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企业的成功是人的成功

2003年我出任山东六和集团的总裁,一上任即遭遇“非典”疫情危机,和此次危机一样,遇到交通阻断、生产停顿、出口到日本的肉食品被退回等一系列冲击。2004年伊始,“禽流感”在亚洲爆发,以家禽为主的企业和产业随即受到严重影响,我所在的企业就是其中之一。幸运的是,我和团队很好地应对了这两次大危机,并在这两年间,让企业一跃成为行业第一名。

2013年我出任新希望六和的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作为一家农牧企业,我们不得不面对2013年“黄浦江漂猪”危机及禽流感疫情,全行业更面临产能过剩、产业模式落后的危机。这一系列的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处在发展的瓶颈期。同样幸运的是,我们再一次战胜了危机,不仅恢复了企业增长,还完成了战略转型与组织转型,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当我回顾这一切,去探寻背后的驱动因素时,我发现团队成员具有面对危机的一些基本观点。正是这些观点,帮助企业迎难而上,没有让危机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反而在危机中获得全新的发展机会。这些基本观点,也就是我所称的底层逻辑,包括四部分内容:①所有的成功都是人的成功;②结果基于意愿,始于行动;③要想保持领先,唯有更用心;④分享与共生是关键。

01

所有的成功都是人的成功

在危机中,企业首先要活下来,要迈过危机这道坎,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依靠人,依靠人的创造力。在危机时期,最能彰显企业特质,并检验企业是否真正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腾讯董事长兼CEO马化腾于2008年11月6日对《广州日报》的记者说:“如果在‘冬天’里过分谨慎反而会丧失机会,对未来的长远发展不利。”同期遭遇互联网泡沫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说:“我们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我们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坚持这一点会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事实也是如此,到2019年,腾讯和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司,并成为全球市值前十的中国公司。

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正式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及其68家关联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这68家公司分布在至少20个国家。相关人士认为,届时供应链受阻的华为,甚至会“无货可卖”。然而,华为自己有“备胎”。5月17日凌晨,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发内部邮件称,多年前,还是云淡风轻的季节,公司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

邮件中还提到,为了这个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假设,海思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而华为的产品领域是如此广阔,所用技术与器件是如此多元,面对数以千计的科技难题,“我们无数次失败过,困惑过,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何庭波还强调,华为不仅要保持开放创新,更要实现科技自立,不再依赖他国技术,用自身的研发实力证明华为能够做到科技自立。

腾讯、阿里巴巴、华为,这三家中国领先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所处的行业不同,所遭遇到的危机也不同,但是它们共同的特征之一是,在危机来临时,都回归到向企业自身寻求力量,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力和创造力,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成就。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与其合作者在他们合著的新书《创新者的基因》中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个人、团队和组织想要有“非同凡想”,就必须有非同凡人之所为。他们非常希望读者有这样的认识:如果你有非同凡人之所为,你就会有“非同凡想”,如果你的组织有非同凡人之所为,你的组织就会有“非同凡想”。我们也可以有这样的认识:在危机中活下来并发展起来的企业,一定是有“非同凡想”的,所以就一定有非同凡人之所为。

02

结果基于意愿,始于行动

“结果基于意愿,始于行动”是底层逻辑中的第二个基本观点。如果你有意愿接受危机,面对事实,有意愿与危机共处,有意愿去解决危机,那么,解决危机的结果就有可能摆在你面前。但是只有意愿还不行,还要行动,通过行动你才会有结果。

我从很多优秀企业(或组织)的发展历程中,都看到这个基本观点的运用案例。我用西点军校、壳牌和李宁的实践来佐证这个观点。

西点军校一直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一所大学,不只是因为我自己是大学老师,更是因为西点军校的毕业生所取得的成就:他们一部分人进入军队,成为军官;一部分人进入大学,成为大学管理者;还有一部分人进入企业,成为许多著名跨国公司如惠普、IBM和通用电气的管理者,通常会在学员即将毕业时,提前去西点军校物色人才。西点军校出来的学员,在商界获得成功的概率很高。因此,很多人说,西点军校是美国最好的商学院。

杨壮老师的一篇文章,替我们揭开了西点军校毕业生进入商界后迅速成功的秘诀。其中一条是,在西点接受训练,第一年强调的是执行力,执行所有的事情。第二年开始培养领导力,学员可以管理3~10个学生,第三年管理30~300个学生,第四年可以管理4000个学生。西点军校的信条是:如果没有当过下属,就当不好领导。

西点军校有三个理念:通过教育获得自我认知,获取知识;通过培训,把知识变成行为,言行一致,或者是知行合一;品格至上。西点人认为没有知识的人是愚蠢的;而没有行动的人,是可悲的;没有品格的人是卑劣的,是危险的。

