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你骄傲什么?

提起陈凯歌导演,有太多的名作能够成为他的标签。但于我而言,却总是能从他的电影中看到看到俗人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让人气馁,让人在看不懂的唏嘘中只能感叹:画面好美。就如同他最近的作品《白昼流星》,用光怪陆离的镜头和左冲右撞的故事包裹着自己儿子的蹩脚演技。因而,从媒体报道的只言片语中,我总是想问:陈凯歌,你骄傲什么?


骄傲于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懈与俗人为伍;骄傲于世间对自己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评价;骄傲于代表着中国电影的成就和付出。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们或许意味着中国电影近几十年来的最高潮。在商业片横行的今天,第五代导演依然是支撑中国电影的力量。


每每看过陈凯歌导演的作品,我都惊叹于其精巧的构思,画面和构图的美感,和演员的独特魅力,也终究慨叹电影艺术果然是一个凡人无法理解的世界。但是在陈凯歌曾经导演的一部看起来不甚起眼的微电影《百花深处》中,我看到了熟悉的陈凯歌,也看到了未曾看到过的陈凯歌。

影片讲述了北京西城区的一处小胡同,名叫百花深处胡同,住着一位“冯先生”。这位冯先生是胡同里曾经的老住户,来到搬家公司想要找工人帮自己搬家。谈好了人手价格之后,工人们开着卡车,载着冯先生来到了百花深处胡同。

然而,冯先生口中的老宅子已经成了一片荒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这时工人们才知道,这位冯先生大概已经是一位“疯先生”了。然而工人们还是装模作样地搬起了家,按照冯先生的指示,小心翼翼地搬动着名贵的家具和摆设。过程中,冯先生珍藏已久的花瓶在工人们空无一物的手上被“摔碎”,他就立刻嚎啕大哭了起来。

百花深处胡同里,冯先生的老宅子已经不存在了。然而,工人们在冯先生神经质而执拗的一次次描述中,仿佛真的看到了当年的大宅子和大家族的盛况……影片中的一句话最戳人心:如今,就是老北京人才在北京迷路呐!


《百花深处》中,有陈凯歌作品中未曾看到过的平凡与普通,未曾看到过的略显粗糙的镜头,让它有种初出茅庐的青涩。但是,也有最熟悉的叙事的抽象性,人物的抽象性,以及故事的抽象性。这样的黑白两面,让我在看电影时,能够带着对自家老宅的怀念和不舍理解冯先生,同时却又带着对老辈固执守旧的厌恶排斥冯先生。


谁没有过一个这样的老房子呢?它是从小长大的居所,可能是人生走到现在为止最为熟悉的地方。一砖一瓦,一瓶一罐,都是生活的痕迹。与《百花深处》的冯先生不同的是,我的老家是简陋的,又小又破,屋顶经常漏水,地砖总是翘开。从小和爸爸妈妈蜗居在这个小家里,终于搬新家的那天,我在心中暗暗说:我再也不要回来了。

可是,在听到老房子被卖掉了的那一刻,我居然心酸到留下眼泪。仿佛自己的一段过去就这么消散了,所有成长中的酸甜苦辣,都随着老房子的易主而被丢下了。我长了二十多年,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是在那个老房子里度过,随便一个角落,我都能讲出那里发生过什么故事。就像冯先生对他的老家具一样那么珍惜和了解,把它们的年份和材质都刻在记忆里。

因此,怀着这样的同理心,我在陈凯歌的电影中少见地有了些许的共鸣,这确实是我未曾看到过的陈凯歌。

可是,这部电影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陈凯歌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潜藏在冯先生的“疯魔”中,潜藏在作为老北京人的“自傲”中。老北京人们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不愿自拔,不愿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冯先生把自己封存在豪华老宅的记忆里,继续自己贵族的生活。然而外面的世界早已成为钢筋水泥的天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他也只能在老宅子的地皮上,回顾自己以往的辉煌。


这让我想到清朝末年固执的中国人,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宣扬自己的国威,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也不想接受外面的世界。直到西方人到了家门口,推翻了老宅子的地基,把多少年的积淀夷为平地,成为那片荒地上的一抔黄土。

为什么不愿接受新事物,不能向前进一步呢?难道只是想要缅怀那个被推翻了的四合院和那个找不到路的胡同?在我看来并不是。冯先生口中描述自己家中的摆设,绝不是普通人家。百花深处,本是北京的一处老胡同,地处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西城区自古以来就是北京的“贵族聚集地”,是北京城的政治中心,真正的皇城脚下。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封建势力不断被打压,现代化的车轮滚滚向前,冯先生的家族可能也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落寞了。如此,也无怪乎他不能适应平凡的生活了。


不知道电影中的冯先生是不是也隐喻了北京市西城区人陈凯歌导演自己的经历,但是,单纯的回忆,回忆的是故事;而“冯先生”们的回忆,恐怕更多的是回不去的纸醉金迷。

在这部电影中,我终于看到了陈凯歌导演的骄傲,那是他作为老北京人的骄傲,大概也是流于血液的家族与血脉的骄傲。这种骄傲,让人浮于现实,也不愿触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