感。

“工作八年,回家八次,陪伴我们的日子加在一起还不足二十天。不多说了。”不禁让我想到自己的父亲在年初一也跟我说过一句类似的话——“之后的日子,也不知道你能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有没有两个月”。父母对我的工作一直都很支持,但就像这位写信的老父亲一样,儿女在哪,父母的思念就到哪。

Q3、这次经历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

龚莎:从1月23日到2月9日,18天没日没夜的采访与写稿,去过多次发热门诊、疾控中心、公卫中心、多家医院还有机场和火车站,虽然经常忙到不记得日子,但却觉得很幸运自己可以参与这次疫情的报道。可以将最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让受众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真实有效的信息,我觉得我熬得每一个夜都是值得的。

一次采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的过程中,院长的一句话让我瞬间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他说:“在这次战‘疫’过程中,媒体在辟谣和消除民众恐慌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很多专业的科普知识,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媒体的传播,才能把属于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大众。”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如此被需要与被肯定,这是比任何嘉奖都值得炫耀的心灵勋章。

Q4、疫情平复之后,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龚莎:一场无情的天灾,似乎释放了每一份含蓄的思念与牵挂。这次疫情之后,我想补一个北欧行给我父母,多抽空陪陪他们吧。

Q5、经过此次战疫报道,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龚莎:记者是一份用别人的故事书写自己人生的职业。虽然都是在用笔触报道他人,但是却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历,这些经历或许一时还未被解封,但在时间的催化下,会变得深刻而优雅。

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周坤进行提问

在医院设立发热门诊第一天,周坤采访拍摄

安徽频道周坤: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还有很多“同行者”

作为安徽省首批走进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的记者,穿戴上蓝色隔离服、医用口罩、帽子、鞋套以及乳胶手套,走进中心实验室,周坤率先报道了新冠病毒检测的全过程。他说,如果不是在现场,战“疫”惊心动魄、分秒必争的紧张感,是很难体会到的。在安徽省首个确诊病人治愈出院、安徽省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等重要新闻场合,周坤深入一线拍照采访,见证战“疫”一线的真实与感动,写出了一篇篇有温度的新闻稿件。

Q1、您是从哪天开始投入疫情一线报道的?都去过哪些地方?

周坤:1月21日合肥市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我开始投入到安徽省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从第一场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到安徽省第一个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痊愈出院;从安徽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到安徽省最后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返回……之后的60多天里,我没有一天休息,每一天都在记录着安徽战“疫”,这是我当记者以来,工作密度最大的一段时间。

在春节假期期间,我原以为自己可以多陪陪家人,在家看看电视。但是疫情袭来,春节假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外出采访,看到了一幕幕肆虐的病毒侵害,看到了一场场拼博的挽救之战,看到了一批批紧急集合的“白衣皖军”。

Q2、您坚持到一线采访,家里人支持、理解吗?

周坤:从事记者工作7年了,我每年春节假期都有采访,父母都习以为常。今年疫情期间,对于我的采访,他们也问过,“能不能少跑一点?”。但是作为一名医疗对口记者,疫情新闻就像是我的阵地,“关键时刻我不上谁上”。

每一次采访完回家后,妈妈都会第一时间帮我的手机、相机消毒;在朋友圈里,妈妈四处帮我问哪有卖N95口罩;在厨房做饭时,父母小声商量做哪些饭菜能提高免疫力……尽管父母有很多担心,但是他们嘴上都很少说,一直默默的做我外出采访最坚强的后盾。再忙再累,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心里也是暖的。

Q3、这次参与疫情报道,有没有哪次经历让您特别难忘?在您采访过的诸多人和事中,让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动的是什么?

周坤:在战“疫”中,每一个人都是战斗者,只有每个人都扛起自己的职业担当,我们才能战胜病毒。作为一名记者,我希望在现场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记录每一个真实又有温度的故事场景。

1月26日,还是大年初二,当天上午接到合肥市疾控中心通知,采访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在采访结束后得知还有机会去探访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我立刻报名,在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带领下,探访了新冠病毒的检测过程。

作为安徽省首批走进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的记者,我穿上了蓝色的隔离服、医用口罩、帽子、鞋套以及乳胶手套,走进实验室率先报道新冠病毒检测全过程。如果不是在现场,战“疫”惊心动魄、分秒必争的紧张感,是很难体会到的。

其实深入实验室,心里也有担忧,当时对于新冠病毒的了解还知之甚少,毕竟还有家人,害怕给他们添麻烦。不过医务人员尚且无畏,我就更没有什么害怕的了,这既是一份责任,又是我难得的一次历练。只有让更多人知道病毒检测的过程,对新冠病毒了解的更多一点,老百姓的担心和恐惧就少一点。

而在战“疫”报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采访安徽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发,不少队员们的亲朋好友前来送别,而在送别的队伍中,中国科大附一院一位护士手举着吊水,站在远处,默默的目送着即将出征的队员。