西点军校对领导力的训练,主要通过六个方面进行:军事训练、体能训练、智力训练、道德训练、精神训练和社交训练。六个领域的指导方向是能力、素质、品格。领军人物的训练,强调的一个是素质,一个是品格。素质方面主要是知识和技能,品格方面主要是精神层面、道德层面和价值观。在整个培育过程中,要有精神上的信仰。学员可以是无神论者,这没有关系,但西点会鼓励你在道德领域里,按照西点的理念去寻找自己的信仰。

西点军校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及训练,让西点的学生们具有知行合一的能力,具有自己的信仰,而这些学生也因此在毕业后成为领导者。

我们再来看看壳牌。1972年,壳牌石油时任CEO皮埃尔·瓦克(Pierre Wack)成立了一个情景规划小组,该小组认为能源危机并非天方夜谭。在当时欧佩克还没有成立的情况下,几乎所有西方炼油企业都认为中东地区的石油可以无限供给,而当时皮埃尔·瓦克就提出能源危机很快会到来。所以,壳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开始现金储备,这样在1973~1974年石油禁运导致油价飙升的时候,壳牌成为唯一一家有足够资源储备过冬的大型石油公司。

20世纪80年代前期,度过石油危机的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相对繁荣阶段,各大石油公司利润状况都很好,因此进行了大规模油田收购。但是,壳牌没有这么做,它着力于储备现金,降低负债率。在1986年石油价格崩落时,其他石油公司纷纷陷入财务危机,急于出售资产,壳牌又成为这一次石油危机中的最大赢家,它在危机中以低价收购了大量资产,这些资产为其奠定了未来20年的成本优势。

我选了一家中国公司来继续帮助大家理解这个基本观点,它是李宁公司。2008~2017年,李宁公司几乎经历了一个运动品牌能够经历的一切。这10年中,李宁公司先是高速发展,最高营收达到94.55亿元,距百亿仅一步之遥;但是接着却遭遇了下滑,营收下降到52.18亿元,仅仅3年的时间,暴跌近45%。

一时间,外界质疑、经营压力、内部人心浮动等一系列危机和挑战,摆在了创始人李宁面前。李宁下决心带领公司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他采用各种措施让李宁公司内部成员最大限度地明确他强调的“一切以业务为导向”方针。李宁带着团队成员,一个店一个店地去调整,一点一点去优化库存、应收账款,资产负债表一步一步向好,同样用了3年的时间,终于李宁公司走出危机。

很多时候,我们会羡慕这些优秀的企业或者组织,它们总是可以找到发展的路径,可以从低谷中走出来,总是可以取得常人做不到的成就。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它们所具有的强烈发展意愿、求得结果的决心,以及全力以赴的行动。最后我用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说过的话来总结这个观点:“我想在宇宙间留下自己的痕迹。”当他表达完这个意愿后,他决定去做一款完全不同的手机,他做到了。

03

要想保持领先,唯有更用心

我记得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说过的一句话:“我没有失败过……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不管用的方法而已。”这也是面对危机的一种态度。一场危机到来,检验的是企业的免疫能力,检验的是企业在危机面前如何更加有效地去行动、更快地理解危机、更贴近顾客的能力,同时,也是考验企业的韧性与坚持的能力。

思念食品是一家成立已有23年的食品制造企业,在全国多地建有工厂,拥有近2万名员工,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也正是“非典”的经历,让思念在遇到新冠肺炎疫情时不慌张了,很多行动自然而然就想到了。

2003年“非典”时期,因为疫情持续时间长,加上原料采购受阻、成品物流受阻,思念就缺了两个月的货,但整个营收至少比正常年份减少了30%。过往的经验教训,让思念在面对这次疫情时,复工前做好3件事情:

第一,提前行动;第二,关注员工;第三,跟政府保持密切联系。

“我们要担心的不是生死存亡问题,而是如何在疫情中降低损失,保证生产,得熬过去。我非常认同‘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这句话,不空谈、多务实,关注与关怀一线员工健康,领导层带头走出去跑市场、公益捐助等,这都是我们这些制造企业扎扎实实应对这场防疫阻击战的应有作为。”思念食品总经理王鹏说。

思念食品在危机中用心做好复工前的3件事,帮助企业总结过去在危机中的经验教训,也帮助企业找到自我存续的能力。在此次危机中,一些中小企业能够相对好地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比其他同行做得更多一些,更用心一些,武汉Today 便利店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武汉Today便利店成立于2008年,在武汉、南宁、长沙共设有超过400家门店,其中武汉300多家。春节本应该是武汉这300多家门店的盈利高峰,但是受到武汉“封城”的影响,这家便利店平均每天仅70多家门店仍在营业,杨密所加盟的后湖店就是仍在营业的门店之一。

