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在艰辛曲折的征途上,寻路不止……

一道浅浅的海湾造就了海南独特的岛屿经济特点,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同样一辆海马汽车在海南与河南的生产成本相差三四千元,传统工业化的路子被堵住了,全国统一的市场决定了通过贸易保护、发展进口替代产业的路子也不现实。放眼全国,海南要走一条什么发展路子呢?是农业先行,还是工业驱动?是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还是以扩大贸易为先导?带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精神烙印的特区人民,屡败屡战、愈挫愈勇,在艰辛曲折的征途上,寻路不止……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1988年8月1日,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国务院(1988)26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允许贸易自由,当时在全国独一无二。依靠对外贸易的政策优势,和将洋浦开发区建设成“自由港”的宏大愿景,在前后一年时间内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国内外客商蜂拥而至,琼岛大地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投资热。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收紧以及轰动中外的“洋浦风波”,外贸发展迅速冷却,产业道路的第一次大突破以失败而告终。

随后,海南相继于1991年提出“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大省”;1992年提出“旅游发展规划大纲”以冀望带动旅游产业;1994年提出重点发展“两个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工业)和“两个优势产业”(热带农业、旅游业);1996年正式确定“一省两地”发展战略,把海南建设成为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1999年决定建设生态省,成为我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2005年提出推动“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2009年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创建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为解决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发展不快的“老问题”,早日实现特区跨越式发展、书写开放高地“新篇章”,海南人民在探索的道路上殚精竭虑、孜孜不倦。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0年来,海南从沉寂走向喧嚣,又一度从喧嚣走向沉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主导产业“摇摆不定”,贸易先行、旅游立省、工业强省之间频繁切换;市场主体“轮流坐庄”,“一哄而上,一拍而散”,政策延续性不强。回首一路走来的足迹,我们有为弥补房地产泡沫破灭造成的深远影响而耽搁了近10年高速发展时期的抱憾不已,有为提供造纸原料、大面积以小叶桉取代原始森林、降低了森林覆盖率、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追悔莫及,也有为一次次错失洋浦发展千载难逢历史机遇的痛心疾首……以至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已经迎来高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浪潮,海南却还在苦苦抚平房地产泡沫破灭之痛,再一次错失发展信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先机。

正是因为走过的路曲折而艰辛,我们才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既梦想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又幻想通过发展工业创造高额利润;不能既想依靠热带高效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又无法抵制为“土地财政”发展房地产业赚“快钱”的诱惑。海南30年的发展,为全国改革开放积累经验的同时,也从侧面佐证了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并坚定不移走下去的至关重要性。不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也不能朝三暮四、朝令夕改,狗熊掰棒子,只有立足自身实际,摸索出真正符合省情的发展道路,并且一以贯之地执行,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而今迈步从头越

历史总是惊人得相似,国与国之间也有着奇妙的偶合。打开世界地图,墨西哥湾与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南海与中国的地理位置有着惊人得相似,海南之于中国的区位恰似佛罗里达与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之于美国。二战后,美国人口开始从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一些资源型、传统重工业城市的“灰色地带”向南部西部的“阳光地带”转移,这既有美国后工业化阶段,工业积累基本完成,社会对于传统工业的需求趋于饱和的原因,也有人们对北方环境污染的抗拒、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于是才有了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航天城,有了加利福尼亚的硅谷、斯坦福,有了佛罗里达的“硅滩”……

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本钱,必须坚决秉持“保护不是简单原始的不开发、而是对生态环境更积极更能动的有效作为,发展不是不计环境成本的乱开发、而是对产业和项目绿色、低碳、高附加值的科学谋划”这一理念,充分发挥“三大优势”,按照“三年成形、五年成势”的目标,围绕十二大重点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用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嬗变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硅谷”!

新成立的热带海洋大学成长为掀起我国海洋经济革命的“斯坦福”!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蜕变为中国的“休斯顿”!

……

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海一粟”,该文发表于4月8日,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