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打口碟市场


现在是2019年,是一个连MP4都被当成古董的年代,但在东湖站的二手交易市场的三楼,却聚集着许多打口碟摊位,那是比MP4更古老的东西。


打口碟就是欧美那边唱片店在清理库存时扔出的垃圾,被偷偷运到中国后,就成为90年代乐迷接受欧美音乐的唯一渠道,那些或小众或脏标的专辑,即使在现在,也不会被光明正大的引进。


打口碟市场的一切都维持着90年代的样子,昏暗的日光灯,脏兮兮的瓷砖墙壁,都硬生生地把时光钉在了九十年代,甚至连货架上展示的唱片,都是90年代最畅销的专辑,现在的流行乐市场是霉霉的,mc也变成了牛姐,但在打口市场的每一个摊位都还摆着玛丽亚凯莉的精选和惠特尼休斯顿的保镖,年轻一点的店主还会摆上布兰妮和西城男孩。店主们只知道玛丽亚凯莉,不知道牛姐。


现在还有人买打口碟吗?有是有的,我看见一个中年男人,坐在塞满CD的纸箱子面前,把选好的一张CD放进一个CD播放器里试听,再把随身听式的耳机带在耳朵上,这一系列复杂动作放在15年前的少年身上,又帅又时髦,但在一个弓着背的中年人身上,仿佛显得他更老了——CD播放器是比MP4更年长的古董,市面已经停售了,你只能买到二手的。


情怀是抵不过科技的,CD播放器的音色肯定比不过iphone11,与其说是情怀,倒更像是尽自己最后一份力气来抵抗唱片时代的湮灭。


整个打口市场都像是泰坦尼克号的船头,船已经沉了,可还没沉到船头。


在打口市场逛一圈,你还能嗅到当年商业竞争的味道。


打口碟摊主分为两类人,一类是音乐发烧友,他们对店里的每一张专辑了如指掌,他无须思考就能指出每一张唱片摆放的位置,哪怕是层层垒起的纸箱子里。他们还会打开唱片,告诉你哪首最好听,得过什么奖,歌词本里有什么彩蛋,这类店主也很容易辨别,他们的唱片再多,摆放得也很整齐,是一种音乐上的整齐,他在跟你交谈时,更多的是想知道你想听谁的音乐。


另一类摊主,就是典型的“别人做我也做”的人,她们店里的唱片看起来更整齐,但只是“摆”得整齐,你居然能在一堆枪花里看见一张王菲,通常唱片的品类也很少,像是从所有摊位的品类中取了个公约数。她在跟你交谈时,眼神总有某种闪躲,句尾也是急促地结束,我理解为心虚的表现,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心里清楚唱片价格的行情,她却闭着眼睛乱宰。


我本以为摊主们都是靠着情怀支撑着店铺,但一位老板告诉我,他们现在靠“大客”挣钱,大客通常几个月才出现一次,但每次会买成百上千张碟,这一次就是十几万的收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绝版唱片,单价就要几百一张。


这样想来,咱们这些散客其实只是苍蝇肉,而打口碟市场也真的进化成了一个古董交易市场,古董市场上的杯子可不是买回家喝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