随着武汉封城的时间往后推移,很多人家里的菜都不够吃了。为此,武汉Today便利店于1月29日紧急上线了一个新的服务,顾客可以在“饿了么”上面下单买菜,到门店来自提。每天早晨9点半,“饿了么”的司机会把菜送到门店。

除了生存压力,这也是杨密对便利店背后社区的情感所系。“我周围的顾客所需要的许多东西,在短期内仍然是缺乏的。但我觉得,只要我现在把店开着,不管货品是否齐全,总是可以满足一部分顾客。哪怕只能解决那一部分人的生活需要,我也是在帮助这个城市了。”杨密说。

我们发现,那些能够在危机中存活下来,能够在危机中崛起的企业,最擅长做的,也是最有效的行动,就是比别人更用心地去做事情,更有韧性地去面对危机,更努力地去服务顾客。这是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的结论,但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企业,都无一例外从危机中走了出来。

从亲身经历中,我也学到了这一点。2003年“非典”疫情危机时,我所任职的公司出口到日本的产品被退回。当时所有做肉产品外贸出口的企业都陷入巨大的现金流压力之中,一些企业甚至因此而倒闭。第一时间接到外贸部门同事的电话告知日本退货这件事,大家都有点儿蒙了,我们立即召集开会探讨该如何做。如果这些货物滞留在仓库里,几天的损失就会拖垮整个公司。我们讨论后做出决定,成立专门小组,开始以最快的速度转型做国内销售业务。在此之前,这一部分业务只做外贸出口,完全没有涉及国内销售,但是危机来了,我们只有这一条可选择的出路。小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工作,用尽心思去寻找国内合作伙伴,去建立渠道关系,去了解用户的需求。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月后,我们终于打开国内市场,到了2003年年底,肉产品业务竟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业绩,为公司接下来成为行业第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让我高兴的,并不是公司最终的业绩结果,而是公司的同事们经此危机懂得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想从危机中走出来,想保持领先,只有依靠我们自己更用心。

用心是走出困境的关键,因为危机往往是不遂人愿的,唯有更用心,才可以从中找到机会。当我的同事们具有了这种底层逻辑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危机,他们都会知道如何去面对,知道如何采取行动,不会在危机面前不知如何作为。想不到,2004年亚洲禽流感疫情危机爆发,又一次考验了我和同事们,但是这一次,我们因为已经具有应对危机的思考模式,所以很快做出了应对危机的行动方案。有了这些有效的行动方案,加上团队的执行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在2004年,我们获得全行业最好的增长,一跃成为行业第一。

04

分享与共生是关键

越是面对危机的时候,企业越需要找到与合作伙伴、与员工共生的方式。危机之时,合作伙伴的生存是企业在危机中存续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公司员工则是可以帮助企业度过危机的关键成员之一。在危机中如何与合作伙伴共生、与员工共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很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在危机中坚持分享与共生,企业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此次危机中,很多大企业做出的与伙伴共生、与员工共生的行动,令人感到温暖,也感受到希望。正是源于此,当很多人问我,此次疫情危机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多大程度上的影响时,我回答说,会具体影响到一些行业、一些企业,也会影响到GDP的增速,但是不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具体案例,从中你一定可以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

在疫情危机发生后,华为公司先捐价值1亿元的物资,再帮助医院建立5G基站。投入建造火神山医院时,华为公司仅仅用了3天时间就完成了当地5G网络的建设,包括从网络规划、勘察设计,到现场的光缆铺设、基站安装、开通调测等整套的施工操作,为火神山医院提供了超高速的5G上网服务,保障了数据采集、远程会诊、远程监护等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同时,华为又投入了150人的团队,专门保障当地的5G网络服务。与此同时,华为还捐款3000万元。

2月10日,华为在微博上发布致合作伙伴的一封信。在信中,华为表示,将为全体合作伙伴提供大量支持。华为将免费提供WeLink云平台,助力伙伴远程办公。面对分销金银牌伙伴,2019年11月和12月囤货订单给予30天账期延长(湖北区域延长60天);华为将联合融资类伙伴,为有需要的核心合作伙伴提供融资方案。

智慧树,在满足各个大学用户延期开学但确保不停课的需求下,投入人力和物力,把原定2020年2月20日开始的春季学期,提前半个月时间,在2月5日即正式上线运行,学期截止时间延长到8月20日,选课学校在此周期内可按本校教学要求和特点,自行设定实际教学周期。

