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由自动演奏钢琴孕育出的个人电脑

你最近一次接触IBM的消费品是什么时候?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IBM已经从一家制造业公司转型为信息技术和业务咨询公司,虽然它已经不直接生产消费类的“机器”,但是公司的名字估计并不打算变更(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BM最新的标志已经改为黑色,但是外界仍普遍叫其为“蓝色巨人”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中国的消费者对IBM的消费品仅存的印象,可能是联想收购前的ThinkPad,这只是IBM的一个产品。

IBM的ThinkPad电脑 图片来源:网络

估计大部分人很难想到,IBM还参与制造过可以自动演奏的钢琴,就是那种美国西部片中摆在酒吧里自动弹奏的钢琴。前段时间大热的美剧《西部世界》里,就有这么一架钢琴,当时看着这个钢琴总是莫名其妙的出戏…

上面这张图片就是剧中的钢琴,钢琴上的纸卷特别显眼,这个打孔纸卷是钢琴可以自动演奏的关键,纸卷上打的孔相当于给机器阅读的琴谱,打孔纸卷与演奏器相连,通过纸卷缓缓转动,纸卷上的孔位与机械连动,驱动相应的“木手指”击打琴键奏出音乐。

说到这估计已经有人看明白了,是的,纸卷上打的孔,不就相当于今天电脑的代码吗?IBM早期虽然做了钢琴的“配件”,但是也正是由此而孕育出了IBM的主业,计算机与电子信息业务。

一、公司初创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所有的信息记录还都是用笔和纸完成的。可以想象,政府的行政管理有多么缓慢,而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是受影响最大的机构。他们需要每十年统计一次人口,但所有的工作都用手工完成太慢了,1880年的人口普查就花了七年多的时间才完成。十年做一次,一次做七年,一定程度上来讲,不是不想快,而是没法快……

整个事情就像噩梦一样,但是大多数人看到的是让人头大的“灾难”,有人看到的却是机会,这个人就是赫尔曼·霍尔瑞斯(Herman Hollerith),也译作赫尔曼·何乐礼。

赫尔曼当时在人口普查局工作,他受够了人口普查工作的缓慢进度,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开发了一台机器来加速人口普查。最终他发明了制表机,第一台机电式计数机。

这里就又和我们上文提到的自动弹奏钢琴产生了联系,因为赫尔曼需要一种存储信息的方法,而纸卷是他的考虑第一解决方案。不过后来没选这种方式,因为纸卷太脆弱了,所以他只好选择打孔卡片。虽然打孔卡很古老,但是很实用,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打孔卡仍然被用作数据存储。所以打孔卡也被叫做霍尔瑞斯式卡或IBM卡。

霍尔瑞斯式的制表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开端,他自己也看到其中的商机,因此在1896年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全世界的人口普查局都为此而感到高兴,霍尔瑞斯最终也成为了一个非常富有的人。1911年,他卖掉了自己的公司,价值超过230万美元。现在看价格可能不高,但是当时一个普通工人每天只能挣两美元。那么是谁买下了霍尔瑞斯的公司呢?是查尔斯·弗林特(Charles Flint)。1911年,霍尔瑞斯这家卖掉的公司与另外三家制造钟表和商业秤的公司合并,组成CTR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mpany),1924年更名为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二、计算机时代

霍尔瑞斯的制表机是IBM业务的核心,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公司也在扩大产品范围,二战期间,公司一度为美军制造步枪和其他装备。

二战中后期,IBM回到了自己专注的领域,并承建了美国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机,IBM将其命名为Automatic Sequence Controlled Calculator(全自动化循序控制计算机,缩写为ASCC)。这台计算机重量超过4吨,可以装满一个房间。这时的计算机还处在电子管时代。

马克1号在哈佛大学的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IBM参与承建的这台计算机是哈佛大学教授Howard H. Aiken(霍华德·艾肯)设计的,1944年IBM将其捐赠给了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给这台计算机起了个名字叫做:马克一号(Mark I)。

图片中端坐中央的就是霍华德·艾肯教授 图片来源:网络

60年代,IBM与美国宇航局合作完成了阿波罗计划,成功地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送上了月球,又成功的将两人带回了地球。

80年代个人电脑革命来临时,IBM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是施乐奥托在1973年生产的电脑,但是这款电脑不是商用机,并不对外出售。第一台商用个人电脑的归属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IBM的5150,另一种认为是苹果的APPLE II。本文选择以APPLE II更早为视角,因为其发布更早,发布于1977年,IBM 5150发布于1981年。

IBM入场较晚,此时最早的个人电脑已经面世5年了。早期的个人电脑中,最受欢迎的是由史蒂夫 · 乔布斯和史蒂夫 · 沃兹尼亚克提供的 Apple II。

那时的个人电脑市场还不大,但是增长很快,许多头部公司已经入场。在1981年8月12日,经过短短一年的发展,IBM 公司展示了他们的王牌: IBM 5150。

IBM在营销上毫不吝啬,而且还大力支持第三方开发者。当时各家电脑公司都将自家电脑的内部系统视作商业机密,IBM的做法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IBM的个人电脑非常成功,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进入排名前列,并且做到了几乎每分钟就能卖出一台个人电脑。

IBM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可是现如今却很难再见到IBM的个人电脑,原因是什么呢?部分原因在于IBM当时崛起的方式,IBM可以说是最早使用贴牌组装生产的几家公司之一,这样就可以迅速放大产量进行铺货,但是这么做进入门槛很低,因为在操作系统和微处理器上都是直接采用微软和英特尔的现成技术。不过这也是个福祸相依的事情,因为IBM也意识到这么做没有技术壁垒,所以从一开始就大力支持第三方开发者,扩展应用范围,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做的出色,所以才有了早期的成功。至于后来PC业务被迫卖身,也有整个行业趋势变化的原因,这就是后话了。

