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240万农民获集体资产股份

4月14日上午,榆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在榆林人民大厦开幕,榆林市市长李春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晒出了“三农”工作成绩单。  

李春临介绍,2019年,榆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36.3亿元、增长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05.6亿元、增长4.1%;城镇登记失业率3.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9304元和13226元,增长8.3%和9.9%。  

在农业生产方面,榆林市实施农业“3+X”工程(“3”即苹果产业、设施农业、羊子产业,“X”即马铃薯、小杂粮、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启动羊子“双千万”工程(到2025年,全市绒山羊、肉绵羊,养殖规模分别达1000万只),山地苹果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粮食总产量265.5万吨,居全省第一。  

在脱贫攻坚方面,榆林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三个过硬”新要求,整合投入扶贫资金32亿元,一体推进减贫任务完成、脱贫成效巩固、反馈问题整改,实现3.2万人脱贫、134个贫困村出列,佳县、清涧、子洲3县“摘帽”,贫困县和贫困村全部清零。  

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榆林市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米脂县龙峁村、吴堡县张家塥村等15个村入选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建制村生活垃圾治理率提高到85%。横山区波罗、佳县佳芦、绥德县名州等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完成投资14.4亿元。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40万农民获得集体资产股份,“榆阳模式”成为全国20个先进典型之一。  

对于2020年的工作,政府工作报告从七方面进行部署。  

在脱贫攻坚方面,今年榆林市将对标三年行动目标,开展“三排查三清零”百日冲刺行动。6月底前解决影响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的各类问题,年内剩余1.8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对于“扶贫扶志6+6”工作法,榆林市将探索总结榆林经验,书写脱贫攻坚亮丽答卷。  

对于“三农”工作,榆林市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000万亩,粮食产量预计达245万吨以上;壮大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发展小杂粮、红枣、核桃等特色产业,推进羊子“双千万”工程,新建果品基地10万亩。  

精心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抓好28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4个标杆村建设,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剩余1000个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净美榆林”村庄清洁行动,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原则,抓好15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批森林小镇、森林乡村、森林人家。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创建“四好农村路”1000公里。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施壮大集体经济“强村计划”,完成行政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70%的村集体有收益。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启动榆阳和神木闲置宅基地及农房盘活利用试点改革。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提升家庭农场3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000名。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新增托管面积10万亩以上,逐步推进整村、整乡托管,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

來源:陕西农村报官博 (记者 鱼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