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鹤唳华亭》的“茶马案”,探讨“茶马政策”的作用与发展

欢迎来到书影人生

电视剧《鹤唳华亭》

电视剧《鹤唳华亭》中前任川蜀茶马监察御史陆英回京任职,与太子分庭抗礼的“大王派”(太子哥哥)派出手握重权的中书令先发制人,直接送上价值百万的名茶作为聘礼,欲娶陆英之女为大王侧妃。

要知道,中书令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为何要示好一个从边陲回来的官员?而且,中书令的女儿正是大王的正妃,为何还要给自己的女儿增加一个情敌?

这一切都是因为陆英手上掌握了“大王派”的茶马腐败证据,他在蜀地之时就多次写举报奏折给皇上,可都被中书省押下。回京后,陆英并未被高官厚禄拉拢,他想尽办法面圣弹劾安平伯(贵妃的父亲,大王的外公),皇上听闻后龙颜大怒,摔了一屋子的东西,将安平伯家产全部充公。

《鹤唳华亭》剧照

实际上,历史上真实地存在过一起著名的“茶马案”。剧中腐败的安平伯角色在历史中,是朱元璋爱女安庆公主的驸马欧阳伦,这位驸马还是朱元璋亲自挑选的,深得朱元璋宠爱。但欧阳伦却被名利迷了双眼,利用权势做起了走私茶的勾当,违反了朱元璋颁布的《茶马法》。朱元璋接到举报后震怒,不顾马皇后和安庆公主的求情,坚决下令斩杀了欧阳伦。

一、茶马政策,关乎国运之大政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都十分重视“茶马政策”,这是为什么呢?

《鹤唳华亭》中皇上问太子,“何为茶马政?”

太子回答:“中原产马,性多温驯,不堪重负冲击,所以朝廷一直在用官茶跟边地换取蕃马,以为战马之用。茶马政可说是关系到国力强弱、国运盛衰的大政。”

当时,长州正在打仗,安平伯送往长州的战马正是陆英经手,但是陆英却发现送往蜀地的官茶不仅是陈茶,还缺斤短两,货不对价,茶马贸易自然执行不下去;而且,安平伯还将强征来的好茶冠上天价之名,卖出天价,全部所得中饱私囊。

《鹤唳华亭》剧照

长州之战若缺战马,则战事岌岌可危。战若败,国运危,因此皇上雷霆厉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茶马政策是一种商品贸易,以茶易马是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主要贸易形式,其实本质上,这是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的一种治理政策。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以高蛋白的肉、乳为主,饮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茶传入边疆地区后,渐渐地成为了边疆的日常饮料,各处还有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藏人茶饱肚,汉人饭饱肚”、“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等民间谚语,但古代边疆地区并不产茶,因此茶又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稀缺物品。

中原与边疆各有供需,于是茶马贸易便应运而生,这当中的作用可谓是一举四得:

·保证了战马需求

·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维系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用经济手段管理边疆地区

因此,无论从经济、政治、军事角度来看,茶马政策有着巨大积极的作用,使得茶的政治属性远远超过其商品属性。

二、茶马政策的发展历程

中原地区缺马,以物易马是必然的选择,比如,唐朝曾以绢易马,但由于绢贱马贵,国家财务难以承担;宋初用铜钱买马,造成铜钱大量外流,游牧人民用铜钱铸造武器,相当于为增强了对方的军事能力。

而茶叶的生产在宋朝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产量较唐朝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且茶又是边疆人民的必需品和稀缺品,于是茶成为了最佳的贸易商品。

自唐代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对茶征税,以及实施榷茶。榷茶是指一种茶叶垄断制度,也就是官府收购茶园,茶的种植和买卖只能由官府经营,禁止民间买卖茶叶。

茶法和茶马贸易都是始于唐代,定制于宋朝,历史上正式实施茶马法、设立茶马司是在宋神宗时期。

1074年,宋神宗在甘肃设立买马机构,在成都设立茶场机构,主管榨茶与买马,在1081年,将这两个机构合并,改称都大提举茶马司,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组建机构,统一管理蜀茶的买卖、运输、易马等工作。

我们来看一下茶马贸易的一些规则

·茶马司在成都和陕西设置数十个买茶场和卖茶场:买茶场负责按朝廷制定茶价收购所有茶农的茶叶,卖茶场负责把茶叶按官方制定的售价出卖或易马;

·所有交易必须经过茶场,官、商、民一律禁止私下买卖茶叶,否则治重罪;

·各茶场都有专门办理买卖和征税的“政府”人员,地方领导也负有监督的责任。

此外,茶马司有一个十分重要且敏感的职权就是茶马比价

,也就是多少斤的茶换一匹马合适,这关系到交易是否能成功和长久。宋朝制定的原则是“随市增减,价例不定”,比如,平时是100斤茶=1匹马,但在茶叶过于充足的时候,250斤茶=1匹马;比如马也分三六九等,越好的马可以换越多的茶叶。由此可以看出,茶马比价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马匹茶叶的优劣来制定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供给需求的原则,比较公平合理。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宋朝的商品经济发达的部分原因。


《鹤唳华亭》剧照

宋朝茶马政策完善,各项措施也井井有条地实施,茶马贸易互惠互利,不仅促进了宋朝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也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

常言道盛极必衰,茶马贸易在北宋达到了规模的最顶峰,随后转向衰落。南宋南迁后失去了西北马场,没有了马源,马贵茶贱,茶马贸易日益萎缩,到末期已经名存实亡;宋朝之后的元朝因出身蒙古,并不缺马,因此并未实施茶马政策。

不过,随后的明朝又恢复了茶马政策,将茶分为官茶和商茶,官茶即用于换马,商茶即商人纳税后可以贩卖,明朝无论经营形式还是制度的完备都更成熟,因此茶马贸易在明朝又达到了一个高峰,后期还打破了官场完全垄断的情况。

随之的清初,茶马政策基本沿用明朝的制度,但随着军事力量的强盛,清朝成功控制了满蒙民族的马匹来源,并且在西北建立了众多马场,解决了战马需求的问题,茶马贸易已无战略上的意义。

于是茶马政策在清代逐渐没落,并在雍正时期废止,彻底结束了存在了几百年的历史的茶马贸易。

写在最后

茶马政策有不少积极的意义,但不可否认,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因为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易,是封建社会下统治者为巩固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实际上是在剥削茶农。

历史上,各朝代为了促成茶马贸易的达成,制定的茶法都十分苛刻,茶农们备受剥削,苦不堪言。正如《鹤唳华亭》中提到的,安平伯打着收官茶的名号,大肆强征茶,造成蜀地人民卖儿鬻女,民怨沸腾。

我们需要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让一项历史政策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