IBM早期的成功促成了与之合作的微软和因特尔建立了个人电脑时代的MS-DOS 和 Intel 处理器成为行业标准,甚至PC这个词最开始就是IBM的品牌,之后都变成了个人电脑的代名词了。但是就像上文说的,IBM选择的这个模式进入门槛太低了,大量的模仿者用廉价山寨机冲击市场,IBM在这一时期过的非常挣扎,好在当时IBM手上还有个门槛很高的业务,就是大型机市场。

IBM经典大型机System/390的使用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

大型机是为大型企业提供计算能力的大型、重型计算机,直到现在IBM仍然是大型机市场的头部公司。因为小型个人电脑永远无法取代大型机,所以个人电脑业务的萎缩给IBM只是造成了困难,并不致命。到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IBM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因为许多竞争对手破产了。IBM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扩张了自己的大型机业务,不仅可以销售大型机,还可以销售整套软件和服务,他们变成了商业世界中“全能的IT达人”。

三、大象转身

柳传志与IBM代表握手 图片来源:网络

IBM转身的彻底完成,是2005年将个人电脑部门卖给了联想。提到IBM的这头大象的转身,就不能不提IBM历史上的著名CEO郭士纳以及他的著作《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虽然郭士纳在IBM只呆了9年时间,于2002年功成身退,但其所改造后的IBM仍然在朝着他划定的方向前行着。IBM在总体上的战略考量非常明确:有技术壁垒的业务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没有技术壁垒的业务,趁着其他公司还没恢复过来,自己业务回暖时及时变现。IBM的策略相当成功,在自己有技术领先优势,同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的业务上持续深耕,使得IBM一步一步的甩开竞争对手。1992年时,IBM的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收入仅仅占23%,2005年变成了52%,2018年直接飙升至81%,力压微软和英特尔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由此可见一斑。

IBM作为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的部分工作内容 图片来源:网络

IBM的战略转型也早就开始了:1995年收购了莲花公司(Lotus软件公司,当时全球前六的软件开发商),2002年收购了普华永道的全球商务咨询和技术服务部门——普华永道咨询公司(独立公司),2003年收购Rational软件公司,2004年收购马士基的数据公司,几乎所有的并购行为都是为了之后公司的转型打基础做准备。今天回过头看这些年来的信息产业发展,可以事后诸葛亮的说IBM押宝押对了。

任正非于1998年至2007年两次开始向IBM采购管理方案,一次为期5年,一次为期4年,学费总投入超过40亿元,对华为从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IT系统重构到企业决策、财务监管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贡献。在2008年项目结束的答谢酒会上,华为一位负责管理变革的副总裁真诚地表示:“对IBM来说,这只是一个商业咨询项目,但对华为而言,却意味着脱胎换骨。”

1997年IBM深蓝VS卡斯帕罗夫 图片来源:网络

现如今大热的人工智能领域,IBM也早就是其中的主要玩家。1997年,IBM的“深蓝”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 · 卡斯帕罗夫;2011年,IBM的沃森机器人(Watson)在《危险边缘》节目(智力竞赛节目)中赢得了100万美元;2016年,东京大学医学研究院利用IBM的Watson机器人判断一位女性患有罕见的白血病,等等。

四、新的挑战

IBM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近年来逐渐被广泛接受的云计算,就对IBM的大型机市场造成了冲击。因为对中小企业来说,IBM的大型机系统过于复杂,需要专人来进行维护,另外与大型机配套的业务解决方案价格也十分昂贵。相比之下,运用云计算来维护业务相对容易很多,价格也更加亲民。IBM虽然也在云计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IBM的竞争对手都过于庞大,2018年的数据显示,从世界范围来看,云计算领域现有四大巨头,分别是亚马逊、微软、谷歌和IBM。云计算市场北美是第1大市场,中国则是第2大市场,而在中国市场IBM的身影就落后很多,根据2018年的数据显示,IBM仅以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9,前八分别是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金山云、亚马逊AWS、UCloud、微软Azure和中国联通,而阿里云在中国市场以45.5%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据估计,IBM第4名的位置很快将被阿里巴巴取代。而且观察上述公司也能发现,除了IBM外,其他公司都有其他业务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这就给IBM的竞争造成了进一步的压力。

IDC 2018全球CloudView 调研数据 图片来源:网络

在人工智能领域,IBM的沃森机器人也遭遇了信任危机,2018年7月美国媒体报道,沃森医疗机器人给一名65岁男性被诊断患有肺癌的病人,提供了错误的用药建议,因为这名病人有严重出血症状,而沃森机器人给出的建议包含可能导致“严重或致命出血”的癌症药物,这种药物在临床上是不建议给患有严重出血的患者服用的。

很显然,任何技术和科技都会经历质疑和坎坷,今天习以为常的很多科技应用,在很多年前还是洪水猛兽,甚至出现过恶劣的事故。相信IBM已经做好了面对困难的准备,也相信科技进步会将我们的生活带向更好的方向。为什么这么自信,一定是更好的方向呢?就凭着我现在坐在秦始皇也享受不到的抽水马桶上,就凭着我现在坐在不管外面什么天气,室内都非常舒适的空调房里,就凭着现在可以早茶在广州吃、午餐在上海吃、晚餐在北京吃的便利交通,我们的生活也一定会变得更好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