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与展望:教育信息化由起步走向普及,下个10年会有何看点?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迭代创新。因此,之前立哥分别对80年代、90年代、00年代技术变化及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了梳理。而进入2010年以来,互联网技术更加成熟,教育信息化可谓是由蹒跚起步实现了应用普及。那么,这近10年来技术发展有何动向?对未来有何借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梳理一番:

2010-2019:移动互联网日益成熟的10年

——移动时代逐步启航。2010年,最耀眼的明星是美国的苹果公司,iPhone4和IPAD的发布热销,标志着“移动智能终端”时代的到来。次年,三星、HTC等Android智能手机也发展生猛,将老版手机巨头Nokia赶下了神坛,至此,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两大主要阵营初步形成。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在网络世界也依然实用。受制于3G网络的带宽限制,2010年以前的移动应用仍不频繁,2009年淘宝“双11”活动也仅有5200万元销售产值。直到2013年工信部正式发放4G牌照,才激活出大量的移动支付场景,创造了移动互联网的造富神话,2014年淘宝“双11”活动,仅1秒钟就销售额就破亿,全天销售了571亿元,其中用移动终端完成支付的就达243亿元。

——技术的发展带来模式的创新。2015年马化腾提出的“互联网+”,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热词,一时间,各个基于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的行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如共享打车、共享出行、团购外买等,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移动社交网络也在这十年里井喷式增长,微信用户到2019年月活用户达到11亿,妥妥地撑起了又一个商业帝国。

2010-2019:教育信息化应用普及深入的10年

网络信息事业的繁荣,也让教育信息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2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工作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讲话,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任务是“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至此成为国家教育领域的重要战略,进入了重点建设重点推进的阶段。经过努力,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已有97.6%的学校接入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并开始向着更加智能创新的“教育信息化2.0”方向迈进。总体来看,近10年来教育信息化呈现了三点发展趋势:

一是组织主体不断下沉。教育信息化工作由中央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带动,逐步传导到省市政府主导,再由区县政府组织,到学校具体落实。如今,更加走向协同,向各企事业单位转移,参与主体日益多元。

二是工作重心不断聚焦。随着技术门槛的不断降低,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越来越放大,教育信息化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手里的专业工作,“以教育为本”“服务教育教学”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群体共识,更加强调教育与技术统筹推进。

三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教育系统及校外教育机构的不断投入,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应用模式也不断迭代,形成了花样繁多的“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并在教育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结出了累累硕果,目前,我国已成为大学MOOC微课的第一大国,疫情期间线上教育教学更成为展示教育信息化成效的重要舞台。

2020年后: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可能方向

“回看来时的路,正是为了走得更远”,从80年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我国起步,到90年代PC时代发展,再到00年代互联网的崛起以及近10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深化,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进步永远都是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前提。因此,要看清教育信息化未来趋势,我们要需要了解信息技术的未来,为教育信息化打开新的发展空间、避开新的可能风险。

随着5G网络的普及应用、边缘计算的演进,未来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将极有可能在更加广泛的领域中得以应用。

——对于教育领域而言:

我们有了物联网技术,就可以将每一个人教育行为数据收集于“无形“;

我们有了5G网络技术,就可以随时联通汇聚各类数据,实时提供教育反馈;

我们有了人工智能的强大算法,就可以关照每一个人,为其解惑释疑,提供精准服务。

未来,教育的一切都可以在系统支持下工作,“智能”将成为“自能”。不过,也许到时我们更加关心的,将不再是“人工智能下的教育”,而是“如何让教育逃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