智慧树紧急动员投入研发力量,开发直播互动系统。面对疫情期间倍增的校内远程授课需求,智慧树网在2月10日正式发布“在线实时授课”功能,以“PPT等教学资料+实时语音”的轻量化直播方式,以低带宽、低延时配合“知到”教学工具,希望帮助师生顺利、高效完成教学目标,这些课前+课中+课后数据自动生成教学报告,供教师、学院、教务处使用。

这场疫情来得太突然了,让所有奶农都猝不及防,对于产业链较长、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奶业来说,交通限制引发的供应链“堵塞”同样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双重压力之下,奶农遭遇巨大的损失,“我这都倒掉好几吨奶了”,来自河北的一位奶农对采访的人这样说。为了帮助奶农渡过难关,光明乳业在全行业率先承诺:对于签订采购协议的合作牧场,不拒收一滴奶。

光明乳业深知“此时,全产业链日子都不好过,特别是上游奶农,如果此时企业不收奶,他们只能不断倒奶,这对行业是打击,这是让人痛心的行为”。所以,光明乳业承诺“尽管我们很难,但是我们还是决定要将压力留给自己,承担起来,承诺对与我们签订了采购协议的所有合作牧场,不拒收一滴奶。并且我们也承诺保证不随意降价,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去执行”。光明乳业的罗海转发相关信息给我时,我深为光明乳业与合作伙伴共生的努力而点赞,也相信这家企业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想办法留住员工,与员工共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一场硬仗。眉州东坡选择坚持开业,喜家德选择延迟开业,分批开业,其目的都是为了留住员工,与员工共生。喜家德创始人高德福说,喜家德特别看重人才和财务的稳健性,是根据人才而不是钱开店。这次疫情危机下,喜家德在严格开业的前提下,为什么要分批开业?因为有一批优秀的员工在家待不住。人才跑了,企业就真正死掉了。

海底捞的董事长张勇给他的122 405位员工和员工家人,制作了一则做西红柿鸡蛋面的视频,在疫情危机之时,让人觉得特别温暖。为什么要做西红柿鸡蛋面?张勇说,因为他小时候最爱吃西红柿鸡蛋面,现在也特别想吃。张勇希望能教会那些待在宿舍、待在家里的小伙伴们煮面,“希望大家无论在哪儿,都好好吃饭”。没有娴熟的手艺,没有清晰的流程,张勇做了一碗“漏洞百出”的面,他还因为忘了放西红柿,把原定的“西红柿鸡蛋面”给整成“鸡蛋面”。但这位像自家大哥一样亲切随和的“张大哥”,用最平实的语言打动了员工。“你们那么多人,又分散在那么多地方,我没办法拜访每个人,就在视频里教会大家自己做碗面给自己吃。”因为张勇知道,“没有人关心海底捞的老板是谁。每个人选择海底捞,一定是因为他接触到的服务员,店里的食物和环境。你们才是真正的海底捞的英雄!”他真的把员工看成是家人。

危机中,在餐饮企业自救的同时,很多行业加入到旨在帮助员工的“共享员工”模式计划中。盒马全国经营管理总经理胡秋根表示,盒马在春节保留了七成的运力,但随着疫情爆发,整体需求量激增,经过内部会讨论,希望联合餐饮同人,解决一下用工问题,这才有了“共享员工”的模式。截至2月6日,包括云海肴、青年餐厅、蜀大侠在内的21个餐饮企业,1200余人加入盒马临时用工队伍。员工都经过健康的排查、检疫,包括做好防疫、业务技能的培训后,才可上岗。

2月4日以来,生鲜传奇、沃尔玛、金虎便利等多家公司也发出了“共享员工”的邀请,欢迎暂时歇业的员工前去“上班”。2月5日,京东7FRESH发布了“人才共享”计划,邀请临时歇业的餐饮、酒店、影线及零售联营商户员工前去“打短工”。2月6日,阿里本地生活推出就业共享平台,招募万名餐饮员工临时送外卖。

这些信息非常令人振奋。企业借助不同商业模式、不同业态之间的协同共生,给危机中的企业和员工新的可能性,让更多人得到帮助,在得到自救的同时,也帮助了其他企业。

分享与共生一直是我所坚持的观点,因为这也是数字化时代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2018年,在我和赵海然合作出版的《共生:未来企业组织的进化路径》一书中,我们认为,在合作的要求下,相同领域甚至不同领域的组织不再是竞争对手,而转变为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顾客参与价值创造、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组织需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将传统的价值链创造价值模式转变为命运共同体合作创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