即使身体不舒服,也要坚持送别队员出征,那一份真情,让我泪目。在整个战“疫”报道过程中,这样的故事陆续在发生,不断的带给我平凡而温暖的感动。

Q4、这次经历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

周坤:长时间生活在幸福和谐的社会中,让人们对很多概念似乎逐渐淡化。但当面对疫情时,看到各个岗位上不断涌现出的“逆行身影”,那些亲眼所见的感动,让我高兴地发现,“牺牲”“奉献”“坚守”……这些都没走远。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作为一名记者,必须记录这场终将被战胜的疫情、这段被铭记的历史。

在这特殊时刻,我不仅报道、记录“逆行”的“白衣天使”,更是从中向她们学习勇于担心、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站好自己的岗,践行一名记者的初心,做好宣传及科普防疫知识的作用,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Q5、疫情平复之后,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周坤:我的女朋友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疫情期间,她也一直辛苦的工作。朋友圈里经常有人“抱怨”在家憋得太久,过了一个“史上最长”的春节假期,但是对于我和她而言,这个“假期”却比平时更加忙碌,很少有一个完整的周末时光。

疫情结束后,最想能够和她一起休假,放松一下,已经很久没有一起出去玩了。同时,本来打算今年举办婚礼,但是现在疫情耽搁,影响了进程。疫情平复后,最想领证、举办婚礼,迎娶女朋友。

Q6、经过此次战疫报道,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

周坤:有人说,记者是和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人,因为他们见证着社会前行的每一次跨越,记录着时代变迁的每一个节点。因此,不管有没有新冠病毒,哪里有新闻,记者就出现在哪里。无论何时,我愿意把有意思、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听见、看见。有时候看到采访通知,和同行交流时,当看到他们发来消息,“我已在路上”“我快到现场”,我总觉得充满干劲,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还有很多“同行者”。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今后,我将继续勇担新时代新闻工作者使命任务,发扬老一辈新闻记者的优良传统,坚守初心,坚守人民情怀,不断从社会生活中汲取正能量,不断为国家发展凝聚正能量。

2月11日,陈琦采访即将驰援孝感的医疗队员

重庆频道陈琦:这份职业,这段采访经历将令我终生难忘

疫情发生后,陈琦放下家里的一双儿女,义无反顾地奔赴战疫一线。大年三十当晚,重庆陆军医学院派出首批医疗队出征武汉,陈琦在得到院方的许可后,一个人守候到凌晨,第一时间发出稿件。大年初二,重庆首批援鄂医疗队在重庆江北机场出征,当时正值疫情高峰期,陈琦不顾疫情肆虐,安顿好家里,直接赶赴机场,她说:“一线战疫,我责无旁贷,不能缺席。”当晚,她和同事在机场现场刊发的《别哭,妈妈是去打怪兽!》点击超过10万+,“妈妈去打怪兽”也成为出征医疗队报道的热词。

Q1、您是从哪天开始投入疫情一线报道的?都去过哪些地方?

陈琦:战斗从大年三十就打响了!作为多年跑卫生口的记者,当天傍晚,我得知军队援湖北医疗队即将集结出发的消息后,与家人匆匆吃过团年饭就守在电脑前,一直与陆军医学院保持紧密联系。坚守到凌晨,刊发了高清图文稿件《除夕夜,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疫情报道期间,职责所在,我深入到机场、火车站、医院等地采访医疗队员出征;定期到重庆市卫健委等部门采访疫情相关通报;走进重庆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重庆市公卫中心采访专家和出院患者。相比真正到前线到武汉的记者,自己做得很普通,向他们致敬!

Q2、您坚持到一线采访,家里人支持、理解吗?

陈琦:因为家里有两位老人两个小孩,起初家人并不理解,担心我出入公共场所会有危险。后来逐渐默许。家属在有几次采访中还充当“驾驶员”陪同我,感谢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不过在疫情特别严重那段时间,外出采访后,自己也会很忐忑。都要消毒、换衣服,后来也就淡然了。

Q3、这次参与疫情报道,有没有哪次经历让您特别难忘?在您采访过的诸多人和事中,让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动的是什么?

陈琦: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重庆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144人在江北国际机场出征。正值疫情爆发严重时期,人心惶惶。得到消息后,我和单位另外一名年轻同事赶赴机场采访,为逆行勇士送行!看到队员们坚毅的眼神、家属不舍的泪水、离别前的拥抱、医院领导、同事的殷殷嘱托,非常感动!

