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网络营销专家薛立新导师:学生学习贵在与师、与友交流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难免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这时学习交流就显得很重要。 养成良好的学习交流习惯,学会与同学相处,在合作中促学习,在学习中促合作,取长补短,是高效学习的捷径之一。 学会尊重老师,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多向老师求教,多与老师沟通,是高效学习的正确态度。 一个善于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学生,学习必然会出类拔萃。

【案例故事】

案例一: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德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叫米勒的年轻人,对传教士每天早晨的问候,反应很冷淡,甚至连头都不点一下。然而,面对米勒的冷漠,传教士未曾改变他的热情,每天早晨依然给这个年轻人道早安。

几年之后,德国纳粹党上台执政。 传教士和镇上的犹太人都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 下了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拿指挥棒的军官在队列前挥着指挥棒,叫到:“左、右”。 指向左边的人将被处死,指向右边的人还有生存的希望。 轮到点传教士的名字了。 当他无望地抬起头来,眼睛一下子与军官的眼睛相遇了。 传教士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米勒虽然板着一副冷酷的面孔,但仍禁不住地说了一声:早安。 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个人才能听到。 然后,米勒果断地将指挥棒往右边一指。 传教士获得了生的希望!

案例二:

小强是一位公认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每次考试他都名列学年组第一名。 老师和同学的赞誉使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 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不自觉地扮演着“ 优胜者” 或“ 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同学请教他问题时,他不仅不愿告诉,还经常讽刺、挖苦。 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造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甚至连自己的任课教师都不放在眼里。 渐渐地,同学们离他远去,不愿意与他交往ꎻ教师也对他产生了不良的“ 观感”,对他印象不佳。 在“ 离群索居”的孤独中,小强逐渐陷入了极度苦闷的情绪之中。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身为犹太人的传教士幸免于难是因为他不论对谁都有一种尊重友好的态度,即使是凶残的纳粹军官,也会不自觉地被这种态度所感染。

友好、尊重是人际交往所必备的前提。 再看一下案例二中的小强,他陷入孤独、苦闷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缺少了对同学与老师的尊重,骄傲自大、自以为是。 小强的人际交往状况不佳,完全是由其认知障碍所致。 认知障碍所导致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排斥。 一个人如果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就会形成自卑或自负的自我认知偏差ꎻ而自卑或自负,都会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状况。礼貌、热情、诚恳、友好地待人,懂得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才能同样获得别人的理解、尊重和友情。 不论是对师长、同学、家人、陌生人,这个交往准则同样适用。 作为学生应学会与师长、同学、家长的沟通技巧,在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们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学生如果成长在这种充满理解、关心、友爱的环境下,必然会充满自信与快乐,学习起来也会更加动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