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值得尊敬的科学家,科研成果丰硕

施一公是一位著名的教授,在我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郑州,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曾获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之"生命科学奖"。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西湖大学校长 。


施一公取得这样的成就,让人震撼。施一公的成才之路也充满了曲折。施一公能够走到今天完全是通过自己的奋斗。施一公的父亲给他取名字为一公,就是因为他将来要一心为公。父亲给他取的这个名字在很多重要的关头,都深深地影响了施一公,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施一公的重要选择。

施一公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五十年来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父亲。1987年9月21日,施一公的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司机撞倒了,到了医院因为没有交上500元钱,没有得到救治,最终离去了,这件事情对施一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来,施一公想通了,他当时正在清华大学读书,他想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社会,让父亲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让很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施一公注重全面发展,他永远充满激情,永远乐观,永不服输。在高中期间,他就练习长跑,练过的项目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进入清华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施一公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万米。他还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的纪录。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学毕业五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施一公后来回忆道:“1万米竞走要绕操场走25圈,每走一圈都要打一次铃,提醒你必须要坚持。这不仅是一个体育项目,还是意志品质的锻炼,这种锻炼让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受益匪浅。

施一公说,如果真有抱负,就应该用行动去改变社会。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小郭庄。1972年,离开小郭庄,全家搬往20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市。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这些工作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