在一次次送行医疗队员的采访中,有一个画面让我记忆深刻。2月13日,重庆市第八批援湖北医疗队160名队员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集结出发。出征仪式上,医疗队员站在出发台上接受领导致辞和集体宣誓。

当我绕行到出发台背后,发现一个可爱的男童背靠着妈妈站着,用他稚嫩的小手牵着妈妈的衣角。经过现场打听,了解到小男孩是骨科护师黄智四岁的儿子,知道妈妈当天要出发武汉“打怪兽”,执意要和妈妈随行。看着这一幕,不少人悄悄抹着眼泪。

Q4、这次经历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

陈琦:这次一线报道,各行各业平凡的英雄给了我很多的感触和感动。他们平时只是一个个普通人,默默无闻,但在疫情肆虐时,却爆发出极大的勇气。他们说不出堂皇的话语,却在危难时期给人最多的感动、最温暖的力量。

此外,疫情报道期间,总网领导和编辑们的敬业精神也时刻感染和鞭策着我不能松懈。从疫情爆发之初,总网第一时间与各频道建立微信工作群,策划各类重点报道和选题,“隔三差五”抛出选题、开设特色栏目——战“疫”日记、战“疫”书信、对口驰援专题、视频连线……与其说自己工作敬业,不如说更多的是在总网各位编辑老师的带领中,一步步在成长和“停不下来”。感谢!您们也辛苦了!

Q5、疫情平复之后,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陈琦:疫情平复之后,我最想陪父母和孩子到周边去踏青。摘下口罩闻闻花香、好好放松一下。

Q6、经过此次战疫报道,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

陈琦:这份职业,这段采访经历将令我终生难忘,也值得自豪。

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了不少前线医疗队员,深深地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在维护战“疫”日记专栏期间,我前后编发了140多篇队员日记。其中,不少日记在总网刊发,让我非常有成就感!也给前线队员们带来了喜悦和动力。在与不少队员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成为了朋友,相互鼓励和打气。能够通过一篇篇报道把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传递出去,在全民抗疫中,自己能出一份力,感到很荣幸!

梁宏鑫(右)参加新闻发布会报道

宁夏频道梁宏鑫:记者这个职业需要终生学习

梁宏鑫说:“战役一线不能没有党网记者的身影。”疫情防控期间,他送行了六批宁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还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对奔赴湖北的医疗队员和医院留守医务人员进行采访。梁宏鑫对宁夏举行的12 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新闻发布会全部进行直播报道,使人民网成为对这 12 场次发布会进行全程视频直播的唯一一家中央媒体。

Q1、您是从哪天开始投入疫情一线报道的?都去过哪些地方?

梁宏鑫:1月23日开始,我先后送行了6批次宁夏援湖北医疗队,参加了2批次宁夏援湖北医疗队返宁活动,对13次宁夏应对疫情新闻发布会进行了图文视频直播,深入社区参加了2月1日《人民战“疫”》联动直播活动……先后去过社区、机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自治区卫健委等地采访。

Q2、您坚持到一线采访,家里人支持、理解吗?

梁宏鑫:家里人对我的工作还是很支持的,疫情期间家里人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Q3、这次参与疫情报道,有没有哪次经历让您特别难忘?在您采访过的诸多人和事中,让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动的是什么?

梁宏鑫:2月19日,我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对奔赴湖北的医疗队员和医院留守医务人员进行采访,护士轩金凤的感人事迹仍然历历在目。初到医院,我看到空旷的医院停车场,与往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入医院需要扫码实名登记,特殊时期请大家配合。”在住院部的门口,医院已经设立了体温监测体系,对进出人员进行详细检查,确保安全。在党办的工作人员带领下,我来到了住院部11层血液内科。见到了轩金凤护士。跟她简单说明了采访内容后就开始了视频的拍摄,拍摄过程很顺利。拍摄完成后,轩护士终于控制不住对在湖北支援的丈夫的想念,流下了泪水,她说:“我是2个孩子的母亲,其中一个还不满周岁,过年期间远在河北老家的父亲去世,因为疫情阻断交通加之孩子无人照顾,至今没有回去看望去世的父亲,作为女儿我是不称职的,但是我明白国家在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医务人员挺身而出。”

Q4、这次经历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

梁宏鑫: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终生学习的,在这里的学习,没有终结。记者,应始终保持对新闻现场的敬畏之心。离新闻现场有多近,离新闻的本质就有多近,只有足够贴近现场才能发出客观真实感人的报道。

Q5、疫情平复之后,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梁宏鑫:疫情平复之后,我最想做的是出门旅游,身为摄影摄像记者去到更远的地方,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不一样的风景一直是我的梦想,带上自己的家人,在路上记录自己的精彩的人生。

Q6、经过此次战疫报道,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梁宏鑫:记者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记者也是战士。身为党网记者传播党的声音、记录感人故事、定格精彩瞬间,营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浓厚氛围,是我们的责任。新闻工作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社会责任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也是我们工作的目的

无论在何时何地,作为新闻记者,我们要智慧、正直、耐心、勇敢,这样我们才会做出真正能让广大受众获得启示的好新闻。

主编:冯亚涛|编辑:程兴旻 张秋实(实习生)

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